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岁的浓浓是我们暑期和秋季班的老学员。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作业,她给老师们的印象都是一个非常有想法、乐于思考的孩子。
在家里,负责她学习的是爸爸。浓爸也是C计划儿童教育社群的成员。他在群里风趣幽默的观点、不时分享的带娃经验,都让我们惊呼“这个爸爸,不简单呀!简直是个‘超级学伴’”。
不久前,我们邀请浓爸在社群里分享了与女儿共同成长的经验。这篇文章便是他分享的文字版。
如果你也想加入C计划儿童教育社群扫描文末客服小思二维码回复“入群”即可
大家好,我是浓爸,坐标上海,就职于航天研究所。我家女儿10岁,上四年级。家里我主要负责女儿的学习,浓妈负责生活。
在女儿的学习和教育上,我也经历过是"散养”还是“鸡娃”的纠结;也遇到过家庭、学校教育理念差异而造成的烦恼;在陪伴孩子时也会感到自己知识、能力不足的挫败感。在此,我很愿意分享我和浓浓在成长中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我有三个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家长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这里的无知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
一是家长第一次为人父母,在教育理论和经验方面难免有所欠缺。就算是有了二胎也会有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让你措手不及。
认识到自己教育方面的欠缺,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可能会用更加审慎、更加平等,而不是站在高处、权威式的态度。
我自己也会不时露出传统权威父权式的家长说教“我是为了你好啊,你得听我的话呀!”为了减少这样的说教,我鼓励女儿监督我,她会用写小纸条的方式来警告我给她带来的不适感。
当然,承认自己的无知,绝不是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借口。毕竟教育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家长就是第一责任人。
二是有时要装作无知,尝试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我不仅会和孩子一起从网络、书籍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更会鼓励孩子当面去问老师。这样一来是培养孩子敢于向老师提问的习惯,二来培养孩子与老师沟通的能力。
我女儿刚学加减法的时候,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1+1=2而不等于11呢?我如实告诉她:“爸爸是有答案的,但是爸爸不知道如何用你所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你可以上课时问一下你的数学老师呀。”她就在课上向数学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师也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课堂上的小讨论,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她没有从老师那里直接得到答案,但从此在课堂上提问变得更积极了。
明白了老师是解决问题的助手,那么向老师提问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与孩子一起学习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思辨力的成长不仅要靠海量的阅读,还要依靠高质量的交流
我看到麻省理工的一个研究结果: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这非常神奇!
这一点C计划就做得非常好,它不仅每一期都要求孩子有一定的阅读输入,而且在课堂上,线上线下都会形成一个交流互动的环境,形成阅读——交流——思辨——再阅读的循环,帮助孩子思辨力有效提升。
但我想,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扔给教育机构了事。作为父母,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和孩子的面对面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别人无法替代。当孩子通过学习阅读量大幅提升时,父母不通过各种途径自我提升的话,亲子间高质量的交流就无法实现。
我是这样做的:最近孩子在读《小狗钱钱》,我就自己补充点理财类或者经济类的书籍来阅读。她之前看《海底两万里》时,我自己也会去找一些关于海洋生物、海洋王国亚特兰蒂斯传说的书籍来看。我最近还在看《玛蒂尔达》和《女巫》,因为12月中旬我们全家会去看《玛蒂尔达》的音乐剧,希望到时候不被她嫌弃。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不会被孩子甩开差距
另外,C计划从今年秋季课程开始加入了许多文言文的学习,这方面我也是非常欠缺的,我也会找相关的书去看。周末,我会在《古文观止》中找一段文章和女儿一起背诵。这样效果我觉得挺好的,比如说你背前一句、我背后一句,一会儿再倒过来。看似很难的古文,不用一会儿就能背下来了,没有太大的难度,只需花时间陪伴。
一旦你和孩子一起学习,有了参与感,你自己的焦虑情绪就会降低许多。亲子间互动也会增多,会产生许多共同学习的乐趣。看似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得轻松很多,有的时候孩子说“老爸你不行啊,我背出来了你怎么也没背出来,要努力啊!”孩子非常有成就感,就会有更多信心去学习,也更乐于和你交流了。
要成为孩子的保护伞
成为孩子的保护伞,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要帮助孩子卸掉压力
孩子的世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丈量。你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却充满了各种问号。孩子常会做出、说出许多在你眼里奇奇怪怪的事情,家长需要允许这些奇怪发生,而不是断然制止。
我女儿最近在练习同手同脚走路,她很好奇——能否通过训练使自己变成“同手同脚”?如果成功,是不是说明“同手同脚”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纠正?我要做的就是——随她去,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任她去探索。
好奇心和自我探索是思辨力成长的重要元素,保护好它们
怎样帮助孩子卸掉各种压力?在C计划交流群里会看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校老师反馈,这孩子思维跟别人不一样。”“学习了思辨,孩子不再听老师话了,怎么办?”“有了独立思考,不合群了,怎么办?”
我可能会一面鼓励孩子保持独立思考,另一面和老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寻找合适的途径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我最近就遇见一件事情。体育节开幕式,每班需要选几位同学上台跳舞,女儿被选上了。班主任老师想用体育活动课时间来排练,女儿一听就不乐意了,说要退出。班主任让她考虑清楚,她坚决要退出,班主任就同意了。事后,班主任将此事告诉了我。
我先找女儿了解情况,她告诉我的理由是:体育活动课时间已经多次被班主任占用,不想再被占用了。我表示了理解,也没有批评她,而是跟她分析了老师这样做的原因,也和她一起看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班主任那里,我使劲夸班主任——尊重我女儿,没有强制女儿一定参加演出,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用不同方法处置。另一方面我也坦诚地告诉老师,减少体育活动和近视人数增加有直接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沟通,老师明白了女儿并非是不肯为班级事务出力,女儿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和委婉表达自己意见。
压力、焦虑在所难免,教育理念不同碰撞时不时出现,家长就要做好保护层。有些压力自己化解,不要再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压力要帮助他们释放,不能集聚在身上。我们要做一块好的“邦迪创口贴”——防水又透气,外面的水浸不透,里面的空气要能向外流动。
聊了这么多,以上三点只是我自己的经验,也不知是否适合您的家庭,毕竟教育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家长间相互多多交流,彼此学习借鉴,共同成长,些许年后不要让孩子嫌弃了才好,您说呢?
推荐阅读
最新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