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提前为小学应用题打好数学启蒙基础。(点击阅读:化解未来小学应用题的痛苦,从连续“数量”的数学认知开始


这可能是一篇很多人不想转到朋友圈的文章。
这几个月,有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类似的公告:禁止学校将“判、改作业”的工作布置给家长完成。让网络上“家长是否应该判作业”的话题又再度热起来了。
这样的禁令是件好事,但也很让人无奈。禁令的出现,其实说明了在全中国范围内,“作业由家长来判”是普遍现象,普遍到需要教育部门专门来发文纠正。这其实是说明了中国教育所隐藏的混乱有多少。
写了这么多年文章,有两个话题是容易被骂的,一个是批评医疗行业的问题,会有很多医疗从业的朋友留言说我们不知道医生有多辛苦此外如果是批评教育、学校的文章,就做老师的朋友生气留言,说我们不支持不体谅
所以需要先澄清:我们非常清楚老师的工作很辛苦,也很钦佩老师们的工作。不管是以前还是今天的文章,我们都不会否认老师工作的重要性。相反,正是因为老师的工作很重要,我们才忍不住去批评一些错误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老师的工作虽然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加强家校关系,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一些更适合放学回家后做的事情,交给家长去做,是可以的。但对于老师最基本和核心的一部分工作,是不能,也不应该让家长替代的。比如让家长去替代老师判作业。
教育和医疗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的“个性化”,
每个老师不同,每个班级不同,每个学生也不同。所以就像不会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不会有同样的教案,教学方式适合所有的学生。

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所以不只是照本宣科的把教科书念一遍,然后布置作业,定期考试。真可以这样的话,那何必需要老师呢,直接在家看网课的录像就好了啊。老师的工作还包括要思考如何能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学会应用,真正成长。所以他必须清楚孩子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去辅导,去调节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方式。
就像我们曾经批评过的一些鸡血学校和老师,开学的时候先问一下“你们都学过xxx么,既然大部分人学过的话,那我就不教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很多家长的学前补习恐慌症。
我们之所以非常反感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因为超纲超速,更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完全不去考虑孩子之间的差异 —— 实验班、少年班超的更快,但那些班级是先通过特别选拔,集中了可以适应这种超速教育的孩子,选择提速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因人施教。
而这种“既然多数人学过了我就不教了”的教育,其实已经谈不上是什么教育了。本质上只是一种希望快点完工的应付而已。对使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他们缺少基本的教育“育人”的情怀,只是把孩子作为未来汇报业绩的工具罢了。

而同样的,如果一个老师,一个学校放弃了判改作业的工作。那就缺少了最主要的了解孩子课堂学习效果的方式,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了。这样的学校,估计过些年说不定就直接被AI替代了。
为了避免有人留言问“凭什么判作业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我们解释一下
学校
是什么吧。

很多人将“学校”误解为“上学的校”=上学的地方,这就错了,学和校是两个对应的意思,代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下面是篆书中的“学校”二字。
“學(学)”上面是两只手摆弄计算用的算筹(爻),下面是房屋中的一个孩子,说明这是个教孩子算术的地点。
那“校”呢?
校字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木,加上一个人双腿交叉的交。其实就是木头交叉而成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说文解字注》中对“校”的解释是:囚,繫也。本囚者,以木羈之也。
用白话来解释说,就是给囚犯用的木质刑具,比如枷之类的总称。
就像这个样子:

贴错图了,是这个:
因为校是刑具用来惩戒做错事的人,因此引申为
修订,改正,校对,校订
,在引申为做这些事情的人和场所。考核校正军队的就是校场,
校正学习的地方,就是学校。
学校之所以叫学校,就是在表明学校的双重功能:
教授孩子知识的“学”,发现纠正孩子的错误的“校”。
所以学校学校,学后校之。如果连作业都不判改,不去了解和校对、校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那叫什么学校呢。
进入这个世纪,“减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改革方向。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各种家长辅导孩子读书苦中取乐的段子,甚至一些因为辅导带来的家暴甚至导致悲剧的新闻。
的确,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配合老师的教学,加强学校的沟通。在课余的时间辅导孩子功课是必要的。但术业有专攻,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更不了解对应年级孩子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要点。
学校和老师,可以给予家长一定的咨询辅导,让家长了解如何配合学校的工作,但如果把学校最基础的教学和校正的工作就直接扔给家长来完成。这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教育者的行为。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