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演讲刷屏了,原题是《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演讲人是清华教授刘喻老师。
刘喻老师很有名,清华教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畅销书作家,学术女神。
我记得上一次她刷屏是有关中国的me too 运动,深夜发表了17点声明。
这回女神谈教育,而且直指痛点,上来就讲“军备竞赛”式的教育问题,当然要好好学习。
本来我以为自己能被正道的光照耀一下,可刚看个开头,就很sad。
01
刘喻老师一上来就举了个例子:黑帮混混为了证明自己够狠,用酒瓶砸自己的脑袋,而现在的很多家长和学校就是在做这件事。竞争的基本原则就是,看谁的脑袋硬,砸自己更狠。
没人喜欢恶性竞争,多数家长只是身不由已才会趟这个浑水。但我没想到,竞争或者说鸡娃,原来在刘喻老师眼中首先不是错,而是low,是一种粗俗的行为,可笑的很
原来,鸡娃、鸡血太不优雅了是要被精英们鄙视的。

然后,刘老师又讲了一件事。
她在群里看到一则新闻,一位文科妈妈,为了辅导孩子,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了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看完后,她当即在妈妈群里表态:我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我们都知道,她家孩子是清华子弟,清华附小,清华附中一路念上去好了。
敢说开奶茶店的妈妈都是能给娃托底的,我也希望自己能有这种气度。
接下来,刘老师罗列了恶性竞争的三大罪状对女权运动的伤害;对家庭关系的伤害;对教育公平的伤害。
这三板斧砍完了,再补一刀,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因为青少年抑郁、焦虑很普遍……每5个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

话说我们写公号都不敢这么来。
“每5个中学生就有1位考虑过自杀”,这个数据是哪来的,调查的范围是什么样的。要知道不同学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会有千差万别。交待清楚,才有根有据。
可刘老师提都不提,直接求证,得出结论。因为所以,鉴定完毕。
我们要是这么写一篇稿,编辑大大肯定要给扔回来:改,把这条数据查清楚了,论证要严谨,不然太水了……
看到这里,我有点恍忽,是现在的学术水平退步了,还是公号水平提高了?
满心期待看到一篇严谨、深刻的教育思考,启发一下我,但是说实话,真的很失望,这就是一篇只有学术人设,没有学术含量的演讲。
02
当然,我不怀疑刘老师的水平,她造诣很高,只是不认真,草率到连我都能挑出毛病来。

我给大家撸一撸。

首先她说的三宗罪,猛一听有道理,但是都不能细品。因为篇幅有限,我就重点讲一下第三条,对教育公平的伤害。
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啊,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是教资源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和选拔标准的公平。
而这些东西都是由谁决定的,是家长吗,家长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有什么决定权?
如果我们有本事破坏教育公平,就直接获利好了,谁还会参加什么“军备竞赛”。
为什么会有恶性竞争,您不清楚吗,作为一名人文社科学者,把恶性竞争解释为破坏教育公平,我真是要呵呵了。

恶性竞争恰恰是教育资源稀缺,教育环境还不够公平的一个表现,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试想,如果中国跟芬兰、德国一样的教育环境,一样的高福利低竞争的社会环境,家长们肯定个个岁月静好,谁不想活得轻松自在?

路修得太窄,执法又不严,必然恶性事件频发。这时候一把抓住一个司机质问他:你为什么抢跑,为什么超速,你破坏了公平竞争。司机也很无奈啊!
家长们再怎么折腾也只是教育不公平的牺牲者,绝对破坏不了教育的公平,只有那些能改变规则的人,能让规则为他开绿灯的人,才谈得上破坏公平。
而我们,普通的家长,我可以说凡是鸡娃的家长都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没有什么渠道的人,我们只是既定规则的接受者罢了。
在规则之下,拼命压榨自己,顶多对自己有罪,对社会无害,破坏不了教育公平。这个锅真的不能背,因为教育公平这事儿决定了全中国亿万人的命运,这是诛心之罪。
当然我觉得,您可能也就是没有认真思考,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了,不是真这么认为的。

话说回来,恶性竞争肯定是不好,我绝对同意您的观点,谢谢您告诉我们。
但是至于为什么不好,我希望您三思,期待下次给我们一个更有说服力,更准确的观点。
03
指出问题后,刘喻老师给我们开了三个药方:认识你自己,失败的勇气,何谓成功。
这些话放到哪里都是真理。但是,从刘老师举的例子里,我觉得她并不了解真实的生活,也不了解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样子。
(美国藤校哥伦比亚大学)
比如,在“认识你自己”这一部分,她举了个例子。
大意是,一个人通过密集的补习上了一流大学,进去后在凤凰群里当个凤尾,未必有利于他的成长。
言下之意,靠密集补习上好大学的人,就算进去了,其实也不配,要自惭形秽的。因为你不是个真凤凰,你是靠了刷题刷进去的,还是low。
首先这个说法,说明刘老师并不了解如今高考是个什么架式。
目前已经不同于十年二十年前了,能进一流大学的孩子,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密集的补习进去的。不存在有人靠天资玩着就考入985,而另一些则是靠勤奋的土憋,进去了就发现自己原来是个末流货色。
再说当凤尾成功的人也很多啊,比如喻敏洪。我反倒是觉得,天资平平的孩子,或者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三四线小镇的做题家们,考进一流大学的,更值得骄傲。
因为人家不靠平台,人家就是靠自己奋斗。
紧接着又举了个例子来强化上面的逻辑,说一个男生因为运气,交了一个他配不上的女孩,他会过得很快乐吗?未必,他可能活得很累。
哈哈哈,您这是哄小孩儿吗,谁还没谈过恋爱咋的?
真实的情况,难道不是我们都愿意找自己配不上的嘛,这太正常了,谁都喜欢比自己优秀的人啊。
果真得到了当然会很快乐。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呗,有什么累的。
刘老师搬出这样的例子,说明她既不了解当今的高考,也不了解真实的恋爱心理。这些例子都是自己的臆想。
刘老师在优越的精英圈子里惯了,她不了解我们普通人的心态,普通人的生活。
什么是普通人,就是有很多向往啊,我们就是想去更好的地方,就是想找更好的对象,或者按刘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不配上的学校,不配得到的姑娘。
如果得到了,只会感到幸福,当凤尾也幸福,这种幸福感您不懂,因为在您眼中只有配不配。
并且这两个例子,和她后面所说,失败的勇气是相互矛盾的。她说,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敢试错,就是怕失败。
前面跟我们说错配活得很累,当凤尾不利于成长,让大家求稳,后面又说要有失败的勇气,要敢于试错。
对不起,我有点给您整糊涂了,转不过弯了。

像这种前后矛盾,令人一秒出戏的地方还不少。
比如她劝大家人生的目的不是越高越快越强,但是后面在自己的女儿是不是学钢琴的问题上,她又说,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想出类拔粹,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
按您的观点,人应该发现自我,寻找自我,那么学钢琴就是为自己喜欢才学,怎么忽然又要出类拔粹了呢?

感觉刘老师自己的教育理念其实是,独辟蹊径以求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而已。

04
最后刘喻老师告诉大家,不要只想着出人头地,要坚信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话不能说不对。但是一个成功人士,自己有足够的背景和实力,在教大家不要追求成功,还要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这就跟马云说我最讨厌的就是钱一样,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一位藤校毕业的精英妈妈说,自己的女儿开一家奶茶店好了,我们听听也就好了。
什么教育的军备竞赛,其实真正拥有核武器的是刘老师这样的精英。
作为清华子弟,她家女儿从清华附小一路直升清华附中,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小升初上,直接对中考,或者干脆高中出国读就完了。自然就不用考奥数,考各种乱七八糟的证书,也就不用补习了。
多年前,我在一所985大学工作过,见过大学老师是怎么鸡娃的。
有的老师会在娃上小学前后申请去英美国家访学两三年,娃在当地上个幼儿园或小学,语言关就过了,很轻松。

还有的老师,会找个英美国家的留学生住在家里,每天和娃相处几小时,提供食宿就行,不花什么钱就享有双语环境。
大学里每天都有各种讲座,小学高年级的娃,放了学在学校食堂吃晚饭,自己就能去找感兴趣的讲座听。从自然科学到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什么都有,都是国内、国际一流学者来讲,还是免费的。

哪像我们,一节学而思家的大师课600,抢还抢不到。

守着一所好大学就是一座教育孩子的宝藏,这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绝不瞎说,您去趟北大门口就知道了,保安一个一个查校园卡,不是北大的人根本进不去。
我们要想培养孩子只能靠补习班,靠妈妈们自学奥数,靠孩子勤奋刷题,其它还有什么选择呢?

知识分子可以教育大众,但前提是他至少应该理解大众,明白大家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为普通人着想。
举个例子,五四时期,文化界都在教女性像娜拉一样出走,离开家庭,做独立女性。只有鲁迅先生问:出走以后呢娜拉找不到工作,她怎么办,还是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啊。
这才是大咖,出来讲话不是为了秀自己的优越感,秀见识,而是真正把人间疾苦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生存放在第一位。
教育焦虑的根源问题并不在家长身上,更不是像刘喻老师认为的那样,简单地让父母摆平心态就能解决的。
相反,教育这个事儿,只要一触碰到现实问题,所有的家长都会如临大敌。根本没有什么佛系的家长,只是还没有到小升初,亲们说对吗?
今天给大家准备的资源是"四五六年级奥数真题“,后面回复“真题”领取。点个在看,不见不散,记得来喝最烈的枸杞哈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