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美国大选就开始了。
在这场竞争中,共和党候选人川普和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之间的较量日趋白热化。两人在这不到30天的时间内制造大量话题和热度,为自己登上美国总统宝座造势。这次大选将会成为2020年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川普与第一夫人感染新冠病毒,对这场较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批评者认为,川普在位期间多次对「宪法」造成挑战。如果川普连任成功,他在未来会不会真的让美国宪法受到挑战还难说。可以确定的是,宪法在美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要想真正参透美国选举的方式,除了关心11月3日的选举结果,还应该深入了解美国宪法的重要作用,了解1787年制宪会议期间各方力量的较量与妥协。制宪会议通过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将总统选举的权利彻底交给了人民。
「知鸦」推出了一门通识课《去美国该看什么?,专门讲述在短短的200年间,美国如何从一片荒蛮之地跻身世界超级大国的史诗级「上位」之路,而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制宪会议。
美国独立后颁布了《邦联条例》,但条例无法适应美国的经济、内政和外交等问题。此时若国家想要壮大,改革便势在必行。
应该如何改革?改革的程度要多大?
1786年9月,安娜波利斯会议召开。然而,这次会议只有五个州的12名代表参加,无法通过任何重大决议。若要修改《邦联条例》,需要十三个州全票通过才行。到底如何让这次会议具有合法性呢?
国会的决议案中规定,此次会议只具有顾问和建议的权力,州代表们拟好修改草案后,须交付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批准才能执行。
因此,这次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是因为它没有违背《邦联条例》「一州一票」的平等原则,且只是拟出草案供商议,并没有强迫各州接受。
同年5月,十二个州的55名代表陆续到达费城。在麦迪逊的建议下,代表们一致同意仅仅修改《邦联条例》还不够,需要另外构想一部新的宪法来代替它。因此,原本讨论《邦联条例》的会议,就变成了制宪会议。
代表们知道各州并未赋予他们制定新宪法的权利,因此,为了避免「制宪」的消息泄露,他们决定采用秘密会议的方式。非经许可,会议中的任何发言不得付印、发表、传播,甚至会议室都要拉上窗帘。
代表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秘密辩论了115天
在此次会议中,华盛顿功不可没。可以说,这次会议之所以能顺利进行下去,也是因为他以中立的角色担任会议主席,维护会场的秩序。
除了华盛顿,会议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联邦主义者麦迪逊和汉密尔顿。麦迪逊在会议中发言最多,还详细记录了会议内容。在他去世后,这份会议记录以《辩论》命名出版,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制宪资料。
在制宪会议的吵架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如何调和?美国宪法这套制度,如何让美国人所深信的平等、民主和法治得到制度保证?可以看看政治学学者林猛老师在「知播」中的讲解:《知播笔记-美国从哪儿来的底气?》
共识与争吵,较量与妥协
会议一开始,代表们首先在两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其一是联邦宪法的制度和各州一样,必须是共和制;其二是代表们接受了麦迪逊等人构建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府框架,因为这是各州制宪得来的经验
接下来关于细节的制度设计,代表们则吵翻了天。
麦迪逊的主张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国会两院都实行比例代表制,充分体现民意;第二,国会对州法有否决权,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联邦政府里,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州全面占据优势,而小州的权力却被削弱了,很有可能丧失自主性,沦为大州的附庸。
小州代表倾向于完善《邦联条例》,在保护州主权的前提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这又让打算制定新宪法,取代《邦联条例》的代表不可接受。
大小州代表互相僵持不下,在7月中旬使会议彻底陷入僵局。
终于,康涅狄格州的代表逻辑·谢尔曼等人用「妥协」和「折中」解决了两方矛盾,即著名的「康涅狄格妥协」
这一方案综合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众议院将实行比例代表制,参议院则实行代表制,每个州都在参议院中有两名代表,且参议院能否决众议院的法案,总统的人事任命也需要参议院批准才能生效;此外,联邦国会不能主动否决州法,但如果州法的制定有悖于宪法原则,国会有权宣布州法作废。
这次大妥协让联邦政府获得主权的同时,也认可了各州拥有部分主权,最终使得宪法中关于立法的条款终于通过。
除了国会两院的矛盾,行政方面的设计也有待代表们商榷。总统是只由一个人担任,还是由一个代表了北方、中部和南方州的三人一起担任?
代表们经过激烈的争吵,最终选择了前者,并确立了独特的总统选举方式,即选举人团制度,该制度是为了调和主张全民直接选举总统和国会选举总统的代表之间的矛盾。详细解说可参考我们之前在《决定美国总统命运的538人》一文的解读。
到了9月中旬,制宪会议进入尾声,宪法草案确定得差不多了,代表们把拟定的方案交给了宾夕法尼亚州代表古弗尼尔·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进行整理总结,并由他为宪法撰写了优美的序言。
序言抛弃了《邦联条例》开头将各州名称分开写的前例,而是代之以「我们合众国人民We the People,也就是说,宪法直接面向全体美国公民,通过这一称呼,将各州紧紧联结在一起。
宪法草案终于敲定。
到了最后签字时刻,仍有数位代表对此不太满意。为了能让宪法顺利通过,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呼吁大家求同存异,顾全大局。
他说:
「每位对宪法或许还有异议的代表和我一起,就此机会,略微怀疑一下自己的一贯正确,宣布我们取得一致,在此文件上签上他的名字。」
最终,55名代表中有39位同意签字,宪法草案以三分之二多数在制宪会议上通过。
这是美国制宪会议上较量与妥协的故事,也是在美国独立纪念馆需要了解的故事。想要了解美国的诞生到制度的完善、美国历史上政治家的传奇故事、美国如何从殖民地成为超级大国,一定不能错过那些代表美国历史文化的地点。
「知鸦·去美国该看什么」通识课程讲述美国「权利」、「制度」的演变,分析美国精神美国梦这些最能体现美国的要素。在畅游北美大陆的旅程中,了解一段完整的「美国往事」,认识一个不完美,但始终追求完美的国度。
现在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去美国该看什么?》,还可享受半价优惠原价193元,现价仅需96元
欢迎各位学友分享关注微信公众号「明白知识」,我们将在日后的文章中为大家发放更多关于通识课程的福利,更有机会赢取0元收看知鸦·通识课哦~
——更多知鸦通识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