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采用流感疫苗来预防,抗流感病毒药物也是控制流感的重要的辅助措施。
抗流感病毒的处方药可以用来治疗流感,还有一些可以用来预防流感。
在美国有六种处方流感抗病毒药物被批准使用。
四种经FDA批准的流感抗病毒药物被建议在2020-2021年流感季节使用。
  • 其中三种为抗病毒化学药物,被称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阻断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并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有活性:口服奥司他韦磷酸酯(以通用名或商标名Tamiflu®)、吸入用扎那米韦(商标名Relenza®),以及静脉注射用帕拉米韦(商标名Rapivab®)。
  • 第四种药物是口服巴洛沙韦-玛波西酯(商标名Xofluza®),它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有活性,但其作用机制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不同。巴洛沙韦是一种cap依赖性内切酶抑制剂,它可以干扰病毒RNA的转录并阻断病毒的复制。
  • 关于四种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更多信息可查阅文末的表1。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是金刚烷类抗病毒药物,其作用靶点是甲型流感病毒的M2离子通道蛋白。因此,这些药物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但对乙型流感病毒无效。最近几个季节的甲型H3N2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pdm09(“2009年H1N1”)流感病毒对金刚烷类耐药率很高(>99%)。因此,不建议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用于目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的抗病毒治疗或化学预防。
目前,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巴洛沙韦的抗药性和敏感性降低非常低,但这有可能会改变。
偶尔会出现药物敏感性降低或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这一情况也可能在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或之后发生(例如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甲型流感(H3N2)和A(H1N1)pdm09病毒会产生奥司他韦耐药性,特别是在幼儿和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在使用巴洛沙韦治疗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和成人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带有与巴洛沙韦敏感性降低相关分子标记的病毒的出现,与成人相比,接受巴洛沙韦治疗的12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检出率更高。
  • 在医院和社区中报告了具有病毒神经氨酸酶H275Y突变的甲型流感(H1N1)pdm09病毒的人际传播,但目前看来并不常见。
  • 在日本儿童中,对巴洛沙韦的敏感性降低的甲型流感病毒(H3N2),偶尔有报告有限的人际传播,但目前看来并不常见。
临床试验和观察数据表明,早期抗病毒治疗可缩短发热和疾病症状的持续时间,并可降低流感并发症(如幼儿中耳炎、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风险。
  • 在一些观察性研究中,有报道称,早期用奥司他韦治疗成人流感住院患者可降低死亡率。
  • 在观察性研究中,在住院儿童中,早期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
  • 在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中,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在流感发病后48小时内,临床获益最大。
表1. 建议用于流感的治疗和化学预防的抗病毒药物
注:
(1)口服奥司他韦磷酸酯经FDA批准用于14天及以上的人群,在该人群的急性单纯性流感发病后2天内进行治疗,并用于1岁及以上人群的化学预防。尽管不属于FDA批准的适应症,但CDC和美国儿科学会推荐使用口服奥司他韦治疗14天以内的婴儿的流感,以及3个月至1岁婴儿的化学预防。如果儿童年龄小于3个月,不建议使用奥司他韦进行化学预防,因为该年龄组的数据有限,仅在判断情况危急的情况下使用。
(2)自伤或谵妄;报告主要来自日本儿童患者。
(3)吸入用扎那米韦的禁忌症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那些有乳糖或牛奶蛋白过敏史的患者。
(4)FDA批准静脉注射帕拉米韦治疗2岁及以上人群,在发病后2天内的急性单纯性流感。帕拉米韦的疗效基于临床试验与安慰剂对照,其中主要流感病毒类型为甲型流感;在一项试验中,纳入的感染乙型流感病毒的受试者数量非常有限。
(5)目前还没有使用帕拉米韦或巴洛沙韦进行流感化学预防的数据。
(6)FDA批准口服巴洛沙韦-玛波西酯治疗在发病后2天内的、12岁及以上的、健康或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人群的急性无并发症流感。巴洛沙韦治疗流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体重至少40公斤的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中得到证实。2018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首次批准的巴洛沙韦疗效基于12-64岁健康门诊患者的临床试验。单剂量巴洛沙韦治疗优于安慰剂,在缓解症状方面与奥司他韦5天疗程的临床疗效相似。2019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根据一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批准了一项在发病后2天内对12岁及以上的、患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巴洛沙韦治疗的适应症。在这项针对高危患者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巴洛沙韦优于安慰剂,在缓解症状的时间上与奥司他韦相似。对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与奥司他韦相比,巴洛沙韦显著缩短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超过24小时。然而,目前尚无关于巴洛沙韦治疗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或严重流感患者的流感的可用数据。目前也尚无关于巴洛沙韦治疗住院流感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
翻 译:成 熙
校 对:林思思
原文来源:CDC
相关阅读
阅读原文,可查看CDC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