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反转新闻的背后,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查证多方环节的缺失,也是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激情转发”的结果。
若你也对反转新闻感到疲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建议: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地支持呈现多方信源的媒体;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理性地分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这也是C计划一直倡导的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新闻生产的异化
「反转新闻」在近年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因为新闻本身变得更加复杂、曲折了,而是新闻生产的方式被颠覆了。
在一个新闻事件中,会有若干个当事人或当事机构,特别复杂的事件甚至可能有十几个、几十个当事人。我们假设一个事件中有 A、B、C 三个当事人,如果是十年前,记者会如何报道这个事件?
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去分别采访 A、B、C,倾听他们的说法,如果得到的信息彼此矛盾,则有必要进行回访。此外,记者要去寻求其他信息的支持,例如公开文件、其他知情的人士等。只有穷尽了能够采访到的各方,才算是完成了一则合格的报道。
对比之下,今天的媒体 —— 包括自媒体,会如何报道这则事件?
事件发生后,A 率先发声,媒体则立马在第一时间将 A 的说法写成文章发表,并不会去求证 B、C 两方的说法。只要抢得够快,只要有足够的噱头,一方的说法也可以引来足够的流量 —— 甚至,简单粗暴的单方面逻辑有时候更能吸引流量。
紧接着,B 可能会站出来提供不一样的说法。于是又是一轮跟进,媒体大量单方面呈现 B 的说法,舆论惊呼「反转」。此后,C 登场,再次发生「反转」。
整个过程中,媒体或自媒体不再承担主动求证、多方调查的角色,而是仅仅轮番充当了各方的传声筒。于是,一个本该被一篇深度调查报道说清楚的事件,被拆成了多个互相矛盾的版本相继出炉。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反转新闻」的实质
/ giphy.com /
由于传统的机构媒体面临互联网的冲击,陷入经营困境,越来越少的媒体能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深度调查,这也在另一个侧面加剧了「反转新闻」的现象
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这种新闻生产的异化从更早就开始了。在美国,它始于以 CNN 为代表的 24 小时新闻频道。CNN 的理念在当时看来是革命性的,它的节目大多是直播,一旦发生新闻便迅速播出,24 小时不停歇。这种操作方式当然带来了更及时的消息,但也使得「抢新闻」的压力被推到了极致 —— 有的时候,在没有经过有效查证的情况下,一些消息就播出了。至于多方验证、深度挖掘则更是奢求
/ CNN 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播报方式重新界定了新闻的概念 —— 新闻不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Blur: How to Know What's Tru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这本分析美国媒体的专著中,两位有着几十年新闻从业经验的作者表示,有一类新闻叫「查证式新闻」,也就是那些花大量时间抽丝剥茧、访问各相关方、把问题查得水落石出的调查报道。还有一类新闻叫「断言式新闻」,最看重的不是事实的准确和全面,而是有一方说了什么就记录下来什么,马上呈现,并不关心查证。
这样看来,CNN 就是「断言式新闻」的鼻祖,而中国的「反转新闻」则是「断言式新闻」的最新表现。
“激情转发”的机制
尽管新闻生产者的失职是反转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把「反转新闻」的「锅」全部甩到编辑、记者的身上,也并不公允。
编辑记者们之所以要让新闻仓促出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新闻会在社交媒体上受到欢迎,得到转发。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规律,「一对多」的精英式传播,被「多对多」的网状传播取代。现在,一则消息能否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能否成为所谓「爆款」,不再取决于它的内容质量,也不取决于发布它的媒体有多少订阅者,而是取决于千千万万的社交媒体用户是否愿意点击「转发」按钮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引发用户转发分享呢?很多学术研究已经发现,最能让用户点击「转发」按钮的,是那些能够激发用户情绪反应的内容。这里的情绪可能是激动,可能是恐惧,可能是愤怒,可能是同情 ……
/ The Simpsons /
回想一下那些著名的「反转新闻」案例,是不是都夹杂着这样的情绪性元素?罗一笑的故事先是让人感到难过和同情,后来又让人觉得愤怒。孕妇跳楼身亡的新闻,则始终贯穿着愤怒,只不过人们愤怒的对象一会儿是家属,一会儿是医院。而杭州杀妻案,更是夹杂着恐惧、愤怒和猎奇。
这些强烈的情绪,促使人们在看到最新消息出炉的瞬间,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点击转发按钮。希望获得更多流量的媒体,自然不愿放过这样的机会。在「激情转发」的刺激下,媒体向着「快速但片面」的消息加速狂奔
犬儒情绪的泛滥
「反转新闻」的出现,以及「反转」这个概念的流行,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一种奇怪的社会心态。
用网络流行语来说,这种心态的表现就是「吃瓜」「看戏」「等反转」。也即,将新闻视作不断发生狗血情节的连续剧,以事不关己的态度看待。
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反转之中,「事实」本身的意义会逐渐被消解。人们可能会不再相信真的有真相存在,有的只是各执一词的说法 —— 既然如此,那么追寻真相本身也就没有了太多的意义,不如不再相信任何东西,只是等待下一次的反转。
这种犬儒主义的倾向无疑是危险的。资深媒体人、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授的闾丘露薇就曾指出:「『反转』这个词相当危险,因为可以让那些急于下判断,并不在乎事实的人,心安理得。
/ giphy.com /
当然,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在犬儒心态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很多人不再相信有真相存在,是因为他们发现追寻真相太难了。在碎片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想要完整地跟完一个反转事件的全过程,最终了解事情的全貌和真相,是一件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
一个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会逐渐流失,可能在所有看过 A 说法的读者中,只有 80% 的人看到了 B 的反转,而看了 B 的读者又只有 80% 跟踪到了 C 的说法 …… 由此造就的是一个信息破碎的世界:有人跟完了全程,有人看到了 C,有人只看到 B,更有人只看到了最初 A 的说法。
这就加剧了社交媒体创造的「部落化」环境。即人们生活在一个个小的部落里,不同部落里的人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
然而,一个社会健康运转的前提,是人们拥有近似的信息、形成大致的共识。频繁出现的反转新闻正在撕裂这样的共识 —— 比如,在孕妇跳楼事件中,一些人接收到的信息是医院的责任,另一些人接收到的信息是家属的责任,还有的人被各种信息搅晕了脑袋。倘若人们对一个个具体的事件都有着「破碎」的看法,那么在一些更大的问题上,人们更难形成共识,这样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碎片化,人们的意见可能变得更加极端。
媒体的公信力还能被挽救吗?
深陷「反转新闻」的时代,媒体还有翻身的可能吗?在「吃瓜群众」不信任的目光下,媒体的公信力还能被挽救吗?
这当然不是媒体仅凭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好像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表面一样。媒体之所以抛弃更优质的「查证式新闻」,拥抱更容易被反转的「断言式新闻」,是因为种种条件的变化,使得媒体失去了去做「查证式新闻」的动力,只有做「断言式新闻」才能获得回报
所以,要让「反转新闻」变少,让媒体公信力恢复,就要改变这些外部条件
/ 美剧《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即讨论了新闻应该「求真」还是「求快」的议题。/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调整自身的算法规则,给予优质内容更高的展现权重,让记者多方查证之后撰写的、包含了 A、B、C 等多方面声音的深度报道能够得到足够的流量,而不是仅仅在「激情转发」的影响下,让抢速度但很片面、会被反转的消息获得流量。去年 9 月,Google 就宣布,会在搜索结果中给予原创优质报道更高的展示权重,这是一种应该得到大规模借鉴的做法。
社交媒体平台还应想办法向用户展示每一家媒体和自媒体的「信用历史」。「反转新闻」流行的一个原因,是社交媒体上内容发布门槛的消失,很多并不遵照新闻职业操守的自媒体成为反转戏码中的主力。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对于优质的、有着良好的可信度历史的账号,和劣质的、屡屡传播虚假消息的账号,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分机制,这也就让那些在匆忙之中出错,乃至蓄意制造假新闻的账号没有什么忌惮。
/ United Nations /

媒体自身也要探索更适合当下生态的商业模式。付费订阅制是一种可能的解法:由读者直接支持优质内容,不需要经过从流量到广告的变现逻辑,这样也就更能奖励优质的「查证式新闻」(因为那会让读者觉得值回票价),而不是屡屡被反转的「断言式新闻」(因为那会让读者感到白白花钱)。但是,每一个读者能够订阅的媒体数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只有一家,这样就会导致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无法养活更加大量、多元的媒体。因此,还有必要探索其他模式。在美国,由基金会支持的非营利型媒体就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模式,其典型代表 ProPublica 已经成为在美国做深度调查报道的主力军。
当然,每一名信息消费者也都可以发挥一份力量。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消息时,多一分犹豫,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信息,选择转发那些更可信、更扎实的消息,即便它们看起来可能更无聊、更难读。还可以选择直接支持那些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媒体,相信对真相的追寻是值得的,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 联合国与Purpose共同发起的项目「Verified」,倡议分享前先思考消息源的可信度。/
毕竟,层出不穷的「反转新闻」令人疲惫,闹哄哄的反转剧之后留下的只有空虚和怀疑。一个更少反转新闻、更多扎实调查的世界,符合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

本文转载自T 中文版(ID: tmagchina),作者方可成,转载请联系版权方并注明来源。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