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敢在冬天吃雪糕的自己是个酷男孩,直到在哈尔滨的街头看到成箱的马迭尔堆在路边露天售卖,箱子上连保温的被子也没有。
这不是年轻人吃反季食物的装酷与倔强,东北的男女老少在冬天都好这口。
那是我头一次看见遍地的冰棍,那感觉不亚于小时候幻想自己的父亲开了家麦当劳
“东北有一怪,雪糕摆在地上买”,全国各地的导游总能将本地特产变成顺口溜,听二人转长大的东北人也不例外。
他们建议每一个来此旅游的外地人都尝尝冬季的东北冰棍,而小贩们也乐于看姑娘小伙拿起手机冲着冰棍按下快门。
南方人在冬天看北方人吃冰棍,而北方人在冬天看看南方人就够了。
和云南真假难辨的冬虫夏草不同,东北摊贩卖给你的冰棍和他们自己吃的一摸一样,这种两块钱的东西你是真的买不到吃亏和上当。
大庆的“东北大板”、长春的“长春饭店小奶油”、哈尔滨的“马迭尔”、沈阳的“中街大果”,无论东北哪里的摊贩都在卖本地产的冰糕。
夏天什么味冬天的就什么味,除了硬点没啥区别
最好卖的是鲜奶味,其次是山楂,连最次的巧克力与菠萝味也都炙手可热。
什么意大利进口奶源,法国奢侈甜品,美国倒杯不洒,舶来品从来不能在东北的冬季为你提升气场,干净利落地购买传统冰棍并迅速吃光才能凸显你local身份的绝对高贵。
连家住郑州的同事也会在过年买东北的冰棍,扎实的用料、简单的包装,长久以来的寒冷让东北人民掌握了最实用的冰棍制作技巧。时代传承的技艺保证了东北冰棍拥有最传统的味道。
“我爸冬天在家喜欢吃大板,那种奶油味跟他小时候吃的一样。”
但贪图家中暖气的人永远感受不到街头的盛况,你只有走出家门才能见到最凛冽的人流,甚至身穿貂裘的大妈也会在冬季的街头含上一个冰棍。
“这东西卖的很快,在我们这冬天也跟夏天一样是冰棍的旺季”,大庆的牛师傅从小帮家里卖冰棍,早年间他们都是论斤售卖,即便到了现在,人们也喜欢买上一兜子带回家存起来吃。
你可以不接受极寒之地的饮食习惯,但永远别小瞧那些敢于在寒风中张开嘴的人
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可以在家乡的冬季尽情吸吮,但一出山海关,这毛病就得改改了。
如何在北方雪国保证吃冰棍时舌头不被黏住,舌温是关键:撕开包装先啜一小口,舌尖在冰棍上抿一下试探温度,待确定了口腔与外界的温差,你就可以控制舌头配合牙齿的咀嚼,开始尽情地搅动与翻滚。
整个过程必须行云流水,极寒的气温容不得一丝喘息,嘴巴稍微大那么一点,你就会切身感受到中医学中的“体寒”到底是什么。
完事再咂咂嘴,用拟声词告诉外来人什么叫底蕴。
时刻保持一颗滚烫的舌头是每一个东北孩子自幼练习的家族技能
不在乎品牌,不需要理由,甚至季节都无所谓——东北人对冰棍的执念是一种热情,“我们可以没有空调但少不了暖气,而有暖气的地方就有冰棍。”
这种在冬天吃冰棍的热情由来已久,当你走进本地老铁的家中,热力十足的暖气会让你对刚才路上的一切恍然大悟。
去朋友家作客,一进门我就开始后悔,面露生涩的我不好意思脱衣服,但秋衣秋裤和鸭绒袄的搭配确实让汗水流进了胳肢窝。
阿姨看见满头大汗的我连忙招呼坐下,“孩子瞅把你给热的,都到家了把毛衣脱了穿背心就行,吃冰棍不我给你qiu去”,说完又打开了窗。
而我没穿背心,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城市,寒冷不是最大的困难,热气腾腾的室内更令人烦恼。
如果说北方冬天好歹堆堆血量和护甲能扛住,南方的冬天简直就是在给你上百分比减少生命值上限的debuff
炎热的暖气让室内的东北人爱上冰棍,但远走他乡的游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和味正个大的冰棍一起告别的,还有那火力十足的暖气。
从长春不远千里来国贸上班的白领丽人可以轻松拿下价值百万的合同,但面对集中供暖的暖气片,她只能等。 
边哆嗦边吃冰棍的做法也起不到望梅止渴的作用,企图用条件反射取暖的莽夫最后都买来了感冒灵。

“生活所迫,爹妈邮来了最厚的棉被。被子的厚度已经换了三轮了,暖气再不热,我这个东北人已经没有办法了!”
阻碍东北人征服世界最大的不可抗力,是暖气
相比需要等待的暖气,雪糕的上市从来不需要时间,这里的雪糕7x24小时都不会化,因为这里是天然的冰箱。
在东北,人们几乎用不到空调,但每一户人都有冰箱,除了存储冰棍,任何常见的瓜果蔬菜也都离不开冰箱,否则就成了另一种食物。

冻柿子、冻梨,冰冻食物是天寒地冻之地提高食物多样化的传统方法,连鱼都是摆在路边卖的,大自然才是东北人最刚猛的制冷剂。
如果说重庆、南京、武汉是三大火炉,长春、沈阳、哈尔滨就是三大冰箱。
“冬天来东北喝啤酒记得要冰镇的,常温的容易冻住。”
东北的冰箱是用来保温的,要冻的东西都放在外面
要知道,这是个没有夜生活的国度,下午3点太阳就开始下山,电视机成了唯一的娱乐。所有宅在家男人都用背心消解体表的高温,而内心的火热则交给食物,东北人的冰箱里永远少一根冰棍。
“我家大白菜都是几十斤几十斤的买,造不了两天,完了还得买”。
南方人以为烧烤就是东北汉子的命门,但无论金链子还是金手表都不足以体现东北人的高大,在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勤劳的东北人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昂首挺胸。
他们做大号的冰棍,买大量的蔬菜,全国各地旅行社的团队餐中,只有东北的伙食评价较高——即便味道一般,但肯定让人吃饱。
就像你可以在东北吃到一整个切开的烤茄子,“杀猪菜”、“大拉皮”、“东北大板”,东北饮食中的菜名跟他们的性格一样仗义直言,不加粉饰。
“去长白山天池,因为我自己作,小拇指被冻住了,完全不能动,去医务室涂了药,特别痛,觉得自己可能要截肢了,哭了十分钟,医生一直说让我放心,啥事儿没有。后来看我哭得太惨还请我吃了饭,一个肘子,一个地三鲜,一个杀猪菜,菜碗比我脸还大...”
就连冰棍也有特大号的,“5块钱的冰糕有多大,它的包装是一次性饭盒。”
东北确实很大,那毕竟是三个省,连长春都是建在吉大校园中的。
“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吉林大学,我们学校有六个校区、八个校园,堪称中国最大的大学,说吉大有多大,异地恋都不足以描述,六个校区,长春市都没有六个区。”
可再大的土地也留不住一颗年轻人躁动的心。
之前东北哥们来河南上学,父子二人下错站打车走高速来报道,结果走半道他爸就开始流泪,非要带着儿子回家。——“我就没见过这么小的玉米,这学咱不上了行不。”
哥们执意留下,毕了业也不回去,他说老家的企业4、5点就下班,没劲。
“我严重怀疑我们东北人,冬天既没有重要工作和牵绊又不去三亚的人,留在东北只是为了穿貂。”
“人挤人的北上广没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家乡又留不住年轻人。”
留在东北发展的年轻人确实少了,但除了所谓的一线城市哪个地方又不是如此。或去或留,他们只是做了和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一样的事。
面对外人的种种质疑与少见多怪,幽默的东北人从不屑于辩解——“东北冰棍是好吃啊,不信你尝冬天的栏杆,比雪糕还甜。”
东北同事说粘住了不要慌,把嘴唇也贴上去哈几口气就能下来,傻狍子才信
从哈尔滨临走前朋友带我逛中央大街,说该吃的我都吃了,这的东西看看就行不用买,“这里的纪念品和全国各地卖的都一样,哪的商人不都这德行,非要买点啥,路边的冰棍再吃一根拉倒了。”
东北没有活雷锋,景点的摊贩跟其他地方的商人一样坑游客,本地产的俄罗斯套娃、义乌产的俄罗斯指甲刀,恨不得全东北的旅游特产都来自俄罗斯。
唯一童叟无欺的是冰棍,毕竟,这里的俄罗斯巧克力被老板藏在柜台下面偷偷出售,但冰淇淋却铺满了马路。
回北京的列车上,听了一路二手玫瑰,我不明白他们为何一边说摇滚无用一边又唱的比二人转还起劲
深夜,加班晚归的你在小区门口碰到了隔壁东北来的大兄弟,你问他大冷天的吃冰棍凉不凉,“没有事,这不是下播了闲的嘛。”
或许再早两年你也会跟他一起来上一根,但只有大哥自己明白,流泪吃饭谁都干过,而敢在冬天里吃冰棍的人,才是能走下去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