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女生不适合做学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歧视言论再起争议。一边是教授奋起怒怼反对者,顺道传播更多争议言论;另一边,则是一群社会学科的女学生联署要求冯教授公开道歉,又引起关于政治正确和言论自由的争论。遗憾的是,无论是女生的联署信,还是冯教授的微博,都被删帖禁言。这场论战就此终结?哪些是我们更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全文共3171字。阅读需要4分钟。
背景:
1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在2013年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当年即引发诸多争议:
2 时隔四年,该微博不知为何再被翻出。面对众多抨击,冯教授愤而反击,招来更多争议:
3 10月23日,一些社会学科的女生在社交网站上发起一份要求冯钢道歉的公开信,并发起公开签名行动,寻求声援、联署:
4 该公开信已被各社交平台清除,部分声援签署行动的文章也被删除;同时,冯教授的微博也已关闭,内容不可见(暂不确定是被关闭或自行关闭)。
1 冯钢的言论到底有什么问题?
先来看看引发风波的原话。按照冯教授的说法,他不是想歧视女生,而是要吐槽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制度。
那冯教授的话,或许可以被这样翻译一下:
结论: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是有问题的
理由1:(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选拔的大都是没有能力、意愿做学术的人(冯教授的原话,是“不是真的优秀”的人)
理由1.1:(你有什么证据说它选拔的人都是没有能力、意愿做学术的人呢?)因为它选拔出的人(女生)很少选择学术道路、也很少专注学术
这个论证有问题吗?
冯教授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很可能在于他觉得自己提出了站得住脚的理由1.1。他在后续与人的争论中还在强调,“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女生真的很少走学术路吗?真的很少专注学术?真的很少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我们或许可以举出一些优秀女性学者作为反例——但遗憾的是,现实很可能确实是这样的。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在2016年1月发布过他和同仁关于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的调查报告。他们的调研发现,从学生到教授,沿着学术路径进阶的“金字塔”中,女性流失严重:在构成金字塔基的受教育者群体中男女比例相当,成功上升至金字塔尖的男性数量则远远超过女性。在他们对大学院系教职工的抽样中,一千名教授里女性总体占比仅有两成。
不仅在数量上。在高端、决策岗位的比例中,女性占比也非常低。例如863专家委员会中女性仅占6.8%,973专家顾问组中女性仅占2.1%。
在学生中,对待学术的态度也有明显性别差异。33%的男生坚定要从事学术研究,而女生这一比例只有20%。
冯钢根据“以往经验”提出的理由,确实符合现实。
但是,理由1.1能推出理由1吗?
为什么大多数女生不会选择学术道路、很少专注学术?是因为她们缺乏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意愿吗?
让公众感到愤怒和遗憾的是,作为社会学教授,冯教授在他的论证逻辑中,竟然将女生缺乏学术成就,简单的归因于她们“不是真的优秀“,归因于她们缺乏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意愿。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女性在学术之路上进阶?国内外诸多性别研究,都试图为这一现象寻求解释。它背后有性别歧视的恶性循环;有家庭角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深刻牵绊;有社会政策的不公平对待(不同的退休年龄,社会政策缺乏对职业女性的有效支持等)。
这些复杂因素,成为女性学术职业发展的障碍,导致她们的学术表现不佳;而这种“学术不是女性地盘”的局面,又加重学术界对女性的歧视。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反对歧视言论,强调男女在家庭责任上的平等分工,以更加友好的社会政策,支持和帮助女性能够更专注于学术研究。
而冯教授却依然认为自己无辜,不过是在吐槽免推制度——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论证过程就是在传播、强化性别偏见。
2 传播偏见,是言论自由吗?
我就是觉得女生不适合搞学术,就是觉得她们不够优秀才没有在学术上作出成绩——我就是这样想的,怎么着?

冯教授当然有权利这么想。但是,他有权利这么说吗?传播偏见,是言论自由吗?
言论自由,以他人的权利为界。
什么样的言论,会伤害他人的权利?
一种情况是,言论一旦发布,就会直接造成损害。例如谩骂、侮辱、诽谤的话一出口,就会直接伤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有的言论直接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有的一旦发布就在泄露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在人群聚集处谎称“着火了”,直接就会扰乱公共秩序。
另一种情况是,通过言论,煽动某些具体的行为,进而伤害他人权利。例如煽动暴力,教唆犯罪。典型的还有仇恨言论——基于一个人的身份,例如性别、种族、宗教、性向等等,煽动针对某一人群的暴力和仇恨。
如果冯教授掌握着招生的权力,基于他的偏见,在研究生招考时仅仅因为对方是女生就拒绝录取——他的思想言论,便已转换为确切的歧视行为,损害了女生的平等教育权,成为一个会被法律规制的歧视性行为。但当下,冯教授只是发表他的言论,没有造成直接的歧视行为、造成直接损害,也没有煽动对女性的暴力、仇恨。
这样的言论,即便我们再是厌恶、反感,它也在言论自由的范畴。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强制性删除、禁止他发表这样的偏见。
3 女生们有权利要求冯教授道歉吗?
但是,这并不代表发表偏见言论就可以肆无忌惮。
尽管冯教授的言论没有造成直接伤害,但却在加深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间接伤害了女性的平等权利。
社会同样需要干预,阻止这种伤害。我们需要大声发声,驳斥这种偏见,传播更多性别平等的理念,让人们听到更多元、理性的声音。
一方发布歧视性言论,另一方也发声批驳,这是正常社会应有的互动。
女生们当然可以要求冯教授道歉。
只是道歉的前提是——他需要被说服,需要认识到他错了。
这一次,女生们的联名公开信,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女生们在信中强调女性学术表现不佳更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压制,指出冯钢言论中的不妥之处,有理有据地说明为什么要抗议,为什么希望他道歉。
如果冯钢没有被说服,他自然可以拒绝认错,拒绝道歉——他同样要说明理由,而不是无端的拒绝讲理:“我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我没有错,我要道歉什么呢?”(冯钢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原话)
在言论自由的框架下,说服、被说服,要求与拒绝,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说理之上。
没有人可以以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对方放弃一个他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并为此道歉。
但一些学者的担忧,却正在于此。所谓“过度政治正确”,便是在没有强制手段,没有公权力干预的情况下,因为巨大的舆论压力、社会压力,而让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不敢说话。
即便不通过公权力,“过度政治正确”同样可以消灭一个社会的异见。谁敢说不一样的话,就会被抨击责骂,被抵制,被道歉——本质上同样是社会权力对言论自由的侵蚀。
什么决定了政治正确是否“过度”?当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再发声、放弃自己的观点,不是因为他被“政治正确”的观点说服,而只是因为对方人数更多、声音更大——这就变成了“过度”的政治正确。
要避免“过度”,唯一的路径,仍然是公共说理。我们之所以会唾弃、反对、抗议一种观点,需要有效论证这个观点到底有什么问题,而不仅仅是因为对方和我想的不一样、冒犯了我。
当一些学者开始担忧“过度政治正确”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悲哀地看到,在性别平等的问题上,我们距离政治正确都还有那么远。
4 比偏见更糟糕的行为:删帖禁言
女性是否适合做学术,究竟什么阻碍了女性专注学术,如何在学术界更好的推动性别平等……
在冯钢的偏见言论背后,是一连串具有公共讨论意义的议题。
一个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共识,也正需要这一系列的公共讨论去推进。
就像上文所说,说服与被说服,抗议与道歉,双方都需要自由的表达,和充分的说理论证。
然而,这一番论战进行到此,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女生联署的信件被删掉。声援女生抗议的文章被删掉。而冯教授的微博,也不明原因的关闭。
不再有争论,不再有抗议,不再有冲突——一团和气下,我们就真正能有性别平等?
删帖与禁言,才是对公共理性最大的伤害。

相关阅读
随手赏一个 支持C计划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