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为了丰富问题讨论的视角,我们尝试了名家专访系列的栏目,目前已经出了好几期,大家反馈不错。
这期的名家访谈,来了一位重磅的专家,她就是黄静洁老师(妈咪Jane),黄老师是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的作者,也是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的夫人。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读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小儿子也已经15岁了。
看到黄老师培养了如此优秀的两个男孩,我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既是羡慕更加是佩服,这次问了黄老师各种各样的问题:养育男孩、音乐启蒙、教育观等主题都有涉及,相信大家也会很有收获。 
正文共:3775 字 13 图
预计阅读时间:10 分钟
我第一次见到黄老师的时候是7月份,那时候《三十而已》中那张富太太们人人背着爱马仕的照片,正在刷屏
所以见面寒暄时,我就好奇地问了黄老师:精英阶层的人,是不是真的人人那样,要背着爱马仕出门?
没想到黄老师听完,爽朗地哈哈一笑,环顾了一眼座椅,随即弯下腰去找东西......我正纳闷,没想到她从桌子底下拎出了她随身带的包(右图)
谁说精英太太一定背爱马仕?谭盾夫人给我看了她的包……
就这样,我之前的小紧张一扫而空,我们聊了很多,这篇不同于以往问答形式的访谈,更多的是梳理我听过之后的感悟。
周一的时候,我推送了一篇关于兴趣班的文章,评论里面有朋友聊起了钢琴的问题,这个话题,其实也是我关心的,所以当时采访我先问了这部分。
(2001年 谭盾先生凭《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我问起:“谭先生音乐上面的成就这么高,你们整个家庭对孩子在音乐道路上的期待,会比较高吗?我知道老大现在没有走音乐这条路,但是当年期待会比较高吗?”
黄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大98年生的,其实当时是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的,前面的7年,其实他爸爸对于小孩要学音乐,是期望很高的。
我们就带老大去见音乐老师,老师说 give me your hands,老师一看:手太软了,谭老师黄老师带孩子回家,过半年再来
你说伤不伤心,很伤心是不是?但慢慢我就发现,不学钢琴,照样可以学音乐呀,可以学打击乐,可以听音,跳舞啊,什么都可以,所以不是华山一条道。
就像打网球,这是一个可以自娱自乐的兴趣,但是对于学钢琴,很多人觉得如果不成名成材,就等于白学。一辈子能弹钢琴是多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很多人的要求,是一定要去考级,有些孩子的兴趣被磨灭了,所以我从来没有让他考过级
当时学了两年之后,我觉得钢琴不是他的菜,虽然我那时候没有看透里面的奥妙,但我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能强迫他
不过当时有一件事,我是做对了的,我到学校,去找他的音乐老师,我说我孩子喜欢音乐,也喜欢做贡献,我把他送到你们的乐团,随你怎么做。
老师问,他学什么的?我说学钢琴。老师说,乐队不需要钢琴,我说别的也行,后来就在后面专门敲那个钢片琴。
到高中的时候,要上音乐课,老师就让所有的人吹长笛,人家都吹不出,他一吹就吹出来了,乐理也不错,所以他的音乐之路还是在走的,只不过没盯在某一件事情。
这个其实也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不是你想把孩子变成什么样,他就变成什么样的。以前我们觉得愚公移山,其实哪有什么人定胜天,这个想法是阿Q精神。
所以到老二,我就非常明白,得心应手,我观察他,他需要什么,我就配什么菜,老二的成长是很顺利的。
但是说老实话,我家老大,现在回过头来,自己来找我,说妈妈,我想我那个时候蛮好不要停钢琴的,会弹钢琴是多好一件事。等我有时间了,我还是要学回来。
还有一个,他现在不是学电影嘛,别人给他拍纪录片,第1部给他钱委任他去拍的纪录片是音乐,因为他对音乐的感受,跟别人不一样。他看得明白什么叫四重奏,他看得明白乐谱,知道一个曲子里的段在哪里,他跟别的导演就不一样
所以没有白走的路,这些都会成为工具支持他,有的是主菜,有的是前菜嘛,都是给你一个贡献,是你的能力组合里的一部分
【小土】:那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在孩子早期的时候,就是应该广撒网?就都让他去试一试?
【黄老师】:当然,这个是我养下来的最大感受,当你看不清孩子的时候。我的大儿子,是个晚熟的孩子,我的二儿子是个天赋型的早慧的孩子。
因为我有了第一个孩子,所以老二的时候,一直在看着他,我一直在看这个苗子,到底跑出来的是一个豆芽呢,还是一个西瓜芽呢?我一直在观察,去做这个伯乐,我指的是家庭。
有些孩子不早慧,是晚熟。我跟我大儿子说,他跟我很像,是晚熟,晚熟的人是一个融合的人,是触类旁通的,比如,科学家,发明就是个晚熟的事情。现在互联网也是一种融合。你看我们4个菜一起吃,就好吃,你只让我吃一个东西,就没那么好吃。
早慧的孩子很有特点,你是没有办法堵住他的,小儿子耳朵比他爸爸还好,他是固定音高,我们小时候就发现,马路上那个人家喇叭一按,他马上跟他爸爸说这是什么调。
相反的,我的大儿子对视觉就比较敏感,所以你要看出每个孩子的特点
我们大部分的孩子是晚熟的,你不要去想,我的小孩怎么这么没用啊,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实这是正常的
老大这两天一直在跟我讲,就是他说,妈妈我知道你不爱听,但我有一天可能会去游戏公司。他说,你知道吗,他们最喜欢我这样的人,又懂游戏,又懂视觉,又懂音乐,又是年轻人,什么都有一点。我说,你要去毒害青少年吗?他说我要想一个办法不毒害青少年。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找到,孩子他最擅长做什么,而不是说盯在后边,补课补课补量补量,然后磨出一个质,不行的,质一定在前面的
【小土】: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像在上海,分流分得很早就,你如果不早一点,他可能就等不到后面的机会。我觉得很多人,其实是愿意等的,但是事实上,现实没有给他这个等待的机会比如说上海,只有一半的孩子能上高中,我觉得这很可怕。作为普通的家长来讲,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去看待呢?
【黄老师】:所以要讲效率,讲方式方法,你用摧残孩子最少的高效的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家庭环境,这些其实都能挺早看出来的。第一,分流是件好事,如果你的孩子是属于那个流的。但是如果你不在那个流里,你可能可以早做打算,等待世界的变化。
美国很多孩子很晚才上大学,因为他们早期没有能力,家长也没这个条件。当然,现在我们好像分得很厉害,但我相信会变的。
作为家长,要懂得借力,就像荡秋千,一旦荡起来,力是越用越少的,最难的一步是推起来,推起来他就能自运转,能自我驱动了。但不能用力过猛,不然一下子推到天上去了。
【小土】:我问黄老师一个好玩的问题,如果你家是两个女儿呢,你觉得会有什么不同吗?你有设想过吗?
【黄老师】:我自己其实是三姐妹,我觉得即便是女孩也不会有太多不同,如果父母是理智的,是自我成长的,那么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有答案的,“自我成长”这四个字太重要了。
如果是女儿,我也是这样的,我的思维模式还是,我不强求,我不强压,我要看她是豆苗还是西瓜苗,我用沟通的方式,从很小的时候就把亲子关系放在学习之前。
我每一次演讲,我都再三告诉大家,我先保我和孩子的关系,我不保他未来一定成功。至于成就,他未来还有很多年可以去努力,所以我不会强压。
【小土】:那您当年是为什么想生老二的?
【黄老师】:我当年生老大的时候,没有想过要生老二。但是后来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那时候我们住在纽约,就在我家旁边,我儿子班上有两个家庭就破碎了,一个是爸爸没回来,另一个是爸爸妈妈都没回来。
这件事,对我、对小孩创伤都很大因为早年的时候,我陪我先生还蛮多的,他爸爸和我常年在飞。我说不行,我一定要有一个老二,我们在美国没有直系亲属,万一我们两个走掉了,这个小孩就......
后来,我们就生了老二。我太想要老三了,但是实在是太晚了。
【小土】:黄老师,我还有一个扎心的问题就是,你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但是别人报道你的时候,还是会说你是谁谁谁的太太,你会介意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黄老师】:早就过了这个年代了......我在美国当时是学了MBA,那时候我从大公司里辞职,他(指丈夫谭盾)也没赚什么钱,是一个专业人士,不是一个公众人物。那时候还没叫IP的说法,我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思考,去助力,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说去站到台前,也没有失落。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说你赚多少钱,而是你这个人有意思,你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或者你能写出一本书。有的时候,跟他聊天,我讲我的想法的时候,他会突然之间对着我说,诶呀,你好有智慧。
我们之前,没有说,他压了我,我压了他,都没有,其实是互相成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状态。越往后走,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理解是不可替代的。
(谭盾先生为《父母的格局》所做的序)

这篇访谈就到这里了,后来还有一次,我还有幸听了黄老师的现场演讲,也是收获颇多。
黄静洁老师的书,非常值得一读,融合中西文化,这样的养育观给人更宏大的视角。而跨越时间的长河,这样的养育观更给人多一份的从容和智慧。
特别是书中第三种力量的阐述,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我们不一定能够过那样的人生,但至少视野和心胸,会因由这本书而更加开阔。 
扫码即可进入养育书专场⬆️
200-40 优惠码 MNJ3XG  
300-100 优惠码NUEVCV
最后用黄老师书里的这段话,做结尾吧: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这个生命应该属于更大的世界。只有当孩子被世界需要,孩子的人生才会更精彩。格局养育就是给予孩子榜样、视野、信念和内在的力量,让孩子去参与和改变未来的世界。”——《父母的格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