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随着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国产种子已在逐渐“收复失地”,但国内与境外种业在品质、科研、投入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依然占据明显优势
国家应通过多方面政府扶持和引导以提升我国种业的自主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附:假劣种子“游击战”如何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强 林超 郭翔 周楠
  近年来,“洋种子”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让许多人担忧中国人的饭碗是否还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赣湘吉闽等地调研看到,随着国内种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局部品种的国产种子逐渐“收复失地”。
  不过,本刊记者也发现,这样的“胜利”有一定偶然性,国内与境外种业在品质、科研、投入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依然占据明显优势,甚至垄断了部分市场。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和加强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的自主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洋种子”市场逐步萎缩】
  今年,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流转了600多公顷土地,准备了两种国产玉米种子。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四五年前,国外进口的玉米种子因为高产、抗病、果实质量好销售火爆,但现在国产种子技术上来了,产量也不低,大伙都改用国产种子了。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我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然而,自2000年国内种子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国外各大种业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并凭借更为先进的技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自主选育能力,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长期在东北地区从事玉米种子研发的魏巍农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魏巍说,五年前,美国先锋公司主推的“先玉335”系列玉米种子占据吉林省市场的“半壁江山”,但目前种植面积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
  蔬菜曾是“洋种子”入侵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如今,随着国内研发能力的增强,这一现象也有所好转。“过去,辣椒、包菜、大白菜这些常见菜用的都是洋种子。”江西农望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根说,随着我国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国产替代现象越发明显,“比如我们公司已和全国800多家种子经销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自主研发的辣椒和豇豆种子深得他们喜爱”。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介绍,近年来,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按新种子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要农作物里,水稻、小麦、大豆三大作物全部是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玉米国外选育的品种已降到10%,棉花国外品种已经不到5%。此外,蔬菜自主选育的品种也占到87%。
▲ 3月6日,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正在选购玉米种子 张楠摄
【研发能力和规模差距犹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虽然国产种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然而在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上,国产种和“洋种子”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白中源凤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永源从2016年起开始种植板栗南瓜,当时用的全部是国产种子。2017年尝试用了一些进口种子后,今年他全部换成了进口种子。王永源对本刊记者说,他的产品主要卖往超市和出口,对品质要求较高。2016年使用国产种子长成的南瓜品质不稳定,部分指标没有达到要求。“相比之下,进口种子虽然价格高一倍,但品质稳定,所以还是选择了进口种子。”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农伯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赖焕华也告诉本刊记者,他也尝试过一些国产种子,但种出来的蔬菜在产量、质量和品相上和进口的还是有差距,“一些国产种子在大田里种可以,但到大棚里就不行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国产种子不敌“洋种子”,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种业研发机构和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采访中,一位曾在国外种子企业工作过的科研人员谈到,国外种业巨头已形成分工协同的完整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流水线研发”,而国内种子研发多数还停留在“工匠时代”,仅依靠少数育种家,且研发各环节割裂,“部分育种项目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与市场脱节,具有推广价值的突破性品种少。”
  魏巍也告诉本刊记者,国产玉米种子在吉林“击败”国外品种,主要是因为国外种业公司没想到东北地区机械化收割发展太快,推出的品种不适合机械化收割。“但国内外种子企业在科研投入上差距仍巨大。国外一些种业巨头每年科研投入达十几亿美元,而国内种子企业一年投入最多也就一两个亿人民币。”
【多方面提升选育能力】
  针对当前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差距,业内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应通过多方面政府扶持和引导以提升我国种业的自主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首先,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的支持力度。魏巍说,基础性育种研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高效的投入机制。
其次,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黄新根说,现行体制下,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业研究,关注论文获奖多于关注市场,其对市场的贡献率有限。他建议,国家应发挥种子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育种科研攻关,强化育种创新的市场导向,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的现代种业集团。
再者,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赖焕华说,当前国内种业市场品牌化建设较为滞后,企业太多、品牌太杂,让人眼花缭乱。“像我们从事蔬菜种植本身风险就不小,一旦选错品种后果就很严重。所以一般都会选‘用开了’的品牌,而这些大部分是进口的。希望国家能加大品牌建设,推出一些优质种业品牌。”
最后,强化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业内人士表示,适当引进国外品种,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的创新能力。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4期
延伸阅读
假劣种子“游击战”如何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郭翔 周楠 郭强 林超
  春耕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各地持续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假冒伪劣种子已从在店面销售的“阵地战”变为“游击战”,不法经营者直接进村入户销售,农村点多面广导致打击难。
  “现在卖种子的都是挨家挨户推销,买10袋种子送个电饭锅啥的,有的干脆没正规包装、没标签,监管都发现不了。”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吉林省梨树县种粮大户卢伟说。
套牌套包的“李鬼”种子也是市场乱象之一。江西顺发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国金说,市场上某个品种销售比较好,一些非法种子公司就会用相似的品种去顶替。据了解,“李鬼”种子往往是不法公司通过盗取正规种子亲本,直接复制或稍作改动后生产,虽然产量、质量上稍差,但价格便宜三分之一左右。
  此外,“劣种子不假”现象也时有发生。湖南省供销社多名工作人员表示,有正规厂家将一些品种差一点的种子装入畅销品种的包装袋,披上合法外衣,违法隐蔽性强。
面对种种市场乱象,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福建省南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许多县,种子管理部门只有一两名监管人员,有时候“一个人要面对好几万亩耕地、十多个种子市场,根本忙不过来”。
  业内人士表示,种子监管任务较重的地区多是农业大县,普遍为经济弱县、财政穷县,财政投入十分有限。此外,不少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往往只能靠“肉眼”识别。
  福建省一家种业公司生产的种子曾被农业部抽查,发现24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的检测结果和备案不符,被判定为销售假种子。“在这个案件中,种子的外观和备案的种子一样,种子可能仅仅是改变了父本,造成24个位点中有某些位点和备案的不同,这样的话只有用DNA检测手段才能发现,但是基层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手段。”福建省南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队长李学明说。
  此外,本刊记者还发现,一些地区对“套牌套包”种子的执法态度“暧昧”,个别基层干部甚至认为这样的“李鬼”种子虽然侵犯研发企业知识产权,但因为价格便宜、产量和质量差距不大,农民从中会“受益”。
  针对上述状况,江西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胡仲明等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建议,在加强打击各类涉种违法行为的同时,更要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调整监管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抓好源头治理。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执法管理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机构工作经费,加强基层种子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尽早实现种子质量的全程可追溯。
二是建立源头治理责任制度。要按照“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对发证企业的监管,并要求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依法生产、守法经营。要加强制种基地的管理,国家级制种大市、制种大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向省农业主管部门递交责任状,强化对生产基地的监管,切实履行源头治理责任。
三是实行“一案双查”追责制度,防止执法真空。各地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于查处的种子大案、要案,主动发现的或积极配合查处的,不承担主体责任。若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甚至故意掩盖、袒护违纪的,必须有责必问、有错必究,真正发挥责任制的权威性。
  此外,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虎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种子企业“门槛低”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乱象,建议提高种业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国外种业市场相对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市场以大企业为主。”张少虎最后表示。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4期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