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蛋蛋要交阅读报告,刚好我收到一本出版社寄来的吉竹伸介的新书《只能这样吗,不一定吧》,就拿出来跟他一起看,书的切入点很小,但却揭示了一个很深的人生哲学,我们由此聊了很多。 
而我刚好遇到一些事情,心生感慨,就想把这个记录下来。 
“我没得选......”
最近很多文章在说当代父母焦虑的话题:“拼尽全力,不是为了让孩子赢,而是不让孩子输。”
要么赢,要么输......
 01 
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二选一,没得选的难题:
要么去,要么不去;
要么买,要么不买;
要么喜欢,要么讨厌;
要么是密友,要么绝交;
要么不学,要么死记;
就连站个CP,因为不如唯粉纯粹,而处于粉圈鄙视链底端。
娱乐节目里,经常会搞1对1PK,当我们只有两个选项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有我没你,有你没我。
这种赛制对人的感情冲击更大,节目效果更好,但这一套,用在理性决策里,就不对了。
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二选一的状态下,情绪往就受决绝态度所左右。
把自己逼到破釜沉舟的境地,就会仿佛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决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再无转圜余地。 

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
要么忍着,要么就爆发冲突......
 02 
我们习惯于做二选一,也是因为生活里处处充满这样,看起来寻常而合理的问题。
比如,从小我们就常常被问:
“要这个还是要那个?”
“到底是喜欢妈妈,还是喜欢爸爸?”
“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是不是你朋友?” 
可是,这些问题难道只有两种答案吗?
拿 “喜欢还是讨厌”来举例子,答案就远远不止两种:
还行
没什么想法
好像有点喜欢
似乎还不错
不怎么样
搞不清楚
......
只有两个选项,往往无法还原复杂的情况, 非要二选一的场景,非常有可能的一个情况就是,
我们被选项所误导
。 

 03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他人生最后一本书《第3选择》中就探讨了选择的问题,樊登读书会里,也有讲到这本书。
柯维认为,几乎所有的,看上去只能2选1的选择,都存在着一个当时没有意识到的第3选择
就像很多人问,事业和家庭,到底应该选哪个?
其实校园中、家庭中、职场中,处处有第3选择。
被誉为亲子沟通圣经的《P.E.T.父母效能训练》中,也强调了,抛弃你赢我输的想法,而是寻找没有输家的第三法。 
如果总是把人生看成是2选1,实际上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当人意识到自己还有其它选择,会极大的改变自己的决策。 
 04 
之前我跟蛋蛋讨论小数和分数的问题,他有点不解地问我:
“有整数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学分数小数?”
我跟他说现实生活中,不是只有0和1,事实上,整数才是相对特殊的状况,就比如你的身高、体重,就都不是整数,而是不断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不可能突变。
人生不是掷硬币,要么这面,要么那面。
生活并不是只有0和100%,还有30%,有60%,有98%......
就算是做数学题,也不只“会或者不会”两种选择,即便算不到最后的答案,尽力而为,还有步骤分,不是只能要么空着,要么100%分毫不差。
再进一步拓展,跳出二选一的思维,也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样子,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会抛弃固定性思维,永远不局限自己的选择,永远在寻找可能性......
 05 
我们总在思考,孩子是输还是赢,其实最该用尽全力的,恰恰是放弃输赢的想法。
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并不是他的学历,不是某次考试的成功还是失败。事实上,你会见到很多学霸高开低走。很多时候是眼界和选择,决定了我们能拥有怎样的人生。 
当试图告诉孩子这个道理时,我觉得下面这个画面,颇有代表性⬇️。
小姑娘的回答是,只能这样吗?不一定吧!
两个都不想选的时候:这里不是还有很多别的可选吗?
再去找一个新的就好了!

 06 
一有人在网上吐槽老公,
就有人一刀切:离,不离留着过年啊;
一有人说给孩子立规矩,

就有人反对:有规矩就没自由了;
鸡娃也是,要么就是猛推,要么就是马放南山,为啥不能轻推呢?

二选一,只算抉择,不是决策。
人生最郁闷的不是选错了答案,而是做错了题。
好决策的第一步,不是选择那个最正确的选项,
而是给自己创造出尽量多的选项!
以后,再遇到只能二选一,没得选的问题时,
我们不妨想一想:
“只能这样吗?只能二挑一吗?真的没得选吗?”
不一定吧。
想清楚这一点,或许能改变人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