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很一般,做作业老是拖拖拉拉的,老想着看电视上网或者是玩电子游戏怎么办? 
作为家长,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有一些“解决方案”涌入脑海,例如:
1、斥责:我去吼ta,威胁指责孩子,甚至是否定孩子
2、监督孩子,或者禁止孩子去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给iPad设置密码,没收电子设备等
3、给孩子报补习班,让孩子去刷题等
为什么我们会首先想到这些方案?有时候是一种习惯,因为我们自己从小就是被家长被老师这样教育的,所以我们很自然地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还可能是因为从众,因为我们周围我的朋友别的家长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好像我这么做就理所当然。
遵从惯性、盲目从众,其实都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一些表现。因为一个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会去思考这些做法真的有效吗?能解决问题吗?是更好的做法吗?更好的做法是什么?
如何用四步法分析孩子的问题
我们介绍的四步思考法是一个非常万能的分析框架,它有这样的四个步骤,用这样的步骤去思考分析问题,你就会发现思路会清楚很多。
第一步:是什么? 事实层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步:怎么样?做出价值判断,分析一个现象,它背后的意义、后果、影响到底是好是坏?
第三步:为什么?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情况。
第四步:怎么办?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解决措施是什么。
按照这四个步骤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一个行为,还没有仔细去了解它,很快就下一个判断。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立刻就想到我去监督ta或者去批评ta。这种常规做法其实是没有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层面去分析,就直接跳到了解决的方案——怎么办。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无效的,或者其实不那么明智。 
是什么
我的孩子学习很糟糕,我的孩子老是沉溺于电子游戏,我的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我的孩子不喜欢数学,学习不主动……这不都在说“是什么”吗?你看我的孩子就是这样,这就是我看到的情况。 
其实,这些都属于怎么样层面,是在对孩子的行为做负面的判断了。比如“很糟糕”“沉溺上瘾”“不主动”,是给孩子贴了标签,是对ta的某些行为作出负面的评价。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要能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陈述,简单来说它是可以客观验证的。比如小明用了三个小时完成了今天的作业,这个是可以验证的。但如果说小明做作业速度很慢,就是一个观点。因为人们对于快慢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同样用了三个小时,有的人认为快,有的人认为慢。到底是快是慢,你得找到一个合理的比较标准,而不是直接做出断言。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层面你真的清楚吗?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作为四步法的第一步,“是什么”首先是去观察、询问、倾听,不要着急做评价、下结论,不要着急进入怎么样层面,先把第一步做扎实了。
如果你觉得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有没有想过先去了解ta,我的孩子在打什么样的游戏?ta最近花了多长时间?ta在跟谁打游戏?ta有哪些伙伴?打游戏的过程中ta有什么样的感受?ta觉得很开心吗?ta从打游戏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什么?这个游戏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游戏里面有什么样的人物?有什么角色?我可不可以听ta讲一讲?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很糟糕,这已经是在评价ta了,那回到是什么层面就可以去了解我的孩子最近在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ta的课本内容怎么样?我有没有仔细的去看一看ta学习的内容,我自己作为家长觉得这个学习有趣吗?我的孩子是怎么想的?ta跟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今天在学校ta跟同学之间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ta喜欢哪个老师不喜欢哪个老师,ta跟老师之间为什么会不喜欢,发生了一些什么?
不带着评价去观察,而是真正带着好奇心、带着关怀去了解孩子的时候,这些在“是什么”层面收集的信息对你解决问题将十分重要。
怎么样
以儿童为中心,回到事实信息去考虑,通过观察、询问、倾听去了解我的孩子。等把事实信息了解得非常的充分了,你跟孩子能够很平等的对话,孩子愿意把他自己的想法告诉你,这个时候再进入第二步——怎么样? 
我的孩子做作业用了三个小时,这是个事实信息,它的后果和影响是什么?这时候你要去考虑孩子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什么。
当你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你就会发现这个年龄段出现的一些现象可能是很正常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要家长找到好的办法去处理应对,就不是个大问题。
有时候家长可能会夸大一些问题,在怎么样层面把一些可能很正常的事以为是坏事。这也会导致家长的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对我们处理问题、亲子关系带来更糟糕的影响。
反思我们一些理所当然、脱口而出的论断,更科学的评估孩子的一些行为究竟是正常还是反常,会让我们发现很多让自己焦虑的问题,很可能都是假问题
为什么
第三步,要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了。当我们在“怎么样”层面确定孩子的某个行为确实是一个问题,那就要分析清楚原因,对症下药,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怎么分析原因?给大家提供一个常见的思考框架——是不知道、不能够、还是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比如我们分析为什么孩子数学学得不好,可以从不知道、不能够、不愿意这三个层面来分析。
孩子是不是不知道学数学很重要?很多成年人也会问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自己小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疑问,我们现在也会听到很多孩子说,觉得学习一点用都没有。考完试以后都忘了,我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数学为什么很重要?不管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代社会来看,数学是我们认识世界,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基础学科。数学到底有什么价值,它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什么用? 这样的知识,能建立我们学习的动机。
还有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可能是因为智商的问题。但家长一定要很谨慎,不要轻易下这样的判断——大多数孩子其实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是列出可能的原因,要具体分析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哪种情况。
有时候孩子学不好数学是因为不够细心。为什么不够细心,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或者是感到焦虑。为什么孩子看到数学会很焦虑、觉得压力很大?可能是父母和老师给了他很大的暗示,可能是因为和数学老师的关系不好,或者老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当然,还有可能教学的内容太无聊,让孩子心不在焉。 
当我们真正去应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的时候,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内化成日常的思维习惯,这就意味着当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迅速地像本能一样地去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
怎么办
找到了原因才进入四步法的最后一步,我要怎么办?我们在为什么层面分析出来了很多可能的原因,针对每一个原因,其实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我们只找其中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孩子不喜欢学某一个学科,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感受不到成就感,觉得一点都不快乐,感受到只有压力和焦虑,而这种压力往往来源于家长、老师或社会。
针对这样的原因,我们就需要和孩子一起设定行动的目标:寻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减少学习的压力和焦虑。
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作为家长,可以去用头脑风暴或者结构化的思考方法,去寻找一些可能的手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去尝试,看看你的孩子更适合哪种手段,哪种手段对你的孩子是更有效的。
比如说你可以找一些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方法,像是有意思的视频或者是教材;肯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点努力和进步,不要太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和分数,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较。 
你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一些游戏,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长和快乐;不要太多地使用说教的方式;通过陪伴,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但是要注意,这种陪伴并不是监督。监督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往往处在一种对立的关系中,家长会去指责孩子:你怎么写得这么慢,你怎么还不做,而且你会一直去监视她。但是陪伴的时候,你会减少很多评价,更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这种陪伴,可能是你看你的书,孩子在旁边做他的作业,即使你发现孩子一开始有点慢,不要太着急,给孩子释放一个信息,没关系你慢慢做,我一直都在这边陪着你。 
此外,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压力大的时候,你愿意去做些什么?你可能想深呼吸,或者出门去散步,孩子可能也一样。你可以询问孩子的意见,和他一起做一些活动,帮助他减少压力。
四步法是一个非常万能的思考方式,可以在很多方面用到,写报告或者是分析你工作中的问题,和人沟通、演讲,都可以用它来搭框架。这只是批判性思维中的一个小小的思考工具。
培养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很多人以为就是否定、叛逆或者是杠精。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型的思维,它决定了人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它强调求真、求知、开放、公正的思维品质,基于事实、逻辑,通过推理论证,作出判断。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其实往往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因为我们相信推理论证的结果,每一个结论确实经过自己审慎的判断,就会按照推理论证的结果去采取行动。
中国和美国的课程标准里,其实都有强调批判性思维。更具体地说,当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我要能够知道有哪些信息知识和观点是值得相信的,哪些是不值得相信的。在我们输出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我应该怎么样决策。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可信,得出自己独立的观点,要用到的的方法。就是论证和分析论证质量,这也是批判性思维最核心要学习的内容。
国际社会已经有一个共识: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但在国内它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不过,中国因为最近这几年也在推行新的高考改革,2017年时候还也出台了新的高中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里,就提到要把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变成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包括了培养科学素养,敢于批判质疑,发展理性思维等要求,这些其实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但在中国现在的教育里还很难实现。一方面,很多教师都缺乏这样的思维能力,往往还在用灌输的方式,并把很多观点当成事实,当成唯一正确的东西去单方面地教给孩子。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教材里面缺少一些经典的内容,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对学生论证说理的训练其实是比较少的。 
但正如我刚才说到的,新高考新课标对学生论证说理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从长期来看,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但从短期来看,我们还是不得不看重学校里的考试成绩。
这种长期和短期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可能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如果不让孩子去刷题,不给孩子报学而思的补习班,他的成绩就一定会下降,所以我不敢承担这样的风险。
我以前的工作中考察过很多教育创新项目,有一个农村学校叫做凉水井中学,一开始在整个区域成绩的排名是倒数的。 后来学校回归教育的规律,回到儿童,回到真正好的教育的方式,采用了一些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开始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很担心,但是推行改革1-2年后学生成绩提升了很多,学校变成整个地区考试分数排名第二的学校。当我们真正回到教育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能力的时候,虽然在短期之内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分数并不一定就会很低。 
C计划的解决方案,是对标中国美国和英国的课程标准,通过系列课程产品去系统培训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采用的是线上跟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可以培训的人非常有限,因为在中国真正能够教批判性思维的老师是非常少的,线上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生。 
批判性思维其实是跟各个学科都会紧密相关的。所以我们找到的一个切入口就是从经典书入手,通过经典书的阅读,讨论其中思辨性的问题,再到写作输出,用整个输入输出的过程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整个公立教育其实不太注重整本书的阅读的,很多孩子包括我们自己成年人读整本书的经历和习惯都是相对欠缺的。整本书的信息量比较大,它的人物更加复杂,情节更加曲折,它背后所传递出来的值得深度探讨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读整本书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但很多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就是把书翻了一遍,了解了情节,对经典书背后深层的问题并不了解。所以我们这里谈的往往是深度阅读,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我们更关注的是通过这本书来深刻地思考。比如《小狗钱钱》这本书涉及到金钱,那到底赚钱是为了什么?钱是好东西还是不好的?谈钱是庸俗的吗为什么人们认为谈钱庸俗?你和钱的关系是什么样?如何制定计划实现你的理财目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深层问题。在秋季课上我们会带着孩子用十四的时间进行在线的训练,课前会有阅读任务,课后会有写作练习。我们会发给学生一本精心设计的阅读手册,里面会有大量的关于阅读理解和写作的任务,还有很多的思考题。 阅读后进行输出,再由老师反馈改进,在不断的刻意练习中提升思维水平。
现在开启秋季课程报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