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进小窗的日子
文 | 浅耕夫
前言
我把在上海隔离的日子,记录于《隔进小窗的日子》,想通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一下在物理上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把遭遇到的情况和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我知道,被疫情滞留于北美的人还很多,回国的步伐不会停止。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每天都有前赴后继的人要面临走同样过场。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一点经验教训,能在事前作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将被隔离的角色预设。刚刚解除隔离,我的经历还是热的,我愿成为大家回归路上坚稳路基的一颗铺路石。
DAY 1隔进小窗的日子(第一天)
经十几个小时的空中飞行,终于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下飞机后,开始了N次排长队、等待、扫码、填表和检测,人被折腾得很累很困,思维都迟钝了。过了海关,来到最后一道关口,走进等候上大巴的长长队伍中。有晚风从出口拐着弯吹了进来,我忽然清醒,发现少了一件行李。在旧金山上飞机前,临时决定把一个原本不打算托运的包办了托运,下飞机居然一点都没想起来。现在距离取行李的转盘处已经很远很久了,而且还在海关的那边。急忙去找工作人员,那些穿着防护服的人,很不耐烦。既不能让我回去取,因为是被隔离人员,他们也不能去取,因为岗位在此不能离开。联系机场确认东西还在,也同样说不能送来,隔离区外人进不来。扯来扯去,最后答应等我们入住酒店后,叫个快递去取。这种情况出现多次了,都是这样处理的。看来工作的衔接还有待完善,之后回来的候鸟,千万要吸取我的教训。经过这么一出之后,到了酒店已经精疲力尽,又饥又渴。急忙烧水吃了一碗泡面,倒床就睡,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DAY 2隔进小窗的日子(第二天)
这一觉虽然很疲,但醒来也才凌晨三点多,大概是生物钟起作用,生理上有时差感了。不想睡了,人精神了,才注意到这被用来作隔离的房间。房子很小,窗户更小,晃眼还看不到有窗户,应是酒店怕人跳窗的一种防御设计吧。这是个快捷连锁酒店,房间陈设简陋,空间狭小,几件行李箱一放就更不堪了。一股消毒水味充斥其间,这应该就是隔离的味道。没有凉拖,只有又薄又轻的无纺布拖鞋,不好穿,沾水还很滑,老年候鸟们用时千万要小心,最好能自带一双防滑凉拖鞋来。我们房间的电视机打开没信号,打电话没人敢来修,酒店的回应是等新的检测报告出来再说。床头柜上有两份材料需要仔细阅读,一份是温馨告示,无非是讲一些隔离注意事项,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体温自测和报告,严格隔离,门口设有监控,违反规定隔离时间从头算起之类的。另一份是生活提示,讲一些餐食用度标准,电视和无线上网,微信健康码之类的内容。总之,要遵守规定,保持卫生,隔离期间酒店不派人打扫卫生,不换床单被套,卷纸、垃圾袋除外,矿泉水配十四天的量,不够自己再买。这些新规是以前住酒店没有的,还在认真阅读理解和消化,手机电话急促的响起来了。
DAY 3隔进小窗的日子(第三天)
那是自己身份证所在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主要盘问的是:知道你从境外回来了,是从哪国回来的,什么时候出去的,是探亲还是旅游,回不回这边来,如不回来要自行联系现住址社区。我有点纳闷,但很快反应过来,手机卡是实名制购买的,离开身份证原始办理处都二十多年了,我刚入境,他们的电话就跟过来了,这真是个毫无隐私的大数据时代。
由身份证我想到了护照,这次出国的时候,一切还很正常,也以为事情一如既往,所以只带了护照出来。可万万没想到,因突发事件被滞留时间长达十个月之久,国内很多事情需要身份证在网上办理的都耽误下来了。这件事提醒自己,以后做任何事还得想长远点,做得周全些。现在随身携带的,唯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只有护照,而我们入住的酒店,却要求全部收缴,统一管理,直到离开那天。
DAY 4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四天)
隔离就是与外界隔绝,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过封闭的日子。按时间算,头两天刚到一个新环境,适应过程没什么感觉就过去了。三四天以后就会被单调枯燥憋闷得心慌。我房间的窗户很小,使劲望出去也只能看到一栋正在施工中的楼房,它把外面世界挡得严严实实的。这时,觉得时间一下子放慢下来,光阴只依附在乏味的一日三餐上,挨在那里动都不动。     
还好,我刚感无聊的时候,中国的双节如期而至,好像给时光注进了激情,微信群里的节日气氛忽然间就热烈起来了。候鸟们隔着千山万水互相祝福问候着,并引申出大家比较关心的各种话题来。受人尊敬的大姐们,引人入胜地分享着她们的人生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大家越聊越投缘,越聊越有兴致。那天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志愿者展示候鸟们中秋活动才艺视频和公众号文艺作品的时候,大家边聊边欣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北美候鸟群成了隔离人员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身在禁闭,心在微群,我们好像已经突破了隔离,跟新老朋友一起走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那里开了一个盛大的party。
DAY 5隔进小窗的日子(第五天)
我被禁足在酒店的这几天,外界不断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刺激着我的大脑皮层。才从“中秋团圆日,我正被隔离,仪式大不同,此生难忘记”的情绪跌落到隔离的现实中,今天一早,又得到川 普总 统和第一夫人染上新冠病毒的传言。如此重磅的消息,立即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了出来。我们关注着后续新闻,反应最快的是 证交所,股市的心情低落,美国政 界的争斗突然间变成了祈福,就像交战双方放下手中的武器,都去拥抱对方一样。各国领 导 人也在祝福这老头,世界一下变得温情和友爱起来。满屏的祈祷,满屏的跪求,仿佛世界的一切恩怨暂时被这可怜老头的不幸给覆盖了。这老头,一直很倔强,为了让他的选民不畏惧新冠病毒,坚定战胜病毒的信心,好让国家经济早日恢复正常,不惜以身试错,付出健康的代价。这小小新冠病毒也太嚣张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已经让西方国家多名 领 导 人和 政 要中招,世界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接下来隔离的日子,有了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DAY 6 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六天)
到这个时候算得上是深度隔离了,无聊的情绪开始漫延,想寻找同机抵达被安排在不同酒店隔离的人吐吐槽。同是天涯沦落人,互相倾诉一下人生第一次被“关押”的生活体验。
自己的体验是需要对照别人来认识的,大家不谋而合,都想到了晒晒自己。同机十几个小时,都捂着口罩互不相识。下飞机后有一项填表,被要求写清楚要前往的目的地的详细地址。分配隔离酒店,就是根据所填信息被指示牌指向去不同候车区域的。分三大类,上海、苏浙皖和其他地区。属于第三类的,都被拉到很远的郊区隔离点。
我们这些第三类人员纷纷晒出了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房间、陈设,窗户大小、窗外景色,被收取的费用和各项管理要求等。衣食住行里的“衣住行”三样,在隔离中没有晒头,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把一日三餐亮出来评比。比荤素搭配,比品种味道,比水果饮料,比送达的时间和份量。结果各有千秋,有的菜多一样,却不配水果;有的秀色可餐有卖相,但入口味道差一些。总之,鸡蛋牛奶水果餐餐有,饭菜份量都足,送餐时间间隔短,感觉还没饿又有翠花上饭菜来了。吃了几天了,吃到这个时候,差不多都有点吃不动了,吃腻了,吃积食了。令人担心的是,本来没病,好好的人被关进封闭狭小的空间,时间长了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都可能出现危机。后来的候鸟们,如果事先准备点消食片之类的来对付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的长膘隐患,再带点榨菜和红豆腐之类的川味来佐餐,调节我们川渝人的胃口习惯,想必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DAY 7隔进小窗的日子(第七天)
清晨,被淅淅沥沥的雨声吵醒,上海的天空下起雨来。好久没有听到过雨声了,觉得是那么的好听。
我们被滞留的加州湾区是比较干燥的,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下雨,天天蓝天白云,和风徐徐。虽靠近大海,其实离沙漠也不远,被夹在沙漠和大海之间,地理很特殊。城外的山坡,春天一过,就变成满坡的草黄了。城里的绿草坪,多是靠自动喷水系统浇灌出来的。
现在在隔离的小房间里,居然听到了久违的雨声。窗户虽然狭小,视线还被夹在两墙之间,所住四层楼又悬在半空,在建项目矗在前面,看不到地面,看不到远景,但还是挡不住聆听窗外雨潺潺,雨点打在雨棚、打在墙上的声音。清新和凉爽,伴着雨声吹拂进了房间,湿湿的空气很好闻,体感的舒适让心情也愉悦起来。无数小雨点击打窗外物体,彷佛听到了光阴的节奏。
就在这边的雨落响的时候,微信朋友圈里又在转发加州的山火了。这次是纳帕,火势蔓延很快,视频里看到城堡酒庄被毁,觉得很惋惜。原有计划是要去的,因疫情,酒庄不能品酒,被耽搁下来。没想到会这样,它正在被山火毁容。我望着窗外,想到远方的加州,今年山火烧了好几场了,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DAY 8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八天)
今天一整天,上海隔离群里出现的一个急促事件,牵动着大家的心。许许多多的热心人,一直在忙碌着帮助一位留学生找妈妈。求救者说,自己的妈妈是从日本飞往上海隔离的,这几天怎么都联系不上她了。这位母亲是农村人,不识字,恐怕失联。女儿的焦急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群里的男女老少和志愿者们立即行动起来,出主意,给建议,利用一切资源帮助寻人。一时间,微信群充满了深切关爱的留言,这种氛围甚至在国际间传递着,让人感到人间到处都是爱。
相比之下,隔离管理工作在科学合理的协调和人文关怀方面,还有待完善。被隔离人员不远万里从海外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履行各项义务的同时,每个个体都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人性化的对待。尤其像这类没有文化、特殊情况下又没有孩子陪伴的孤单老人,应该得到工作人员的重点帮助和服务。大数据时代,那位女儿四处寻找,多方联系,各相关单位居然都是一问三不知。反映出隔离工作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给百姓造成关联脱节和心理上的不安。幸运的是,到了第二天下午,急得满世界打听母亲下落的女儿,在微信群留言:已经知道到了母亲的下落。至此,从北美到国内的寻人行动才歇息下来,微信群松了一口气。这次隔离,幸好没有成为骨肉分离。
DAY 9隔进小窗的日子(第九天)
关于人文关怀,被隔离人员和即将回国的人,都在关注一个话题,候鸟老夫妻能否住在一起隔离。国内隔离点的规定是不允许的,这未免显得太生硬,不近人情。毕竟,都是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伴侣,年龄大需要互相照顾,出门在外很多事还要一起商量决定。上了一定年纪,有的本身就变得寡言少语,十几天的自闭很可能促使老年郁闷痴呆,有个人说说话,相互加油鼓劲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过过苦日子,有一生节俭的习惯,让两位老人各开一间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可能因为花冤枉钱让他们生出心理病来。
所以,回国前,有人事先准备了身体的检查诊断报告,有人准备了充分的说辞借口,目的就是不愿分离。我们同酒店有位大爷,找的理由是小脑萎缩需要夫妻俩同住。大爷下来跟我说,回到祖国了,没有语言障碍了,我什么都不怕了。他是一米八的大个,每餐不够吃,正好老伴饭量小,住同一房间调节一下就解决了。这家酒店还算明理,被隔离夫妻讲得出理由,他们基本认可,不过分找磋。据说在我们之前的某酒店,一批三对夫妻都被隔离开了,闹到公安人员来也没用。有一对老夫妻,一个住一楼,一个住五楼,真是:老夫住楼上,老妇住楼下,同住一栋楼,相隔两相望。
好在,现在的隔离工作也在作改进。我们这批住不同酒店都说,只要好好跟工作人员说,都满足了老夫老妻不分开隔离的要求。
DAY 10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十天)
昨晚睡觉,可能脚杆跷在被子外头了,早上醒来脚趾头感到了秋寒。
昨天已是隔离的第九天了,时间越是临界,心理越有一种面对感。离开长住城市不到一年,归去来兮,却似阔别已久,世界都变了样了。现在到了家门口,到了隔离的最后几天,有种黎明前的心情,有点忐忑和不安。
今天果然遇到点事,让人莫名的郁闷。这些日子写的隔离日记发不出去了。仔细审视,讲述的都是真实的经历。记录里的确有回家的艰辛,那也是想给群里的老年候鸟们一个参考,以便以我为鉴,少走弯路,配合隔离,顺利回家。
就像良善初心被拽进虚空,看不真这个世界。我先在微群里发了两篇,有微友索要下文就补发了一次,再想多发就没反应了。以为手机问题重启再发,失败。又以为APP 问题,尝试其他方法,还是失败,太妖了。这件蹊跷的事给我的隔离经历,添加了点堵心的感受。
日子继续,隔离继续。季节已经变了,冷暖还得留意。就像昨晚,稍有疏忽,没盖好被子,就会感觉出一丝秋天的凉意来。
DAY 11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十一天)
隔离时间长达十四天,平时不觉得,一旦被禁闭于一室之内,多几天不见天日,做什么都集中不了注意力,时间就被放慢了。度日如年,就是这种感受。
在同一酒店隔离,彼此之间是不知道情况的,哪怕就住在隔壁,对面。每个房间被关得严严的,被看得实实的,房间门口就有监控,如果擅自出门,违反规定就要重新开始隔离。这样就把人全面限制住了。这十几天只能在狭小杂乱的空间里呆着,活动不开就动都不想动,睡得头昏脑涨,腰酸腿软的。忽然有所悟,劳动改造的一部分道理是劳动于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而纯粹关起门来隔离,有点让人担忧。从昨天到今天,我开门取食时,朝里边望了一眼,沿走廊延伸过去的灰色地毯的两边,有两排排到远处的蓝色塑料櫈子,是用来放餐盒用的,但对门已经重叠三顿饭没有取走了。这会让人产生联想,不会有什么事吧。直到后来櫈子搬走了,才明白,对门的人在隔离即将结束时,慵慵懒懒的睡了个长觉。
DAY 12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十二天)
这十多天整天关在房间里,已经习惯用声音来观察和判断外界了。每天,最早起来吵闹的,是从小窗外传进来的声音。建筑工地上的电锯开始工作,有人在往下扔钢管,还有搅拌混凝土的振动,这一切混杂成这里房地产业的喧哗。
每天三次笃笃笃的敲门声,是从门外敲进来的,还伴随着一句熟悉的嗓音“餐来了”。顿顿饭点都能听到这个男子的假声,这声音从嗓子里挤出来,捂在防护服里变了音,略显尖涩。然后,听到送餐人推车辗过走廊,去了下一处。
屋里的电话,每天会有两次响起,医护人员要求我们汇报每天的体温。
有时能听到消毒液喷洒的声音,唰唰唰,一阵空白似的寂静后,是一堆杂乱的脚步。有新来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从门口经过,还有压低了嗓门的说话声。
听得出酒店外面有一条繁忙的马路,常有警车救护车哇哇的叫,到晚上还有车辆呼呼的疾驰而过。
有一天,从建筑工地方向传来一位农民工在高声嘹歌。他扯着嗓子唱了好几首流行歌曲,声音不着任何装饰,带着乡士味,高音还拉得多高的,他在那里自娱自乐唱了很久。
房间外的声音很丰富,每个声音传进房间来,都有画面感。这些画面构成了外面世界的多枝多彩和社会场景的转换变化。每一个声音,都带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的情绪,喜欢听那些迷人的声音。
DAY 13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十三天)
快结束隔离了,开始着手离开酒店返成都的后续行程。早餐后,我们询问了酒店预计退房时间,打开APP查询航班信息,订机票,时间衔接很重要,要考虑退房办手续、寄快递(要寄走多出的行李)、打的和安检等因素,留出余量,找前台借来自己的护照订票。
把回蓉机票订好、快递取货时间约定后,就等核酸检测结果了。解除隔离证明和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最重要,那就是回家乡的通行证。
昨天一大早,我们不等设定提醒的闹钟响起,就穿戴整齐准备好了。按要求的时间点,准时下楼,接受核酸检测。这是被隔离十几天以来第一次走出房间门,来到楼下,好久不见天光,眼睛有点不适应。已经有很多人站在院子里,边排队边晒太阳,交流闲聊着。我们是同一天到达的两个航班的回家人,分别是从旧金山和温哥华飞来的。从到达以来,第一次看到酒店外的天,第一次看清被一起隔离的人。十几天了,大家看彼此,面带菜色,被关得神色暗淡了。好不容易有机会放放风,核酸检测完了还站在太阳底下不想离开。今天终于向重获自由迈出了一小步。
回头想想这一年来走过的历程,真有点百感交集。今年二月因疫情中美之间突然断航,成千上万的候鸟被滞留在北美。从那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苦苦等待复航。直飞成都的美联航从二月份开始,一次次给我们以希望,又一次次让我们失望。复航的日期,一推再推,一直推到大多数候鸟的签证过期,一直推到成都领事馆关闭,一直推到现在。很多人都换了航线,还有很多人没换成没有买到回国的机票。等待,等得很苦。好不容易换票成功,又不得不踏上一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辛、都要漫长的回家路。虽然风险很高、代价很大,但我们别无选择。明天,我们将走出这牢笼,回到人们中间,真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
DAY 14 隔进小窗的日子(第十四天)
酒店通知我们退房了。办好手续,心情一下就放飞了,终于不用隔着那扇小窗子看外面了。走出门岗,我们打量这世界的眼神像刚被释放出来的人。
在去虹桥机场的路上,心里在想:终于解放了,终于结束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用苦熬十几日被隔离的切身体验,见证了新冠疫情给一个普通人带来的磨难。刚刚过去的这段历程,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亲人和朋友,关注我们,开导我们,鼓励我们,声援我们,让我们心理得到抚慰。让我们觉得,被隔离期间虽然失去了阳光和自由的空气,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收获更多。收获了那么多的关爱,收获了那么多的新朋友和老乡。天天满屏的家乡话和家乡事,你一句我一句的群聊,让人感到很新鲜很亲切。每天都有一个时间段,我们好像离开了隔离房间,来到候鸟微信群里,来到大家身边,倾听,交流,完全忘了孤单,忘了寂寞。这些日子,虽然被隔离于一室,但那扇小窗子里的生活,因这些经历而丰富,并逐渐积累成这十几篇“陋室铭”。相信那些即将陆续回国的候鸟们,也会跟我们一样,身后有强大的力量支撑,都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坚定地踏上家乡的土地。    
感谢志愿者汤圆和杨姐给我们建立起这么好的平台!感谢老乡们的古道热肠!我们后会有期!
- END -
北美候鸟长辈群、老乡群、回国群、来美群
请扫码添加「北美候鸟」好友

▼向下滑动,查看精彩内容
「候鸟长辈生活感受分享」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马莎
《爱,在咫尺天涯》 周梅
《疫情下的“候鸟”之旅 》福哥
《等我们老了》 杨铁峰
《滞美团圆节忆母亲》小礼
《简单着就快乐着》马莎
《艰难的归途》寇会萍
《在美种植百香果的妙处》于玲
《道别不是再见》快乐兔
《诗词歌赋绘生活,记诗人、词作家刘文海》
《华人长辈作品展 | 候鸟诵中秋》
《别样的中秋节》月亮
《天涯共此时》如花美眷
《候鸟的快乐与艰辛》小礼
女人如花,盛开在时光里》马莎
俱乐部里女人花》北美过客
《逆流而上》周梅
《归期》如花美眷,沉默朗诵
我的66岁健身纪录和人生新目标》许聪明
《我从哪里来 ?又往哪里去?》马莎
《普吉特湾捕蟹纪实》金龙
《美国城镇之巅的微型婚典》陈光
《苦与乐》马莎
《老美种草我种菜》何大银
《经历》如花美眷
《放飞女儿》周梅
《活得有趣》马莎
异域有芳邻》周梅
 《习惯》青荷
《黄花猫“皮艮”》孙明启
《七夕遥念父母情》远方的守护者
已近古稀之年》候鸟
《但愿月明人团圆》Masha
《我的 “锅碗瓢盆交响曲”》Masha
《思乡》如花美眷
西雅图日记,和滞留一起记录下来的碎碎念》曼陀罗
《疫情三月,他写了一本诗集》知足常乐
《用100张照片讲述大雁的生活》吴旭东
《读书—亲近人生的一种方式》原上草(马莎)
《在美生活之奇闻趣事》上善若水L
《候鸟生活中的美好和小确幸》开心王
《加州生活散记》青荷
《候鸟生活感受》吴敏
「智者思源」读书会及好文分享
《说文解字2-3 |我与“蒙”的邂逅  | 你还“恨”吗》孙明启
《说文解字1 | 从“胡说八道”说起》孙明启
《读一本书,看一个节目有感》天意A
《南渡北归》枯木逢春-北卡-北京
《从无字句处读书》北美过客
《肖申克的救赎》快乐兔
候鸟研究:海外候鸟老人到底有多难?
「候鸟日记专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