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孜去色达的路上,由于没有固定的班车,大部分藏民喜欢拦顺风车。我在路上捡了一个在色达佛学院学习的八玛师傅。他已经学了7年,还剩下6年。13年算是基础班,毕业后就可以正式分配去某个寺庙当喇嘛了。如果还想提升,还得继续读。他不仅学习免费,每个月还有60块的补助。对于那些出生于普通家庭的藏族孩子而言,诸如八玛师傅这样的选择,无论是经济考量还是社会出路,都算不错。

我一路还搭过很多千奇百怪的本地人。把脸蒙的严严实实只露两个眼睛出来的姑娘,一路窃窃私语害怕我听见的觉姆们,还有一上车就喜欢把用手机外放嗨到爆的藏语音乐的大妈。地处偏远,基本不会汉语,语言的隔阂,通常导致彼此都疑虑重重。
在色达佛学院,我住在山顶的宾馆。跟我一起住的,还有一个喇嘛,一个辽宁和尚。喇嘛喜欢和我聊吃喝玩乐,而和尚则一门心思想劝我皈依。他很小就出了家,但看谈吐,似乎佛教的修为极其普通。出于礼貌,我说自己悟性不够,不够资格出家。结果这和尚来了劲,不仅拉着我去听了一节讲经课,还要秉烛长谈。饿了一天肚子的我,本来对于只讲磕头和颂圣的讲经已经有点不耐烦,还要继续强行布道就更是强人所难。
我对于出家人并没有什么成见。有人出于信仰需要,有人出于职业选择,不同的利益取舍,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你牺牲我的肚子来展示你的布道热情,这简直跟强行卖保险差不多了。何况你一个中土佛教的弟子,跑来崇拜藏传佛教,怎么看怎么不对。

等我忍不住跟他显摆了一下我理解的汉传和藏传的区别之后,他就不理我了。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出家人这个职业,还真不是谁都适合——没有起码的文化基础,怎么可能理解一门门派众多、教义艰深的宗教系统?仅仅靠一身袈裟混饭容易,弘法恐怕不行。很多出身底层的苦孩子本身是为了谋生而选择出家,这种情况下能传什么样的衣钵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我也非常不理解喇嘛、觉姆们对于游客镜头的仇视。在内地无论是拍和尚还是道士,甚或尼姑,虽不至于坦然,但也不至于东躲西藏,怒目而对。我曾经在郎木寺甚至见过,教唆小喇嘛骂人、用石头砸拍照的游客……令人不齿。如果一个佛教徒居然要用恶语面对并无恶意的游客,那还学什么佛?学绿教算了嘛。
对我而言,色达更多的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但要说什么纯净之地,进步之所……恐怕还不是。引领人类进步的真正的大学,从来不是宗教学院。
我们可以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心平气和的去看待宗教文化。但是不要急着和信仰挂钩。如前所述,喇嘛、和尚它也是一门职业。也讲利益。宗教本身为人类提供了心灵的慰籍,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形而上的东西。
作为摄影师,我关注有强烈对比和文化差异的题材,但作为一个思想者,不代表我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一个喇嘛在和女信徒视频聊天。我不怀好意的听了半天——大概和修行也没什么关系。学法宜早,弘法宜深啊。在色达我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有师傅了吗。我只能笑而不语。大概我真不需要。
色达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寒之地。经常是还出着太阳,突然就来一场大雪。即便是白天,气温也常常在零下十度左右。比如这张照片,就是在零下十四度拍摄的。这是什么概念呢,它表示我的机械镜头的润滑油都被冻住,无法进行对焦。每拍一张照片,都是极大的考验。

当然,抛开所有的宗教分歧,色达依然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人文景观。大概只有人类,才会在如此偏远的地方,以信仰的名义,造就如此的恢弘景象。这也正是人类文明令人惊叹的一个部分。
跟我在色达相遇的南昌少年小熊对于自己的朋友圈寥寥数赞耿耿于怀,我安慰他说,朋友圈是一种社交圈,有时候有没有赞不一定能说明什么。等你某天有权有钱的时候,随便来一句“么么哒”也一定有很多人排队点赞,但那些都是不名一文的关系赞……而今你寒微之时,跟你点赞的是真心赞,别嫌少,你要在乎的需要一生维护也就是这些赞你的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