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全球开打的新冠疫苗,会打来哪些不同的可能性(点击阅读:新冠疫苗开打之后,6个平行世界的2021


前段时间我们写了一篇关于“双母语”教育的文章(点击阅读:双母语是个伪命题),其中有几位读者在留言中聊到了新加坡的语言教学。
其实新加坡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让我们来了解一个社会对于语言的需求,以及多语种学习的利弊,今天就多聊了几句。
之前我们也提过,建议大家无论是做个人教育规划还是想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式,都要多看看新加坡。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一直都将新加坡作为了重要的参考学习目标(可惜住宅政策被带偏学了香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有一次访谈中还打趣说:中国政府的眼里,新加坡就是一个“Bonsai / 盆栽”版的中国。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第一时间就出访了新加坡,学习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他也特别提到中国的改革要学习新加坡,要比新加坡做的更好。毕竟华人主体的新加坡在1965年被马来西亚赶出联邦的时候,只是一个贫穷小岛,但仅仅十几年之后就创造出了亚洲四小龙的奇迹。靠大半个浦东新区的人口,成就了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的区域强国,在中国这个世纪崛起之前,新加坡是世界关注的奇迹之国。
我们应该感谢新加坡,在中国快速发展之前,新加坡是第一个证明了亚洲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照搬欧美的来实现现代化。
上个世纪的双李之争中,李光耀先生坚持亚洲人应有自己的亚洲价值,对比认为亚洲要全盘西化岩里政男,几十年之后,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快速发展,输赢已见分晓。
如果说中国这四十年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大国崛起,那新加坡50多年展现的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小国崛起”之一。包括在中美对抗的现在,新加坡一方面是美国最重要的地区盟友,一方面也是中国最紧密的贸易伙伴。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而这种中立并不是用两边讨好实现的,而是坚持原则和理性沟通。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中国人不喜欢新加坡,认为不够亲华,认为新加坡人或者其他东南亚华人应该视自己为中国人才对。但新加坡华人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人,就像中国的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蒙古族、朝鲜族也都是中国人一样。
李光耀、吴庆瑞这些老一辈政治家在新加坡建国之初,就使用“激进”的政策,用语言将多种族多文化的新加坡人凝聚成了一个集体,形成了如今的“新加坡人”。也许会有人从大中华主义或者大汉族主义的视角对此不满,但对于新加坡社会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
即便从我们自身的立场利益出发,一个“不是中国”的新加坡对中国的正面意义也更为重要 —— 新加坡是目前世界上少数了解中国,也愿意帮助中国发声,而且懂得如何在西方发声的国家。
所以我们来看看新加坡是如何用语言作为工具,将不同族群整合成“新加坡人”,并引导国家发展的。
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华裔,还有大量的印度裔、马来裔、欧亚裔,而华人也分为闽南、潮汕、广府、海南、客家等等不同族群,各族群之间不仅血缘、外表有差异,语言也基本不通。

新加坡国家成功的根本之一,就是他们成功的将这些民族、语言、文化都相差极大的族群,成功的融合成了一个“新加坡社会”,实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和解和认同。相比其他多民族国家,比如民族冲突贯穿历史的美国,或者“只要够白的白人”的白澳,新加坡在这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是中国在未来所需要认真学习的。

而“语言”正是新加坡融合族群的核心工具。在开头的截图中,那位读者说新加坡是双语国家,这其实是个误会。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对应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新加坡的主要四个族群。
而新加坡的“国语”,也就是新加坡宪法中规定的国家语言,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而是马来语。虽然家庭中使用马来语的新加坡人只占10%左右,但新加坡毕竟是被马来西亚赶出来的,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也都依仗于马来西亚,而且扼守马六甲咽喉之地,新马之间的和平互利是新加坡最核心的利益。因此将马来语作为国语写进宪法,很有效的帮助新加坡稳定了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关系,虽然新加坡宪法是用英文写的。
新加坡的第一语言是英语。新加坡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共同语言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沟通,但如果使用三大民族之一的语言,哪怕是人数占3/4的华人的语言,必定会引发其他民族的反弹。再加上新加坡作为英联邦成员以及亲欧美外交政策,于是英语这个大家都非母语的语言,反而成为了国家第一语言。
在新加坡建国后之后,普及英语成为国家教育中最重要的测试,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学校教育的比重逐渐降低,包括将当时中国之外唯一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同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了现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虽然这些举措即便到今天也被很多人诟病和批判,但这种大力推广英语的政策的确实现了新加坡多种族的融合,并且帮助新加坡迅速融入了英语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
这种独崇英语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前面提到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很快就访问新加坡。会晤之后,不仅仅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新加坡学习到了不少经验,当时的新加坡总理,国父李光耀先生在会晤之后,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1979年推出“讲华语运动”,直接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一方面让原本讲多种方言的新加坡华人在语言上整合统一,另一方面为和即将崛起的中国沟通做准备。这个运动也是我们记忆中“狮城辩论”的由来。
上次的文章中,我们用了一段李光耀先生在2009年,也就是“学华语运动”30周年时的讲话。今天我们放一整段吧。里面有他作为学习掌握过6种语言的语言达人,对学习语言的建议。
讲华语运动到去年已经40年了,经过两代人的教育,普通话已经取代方言成为新加坡华人主要的家庭沟通语言。不过新加坡人最主要的工作语言,也是新加坡家庭使用的第一语音,依旧是英语。包括1/3的华裔家庭、1/4的马来裔家庭和1/2的印度裔在家里使用英语。
新加坡建国之后先主推英语,又普及普通话和简体字,这种“折腾”的确被不少人诟病批评。但这种特殊的语言发展历史和现状,其实是新加坡几代政治家对于新加坡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前瞻性思考。这是新加坡模式成功的基础,也是新加坡社会融合的核心。
有趣的是,这种语言文化政策,的确让新加坡华人似乎不那么“中国”,但因为通过语言政策确保各民族之间的相对平等,反而带来了其他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主动靠拢和理解,让其他族裔的新加坡人变得“更中国”了。
所以我们看到新加坡的其他族裔政治家大多也对中国很友好,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两国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理解中国人的历史和思维模式。比如在油管上深得中国网民热爱的的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刚出了《Has China Won》的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或者前几年因为评判印度和中国体制区别,在国内红了一把的副总理尚达曼都是印度裔。
观察者网的这个视频的背景音乐真烦人...
其实我们今天聊这么多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和历史变化,一方面是抓个机会聊聊将对中国会越来越重要的东南亚地区。但更重要的是想跟大家说: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考试刷分,也不是只看如今的热门专业。而是要面向20年后,孩子长大工作之后的那个世界,去预判他在那时候的工作生活中,什么技能,什么语言更重要。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