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大名著是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也是当下语文考试经常涉及的内容。不过,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四部书难度有点高,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流水账式阅读,通常只记得一些故事情节。
怎样让孩子读到细节、读出关键、读出故事背后的信息?
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C计划导师童蓓蓓在一次关于亲子共读的讲座中,以《西游记》片段为例,给出了家长可以使用的一种思维工具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帮孩子更好地读四大名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欢迎在留言中分享。
这篇文章只是童老师亲子共读讲座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想听完整讲座,以及更多关于读写、思维教育的分享,请添加小思微信(微信号:PlanC-2016)。
首先,我们来看这篇指南使用的思维工具:四步法。
四步法是用来思考的高效思维工具,对同一个问题从四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考量,从而引导我们理清思路。
四步法
是什么:界定概念;寻找个案;由点到面
怎么样:评价标准;对应事实
为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怎么办:目标,手段,利弊
然后,我们以《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为例,来看看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帮孩子理清思路,并有更深的思考。
大家知道,在西行途中,唐僧曾3次赶走孙悟空。
第1次:《西游记》原著第14回,刚刚收服孙悟空的时候,有几个强盗打劫,让孙悟空打死了,然后唐僧赶走悟空。
第2次:《西游记》原著第27回,离开五庄观后,唐僧师徒在白虎岭遭遇白骨精。白骨精三度变化想吃唐僧肉,却接连三次被孙悟空打死。最终唐僧发狠,将孙悟空赶走。
第3次:《西游记》原著第56回,过了女儿国,在路上孙悟空打死了一伙抢劫的毛贼,唐僧赶走了悟空,然后六耳猕猴登场。
我们选择唐僧第一次赶走孙悟空入手。
是什么?
唐僧第一次赶走孙悟空,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厘清故事情节概况,可以引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在记叙文中经常被提起,在C计划的课堂里也不断训练,大家肯定都知道,甚至可能因为过于熟悉而流于形式,错失其强大的信息提取功能。很多孩子自己用六要素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常见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信息,表达缺乏条理,会比较啰嗦。需要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够增强。
时间:唐僧将孙悟空从救出后过了没几天,就要将他逐出师门。唐僧贞观十三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离开长安,现在已经是初冬时节。
地点:两界山,也就是五行山以西约几天脚程。两界山,既是孙悟空受五百年监禁之地,又是判分幽冥与凡尘之限。
人物:唐僧、孙悟空和六个强盗。
起因:孙悟空打死六贼。
孙悟空先行礼,再问话,接着宣称“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任凭六贼来打,最后才掏出金箍棒打死六贼。
经过:唐僧跟孙悟空发生冲突。
唐僧那六贼就算要劫财也不该被打死,认为孙悟空没有善心,是个瞎闯祸的家伙。孙悟空为自己辩解,唐僧则进一步判定他不受管教,“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
结果:孙悟空愤然离去。
赶走孙悟空对整个事件有什么影响呢?这就带我们进入后果分析的“怎么样”层面。
怎么样?
将孙悟空赶走,对唐僧来说,西行失去得力助手,取经之路变得更加凶险难测。
对孙悟空来说,投身佛门之路断绝,可能会重新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过嚣张而绝望的猴生。
对观音来说,通过广传佛经来普度众生的道路中断。可以说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你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件事情的后果,就会更加全面,孩子们往往容易只想到一个角度,所以更全面的思考也是需要不断被训练的。
那么为什么唐僧一定要赶走孙悟空呢?这就需要用到四步法的第四个问题,用“为什么”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
唐僧的心理落差
唐僧得到孙悟空这个徒弟,本来是非常高兴的,这一章中曾有三次表明他的欢喜之情:
1. 听孙悟空说奉观音之命在此等他,给他做徒弟,保护他上西天,他就“满心欢喜”;
2. 听孙悟空说已经有了法名叫孙悟空,他也非常“欢喜”;
3. 知道孙悟空有个随身暗藏可大可小的金箍棒时,他“闻言暗喜”。
就连看到孙悟空换身衣服,他都要夸赞“好!好!好!这等样,才像个行者”。可见初时他对孙悟空这个徒弟是很满意的。这些都是从文本中可以看到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孩子阅读时容易忽略的,也是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训练的地方。
当他看到孙悟空对着六个大活人,劈头盖脸就打下去,此后还跟自己顶嘴,坚决不承认错误,就感到这个本领高强的徒弟是不听管教的恶徒,没法一同承担西行取经的重任。前面的欢喜和此时的担忧,交织起来就变成了絮絮叨叨没休没止的控诉。
孙悟空的受不了
对于孙悟空来说,也是非常受不了唐僧的。他本来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此时唐僧终于到来,他是一心想给唐僧做徒弟的。而且他也不是滥杀无辜,他从五行山下出来时,还提醒唐僧要“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唐僧给他起个混名“行者”,他连喊三声“好”。可见他接受唐僧做他师父,并且处处为唐僧着想。在他看来,杀灭六贼是分内之事,是他的工作任务。
对孙悟空来说,打死六贼是必然的。六个强盗名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一看就知道不是正常的人名,也绝非指具体的人,而是代表孙悟空是喜、怒、爱、思、欲、忧六种欲望。除掉六贼,也就代表孙悟空已经去除杂念,六根清净,可以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了。
这样的修炼必经之路,在唐僧看来,却是滥杀无辜、不听教诲及挑战权威。
孙悟空自出师之后,就没受过谁的气,大闹天宫何等威风何等张扬。五行山下,他等了500年,等来的唐僧却是是个凡人。肉体凡胎,无法理解火眼金睛所见的世界。简单说,三观不合啊。而这和尚居然还要做自己的领导。这哪里能受得了呢?但这也正是孙悟空要走的道路,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西游记》的表层故事是西行取佛经,里层却是人格塑造的道家内丹修炼。
矛盾的激化点在哪里呢?
当孙悟空剿灭六贼之后,“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却不料唐僧竟然给他按上滥杀无辜的罪名。
他辩白这是正当防卫,“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而唐僧却说自己被杀,才死一条命,而对方却死了六个人。
孙悟空表示这么来算的话,恐怕自己手上的罪状可太多了。结果唐僧还是喋喋不休,从孙悟空从小“没收没管”说起,说他活该被压五百年,并且预言就这么不思悔改,孙悟空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这对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前重刑犯来说,每一句都砸在他的痛处,而且还都砸得他没法反驳。
即便如此,他还是再次试探性地说“我回去便了!”说完却没有直接走,而是等着唐僧发话挽留。但凡唐僧答复一声,孙悟空还能死皮赖脸留下来。但没想到唐僧却也够绝情,死活不肯回应他一句。于是他也闹脾气了,“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这才离开。
小结
由此可见,杀灭六贼是导火索,而真正的矛盾是唐僧容不下孙悟空性子里的暴虐,哪怕这种暴虐隐藏在正当防卫之下。而孙悟空则必然要背负起唐僧沉重的肉身。
怎么办?
唐僧赶走孙悟空,就意味着西游记到第十四章就可以结束了。因此,观音就坐不住了,化身为一个年高老母的样子,在山路上等待唐僧经过。然后将一件绵衣、一顶嵌金花帽交给唐僧,并且教给他“定心真言”,也叫“紧箍儿咒”。
可是孙悟空现在连影儿都不知道在哪里呢!
而孙悟空离开之后,窜到龙宫作客,喝茶间见后壁上挂着圯桥进履的画像,说的是张良三次为老人捡鞋穿鞋,结果意外从老人处得到天书的故事。于是心有所动,龙王适时劝解“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于是孙悟空这才返回到唐僧身边。
不服管教的孙悟空能乖乖就范吗?
唐僧假装毫不在意,让孙悟空去包袱里拿东西。孙悟空见了衣帽,就问是不是从东土带来的。唐僧就骗他说,这是自己小时候穿戴过的,有自动学习功效,“不用教经,就会念经;不用演礼,就会行礼”。好奇的孙猴子自然不肯放过,向唐僧求得衣帽后就穿戴上。唐僧赶紧念起咒语,孙悟空头痛难忍,这才发现自己中了圈套。
孙悟空想要打死唐僧,但头痛欲裂,无法使力;想要让唐僧念个松箍咒儿,唐僧又不会;想要找观音算账,唐僧提醒他:这个,她也会念咒的。终于,孙悟空没奈何,只好死心塌地,抖擞精神继续西行之路。
你看,在四步法的引领下,同样阅读《西游记》,是不是效果就不一样了?原来情节一次带过,这时就在一次次提问中,不断从文本中发现线索,让整个事件过程清晰、因果分明,人物形象也格外生动鲜明。
如果家长在跟孩子共读时,也能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孩子就会开始思考书中情节,搜集相关信息,通过逻辑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在交谈过程中,再将自己的观察、思考表达出来,这样就让一本书可以被细细咀嚼、深深品味,不再是翻看一下就算数的。
四步法,是我们马上就可以用起来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C计划的儿童思辨读写课,对标中美英分年龄段课程标准,系统训练80多个思维能力点。今天讲到的六要素和四步法,只是这80多个思维能力点的其中两点。
最近我们在准备寒假和春季的课程,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阅读书籍,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很多非常有趣的主题。
欢迎你带着孩子加入C计划的课程,让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点击直接进入 /
作者:童蓓蓓
C计划导师。曾任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杂志编辑,中学语文报副主编,杭州越读馆小学课程设计者。目前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和经典阅读、创意写作相结合。
排版:鱼香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