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加入海外候鸟长辈交流圈
微信公众号:北美候鸟长辈关注计划
「 智者思源 」读书会第三期
特邀分享嘉宾:枯木逢春-北卡-北京
分享主题:《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2020年7月8日分享于  “智者思源” 思想与思辨微信群
古稀之年的我提笔写字真的有点犯难。为了支持爱心行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说一说两年之前我看过的一部书《南渡北归》中的零星记事吧,也是一直以来让我挥之不去的点滴记忆。书中名人轶事之多,可惜我的心智蠢钝几经大浪淘沙所剩无几。(只谈人物风情、莫谈政治)
一)可尊可敬的教育家——梅贻琦
梅贻琦被誉为“清华之父”和清华“永远的校长”,任期六年,为清华请来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众多的大师,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的清华。是中国最有名望的成功教育家。
梅先生(梅贻琦)甚至在生死存亡关头,都一直保持着尊贵不群的风骨,使人玩廉懦立,肃然起敬。在北平面临和平解放之时,国民党要员、学界名人及社会名流,各找门路退居台湾之时,蒋介石派专机到北平接胡适去台湾,在紧急时刻,胡适苦口婆心劝说梅贻琦与他同机前往,他断然拒绝。在危难之际不失尊贵的学者风范,这才真是中国读书人传承的高度修养,这才不亏是一个“人物”。
梅贻琦是庚子赔款的管理者,后来用这笔款项的利息在台湾建立了清华大学。那时他自己仅有300元的工资收入,养活不起家眷,妻子不得不到外面做佣人、收银员、街边摆摊出售自家制作的食品、……维持家计。梅贻琦73岁死于台湾,病床下秘密处放着一个箱子,里面全是庚子赔款的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很感人,他的高尚情操和卓尔不凡的独立人格太令人敬仰了!同时也感到中华民族的子孙真的很优秀! 
(二)赋有“教授的教授”美誉之称的——陈寅恪
当年陈寅格在国外学业大成,载誉而归,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后,声名日隆,为学界同仁广为推崇。
从陈的学生刘隆凯整理的当年课堂记录中看到,陈寅格在考证讲解白居易那篇著名的《琵琶行》时,陈氏广征博引,以此考证出了那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娼女,原籍何处,什么人种,多大年龄赴长安为妓,属于几流妓女,在什么年间金盆洗手成为“商人妇”,与那位茶商何时正式结婚还是同居关系等。每一步考证皆缜密谨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因而陈寅格每次授课,除学生外,因羡慕其学问之广博与才情之高,清华的吴宓、朱自清等名贯一时的教授皆前来听讲,因而陈寅格便有了“教授的教授”之美誉,对陈氏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鸿学硕论、目空天下士的傅斯年敬重推崇的同时,深感自愧不如、甘拜下风,并慨叹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格具备阅读十四种文字的能力,能说4、5个国家的语言,能听懂7个国家的语言。解放后国家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实至名归的一代文坛宗师!
(三)建筑学的鼻祖——梁思成、林徽因(我这样的称呼可能不十分准确)
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是梁思成向梅贻琦建议成立的,1946年成立。可是当她的儿子梁从诫1950年时报考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时只差2分没录取,最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女儿梁再冰考清华分不够,最后去北大西语系,很多人表示不解,当时凭他们的权利和地位实现两个孩子的心愿并不难,此举感到不可思议。对此看出林微因深明大义,人格不凡思想高尚。
林微因和梁思成共同参与新中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担任纪念碑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据说,当毛泽东主席在政协全国一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获得通过时,坐在台下的林微因激动得留下了眼泪。
二战时期只有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文物得以保护,那是因为梁思成提供给盟军的古迹保护地图,是由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制定,梁思成、罗哲文亲自绘制的日本古文物地图,日本其它城市都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如大阪、东京、名古屋。这个是一个秘密。1947年梁思成在北大讲课,在讲到文物古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时,曾举过抗战时期为保护日本古都,他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留住日本民族之根,也是世界人类文化之根的事例。真相在湮没42年后大白于天下,日本朝野得知此情,均对梁思成的人品、学识抱以敬佩之情,日本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称梁思成为“古都的恩人”。此时梁思成去世已24年矣。当我去年看完了《德川家康》一书(共十三册),得知日本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有很多相近之处,悠久绵长,可见在梁思成等人的努力之下,保留下来的历史名城是多么的宝贵!
书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太多了,非常感人,不夸张的说阅读之中时而潸然泪下是常情。
最后用此书编辑的精辟总结结尾:“一个半世纪以前,年轻的尼采苦苦寻觅一部能“为其生、为其死”的作品而不得。相比于尼采,我是幸运的,因为至少在这大半年的时间内,我找到了一部融入我整个生命的作品,它就是这部20世纪知识分子的宏伟群雕——《南渡北归》。“——《南渡北归》的编辑康慨
枯木逢春-北卡-北京   著于 2020年7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精彩 
北美候鸟长辈关注计划
关注关怀往来于海外投奔和陪伴子女的华人长辈们的交流互助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