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变迁,我们把目光放在了三线及以下城市。它们介于新和旧之间,我们想为一座小城做点什么,让这里的人可以更好地生活。
    从项目的南面看到城市的水塔          ©
田方方


缘起
项目位于武威城市主干路边的次沿街,与旁边的小区共同使用公共走道。原建筑于1991年建成,作为工人新村的锅炉房使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改造后,锅炉房完成了它的使命。2016年被改成了炼油坊。苏可咖啡的主理人吴昶岳无意中路过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与油坊老板和房东分别谈转让和使用方式各达十多次,历时近一年,最终达成了转让协议。这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们就是想让这个六线小城市的人有更好的生活,其实小城市对好设计好空间也有需求。”
这是昶岳见我们第一次时说的,那时他们刚把转让谈妥。对于在一个六线城市开这么大体量的咖啡店,昶岳和钊民都透出一种笃定。他俩一个黝黑一个白嫩,搭档了好几年,之前已经经营了一家咖啡店,在当地小有名气。这个小城因为sucre咖啡的成功也衍生出各类咖啡店,竞争相当激烈。
这个项目承载着这几个90后合伙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为生养自己的土地带来新鲜的血液的理想。经过一年的设计和施工,合伙人也从三个变成了五个。
   最初的三位合伙人,在谈成转让合同的合影 ©吴昶岳
左起:王钊民,吴昶岳,马滔
  项目落成后的五位合伙人,开业合影。©吴昶岳
左起:王翀鹏,王钊民,吴昶岳,马滔,朱荣
我们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虽说是上海的初秋,但武威已经是穿大衣的时节。晚上非常冷,我猥琐的缩着脖子瑟瑟发抖。而到了中午,太阳却晒得人发懵,无处遁形。每天的气候都让人感觉游走在感冒的边缘。巨大的温差和西北的寒冷,让我们对当地的气候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这成为我们之后设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室内原状    ©hwx

2
一体两面的空间
项目主要功能是咖啡厅外加一个精酿酒吧。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平衡品牌,预算,文化,气氛等多方面的考量。尽可能保留空间本身的浑厚气质,让建筑本身去自我叙述历史感。因为砖混结构的原因,整体的设计策略采用轻介入,在保留空间高大特性的同时,采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和不一样的尺度去呈现一种陌生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保持原始平面的主要功能划分,在功能区分的墙面上增加了插入墙体的“盒子”。
 原始平面    
 极大的延续了原始平面的布局     ©cats
从庭院进入第一序列咖啡厅,再穿过发光盒进入酒吧空间。
 从庭院进入咖啡厅        ©田方方
傍晚        ©田方方
插入墙体内的黑盒子在此提示了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上部的发光墙为空间提供了漫射光,晕染了整个空间,提供了更为轻松的咖啡氛围。

从发光墙进入酒吧©田方方
穿过发光墙,走进去是氛围截然不同的酒吧。
 酒吧
©田方方
 发光墙晕染    
©吴昶岳
酒吧再次利用发光墙的光源,为酒吧提供了暧昧的氛围。在此处,这面光墙做到了一体两面,让人在不一样的时间段虽然看到同样的物品却体会到不一样的氛围。

  4
  体验的错位
保留挑空七米的层高作为曾经锅炉房存在的建筑本体。我们保留宽阔的一楼,仅添加了悬挂状态的二,三层。
 悬挂状态下的二楼和三层     剖透视     绘制:陈雪丽
所有的尺度都是精确到刚好,对于习惯沙漠草原这样一望无际空间体验感的西北人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错位。在隔层土建施工完,昶岳还不无担心表示不知道西北人会不会接受?在项目落成后却发现这两层非常受欢迎。置身于一个开阔的大空间内,依旧可以寻找到一个独处的区域,拥有私密感。在大中寻找到一处小,人在同一空间中体会多样的尺度变化。同时在将来的运营中,可以适应单人到多人的各种需求。
 多尺度的空间体验       ©田方方
最初我们想完全保留墙面的历史感,在多次水压,草酸清洗之后,情况依旧不是很理想。昶岳考虑主营业务是食物,担心污浊的墙面会让人觉得咖啡店不卫生。商量后,我们决定放弃保留这面已经没救的斑驳黑墙,仅保留了梁柱的原状,梁柱的纵横间数年油坊的经历窥见一二,交错间形成了方形。借此机会,我们重新调整了灯光和墙裙,将梁柱形成的交错运用在这个空间的多个层面
用各种方法清理后无可救药的墙面©hwx
坐落在正中的吧台为几何的正中,也是空间中唯一的“景观”。无论别的区域如何变化,吧台都将很好的服务于每一个区域。
镇住空间的方形吧台©田方方
空间交错的灯亦是梁柱的衍生,行走在咖啡厅里,灯彼此的交叠,我们希望依靠视觉的错位给这个完型的方空间更多的趣味。
灯的交错©SZ
真实交错的“十字”梁柱和在空间种交错的灯 ©hwx
从窗外看进去 ©hwx

5
属于sucre独特立面
当我刚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很迷恋上海随处可见的可开启窗扇,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幻想。确实创造了很好的都市氛围,在幻想中想给这个锅炉咖啡安一个。我们在第一次看过场地后,第一轮设计中做了一个可开启又能挡阳光的窗户,昶岳团队拿到图纸后找了好多门窗厂都表示没有办法做。回忆起西北的气候,我们也渐渐对这个想法感到了不安,大型的窗扇非常依赖电动设备的开启对于运维比较困难,咖啡厅自带庭院即使开启也不能像上海一样吸引行人,开启后沙尘严重,窗户因为制作较难,中空玻璃这样的硬性需要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同时昶岳团队也找了兰州的门窗厂家,有的说可以做但是价格昂贵。我们为自己之前的先入为主感到愧疚,没有从内心去体会当地的气息。大家再次讨论立面的改造设计方向。
我们认为建筑是当地气候的再表达,是新的“地理学”,一种介于自然和人文的重叠。利用当地的气候特点借力打力,去营造一个更舒适更节能的小气候。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寻找的路径。
第一版设计图 ©cats
西北的气候极端,冬季零下二十度属于寻常情况,夏天比较炎热,降水量少非常干旱,风沙也非常大。
原建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南面全部遮挡,东面后勤通道,北面寒风呼啸,西面太阳很烤
唯一可以开窗的西北面形成的西北风夹杂着不远处我国四大沙漠之二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黄沙吹进了生活里。
现在问题有:
1,唯一可用的西面面临西晒的问题
2,砖混保温性能不行,如保留内部高大的空间对后期运营的供暖制冷损失严重
3,外立面如何做到美观且有标示性
4,预算有限
原状鸟瞰图©高长军
在这些特定的气候和现场条件下,我们想要不然把窗户都做成封闭的,反正西北风只能呼啸并不能抚慰人心,索性就封上。与此同时,减小了窗户的面积,形成高窗采光,既可以保证一定的采光又不至于过晒。立面增加了实体面积后,显露出更荒凉、广袤的极简气息。利用保温棉的填充将窗框隐藏于墙体中,整个外立面只有虚实两种关系。
我们小心翼翼的提出了这个封闭窗户的假说后,sucre团队一致通过,减小的窗户面积也在漫长的冬季运营中减少了暖气的流失,提供了运营上的帮助。就此这个封闭窗的提案在特别的地域特点特殊的周围(文绉绉的说法是文脉)以及特定的使用功能下顺利通过。
Before©吴昶岳
After©田方方
保温棉的填充©吴昶岳
外墙施工中©吴昶岳
根据调整窗户和墙面的比例,室内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十月底,我们回访项目。市政供暖还没有开始,室外已然降温,室内却和煦温暖。
下午的阳光©田方方
上午的阳光©田方方
金属漆的运用让整个建筑具有雕塑感,是低成本下的有效手段,让建筑迅速跳脱于周边的环境。

Untitled (1969-1971)
Donald Jud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散发着冷峻灰色金属光泽的方形建筑是这个小城里的一抹特别的颜色。
他亦承载着五个合伙人创业的梦想和为这个小城带来更好的生活的愿望。
  巷子口的回望©田方方

6
后记
李志有一个叁叁肆计划,在334个地级市做一场现场演出,把现场音乐带到中国的小城市,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现场音乐。我们遇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倒是让我想到了这个事,还特地去查了一下,叁叁肆里并不包括武威市。
这个城市的历史非常有意思,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详细得论述过武威市,古称凉州对于隋唐之后的整个中国的影响,曾经非常辉煌,在唐代是我国第二大城市,丝绸之路的要冲。现今就是一座小城的模样。这是个题外话,哪天写一写。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回到叁叁肆,虽然李志的这个计划因为一些原因夭折了。他想把现场音乐带到每一个角落,一些或许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地方。
如同昶岳说的那句,小城市其实也渴望好的设计。我们也想像李志一样把好的设计带到每一个角落。
武威或许是属于我们的“叁叁肆计划的第一站。我们期待可以遇见越来越多的城市。
 后会有期
sucre ,武威
项目名称:武威苏可咖啡锅炉房店
建筑师:cats 顾问建筑师小组
设计团队:陈胜泽,黄文心,陈雪丽,Metta Edwillian
项目地点:中国,甘肃省,武威市
设计时间:2018年09月-2019年04月
建设时间:2018年12月-2019年10月
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摄影师:田方方
欢迎关注

CATS顾问建筑师小组由陈胜泽,陈彦呈,黄文心在2018年成立于上海,三人分别毕业于AA,ETH,RMIT,专业实践起始于OMA,SANAA,KENGO KUMA等国际知名事务所。CATS擅长用巧劲去实现严谨而优雅的建筑和空间,设计以人和自然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上海虹口区广纪路738号4号楼107
www.consultingarchitects.c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