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2018年,BBC推出了一部名叫《她说:女性人生瞬间》的女性独白剧。
所谓“独白剧”,就是由一个演员从头演到尾,靠台词功底和编剧水平支撑全片。
《她说》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对8位普通女性的不凡故事展开叙述。

其内容,涉及了黑人民权运动、职场性侵、婚内强奸、性解放在内的多个尖锐话题。
有广度,更有深度。
其豆瓣评分,高达9.3

近日,以这部作品作为依托,由赵薇担任发起人,推出了“国内第一部女性独白剧”——
《听见她说》
和《她说》一样,《听见她说》也只有短短8集

虽然体量不大,但它触及的话题,却信息量十足——

容貌焦虑、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大龄单身、全职主妇、家庭暴力、中年危机、物化女性。
这8大痛点,都是当代女性最容易经历的生存困境。

每集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围绕其中的一个痛点所展开。

全明星阵容的倾情加盟,让该剧在卡司方面颇具看点:齐溪、杨紫、白百何、郝蕾、王智、奚美娟、咏梅、杨幂

上周,第一期刚开播不久,就在网上掀起了“容貌焦虑”的大讨论。

第一集《魔镜》
,由赵薇执导,齐溪主演。

全片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一位“爱美”女性,讲述她的心声与困惑。
影片一开始,女孩就撸了一个精致的全妆,从头武装到脚。

通过讲述,我们发现,这个女孩每天都会花费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去梳妆打扮。
可即便如此,她对自己依然充满了这样、那样的不自信,要么说“我长得不好看”,要么说“自己是丑陋基因的集大成者”。
凭借精致的妆容,她确实在短时间内吃到了不少“红利”。

将自拍发到朋友圈,会得到朋友们的花式夸赞。
过去趾高气昂的班花,会谄媚地向她发问:你的皮肤怎么这么好,用的什么化妆品?
就连她过去暗恋了三年的班长,都会止不住地赞美她:你看上去太像女明星了!
她拼尽全力,让自己活成了朋友圈最美的那一个。

可是,这样的她,却活得并不快乐。
因为一直以来,她都生活在主流审美的规训之下。
这种规训,让她逐渐丧失了自我。
她曾试图整容,向整容医生发出求助。

但整容医生却告诉她:“你很漂亮,不需要整容,你只是不太自信。”
而这种不自信,则主要源于她中学时的两段经历。

一段发生在初二,另一段发生在高中。

初二那年,因为个子高,她被选为领旗手。

结果领旗时,后面的男生小声嘀咕:看啊,她那条象腿,真粗啊。
因为这句话,她后来再也没有穿过裙子。
高中时,她同桌给了起了一个“打狗棍儿”
的外号。

这个外号被同学叫了整整三年,叫的她羞怯又自卑。
虽然《听见她说》一集只有30分钟
左右,但透过这部剧,我们却足以看到很多女孩的一生。

试问,哪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至暗时刻?没有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过?
相比男性,女性在外形上受到的点评,总会更苛刻一点。

稍有不慎,便会被旁人评头论足一番。
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在不经意之间,传递出这样一种观念:女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的成功与努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颜值、身材“少女感”
正因如此,许多女性都会长期为容貌焦虑所困扰。

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女孩不断问自己:
“自信的女孩最漂亮”,还是“漂亮的女孩最自信”?
和大多数人一样,刚开始她也笃定地坚信前者,可社会的狭隘审美却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推向后者。

直到最后,她才猛然觉醒,发出反问:
那些所谓的“美的标准”,究竟是谁定义的?
针对这些标准,她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疑:
“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
毕竟,当所有人都被千篇一律的标准所裹挟,那所有人,就终将沦为主流审美的牺牲品。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逐渐对这种“标准化”的主流审美变得习以为常。
前有郎朗的妻子吉娜,孕时秀“丰乳肥臀细腰”。后有北京的大润发,以“烂身材”指代大码身材。
仿佛一旦跳出主流审美,我们就会变得无路可走。

而今年夏天广为流行的BM风
,同样也一种非常典型的审美局限。

BM(Brandy Melville)
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少女品牌,它从来只生产均码的衣服,而且这个均码并不是我们人人都能穿的均码,而是全员S码。

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人们在宣传“BM风”、“BM女孩”的同时,也在无意之间掀起了一种身材羞耻(body shame)的鄙视链。它意在告诉众人,只有拥有翘臀、小蛮腰、大长腿的身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身材。
小码女孩为能穿进BM而沾沾自喜,大码女孩因无法加入其中而深陷焦虑。
殊不知,所谓的完美身材,应该是忠于自我的身材。
毕竟,这世界上的美,本来就有千千万万种形态。

最为讽刺的是,在《听见她说》的弹幕里,同样有很多观众在对齐溪的外貌品头论足:“皮肤太干了,还有眼袋”、“毛孔眼袋都看得一清二楚”、“好吓人”……
这些弹幕和该剧一起,达成了一场高度互文的行为艺术。
难怪有网友认为,“这部剧本身只是个半成品,是由屏幕前的观众们完成了最后的制作。”
须知,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可以容纳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
置身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做自己——

“我们不完美,完美多苍白,我们很完美,完美的成了我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角的齐溪,在这集单元故事里,贡献出了可圈可点的演技。
很多细节性的表演,都被她处理的相当不错。
比如,提起自己初二当领旗手时,女孩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自信。可紧接着没过多久,这种自信就被男生的嘲笑给打碎了。此时,女孩便不由地从自信转入了自卑。前后对比十分明显,让观众达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实,齐溪本人,也是一个容貌焦虑的受害者。
早前,在电影《万物生长》
里,她曾贡献过一段撒泼耍横的吃虾戏。

凭借这个段落,她成功立住了角色,带出了角色的朴实与饱满。
由于电影里的她,形象不够漂亮,于是就有制片人在圈里评价齐溪“戏挺好,但长得不好看”。
这句评价直接影响了齐溪接下来的工作进程,让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戏拍。

尽管经历过这样的不快,当面对采访,齐溪依然乐观。
她说,“漂亮和自信,我愿意选自信。自信的人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相信自己是不可取代的,而且她一定是漂亮的。”

虽然《听见她说》每集论题,都拍得不同凡响。

但就内容来看,这部剧却并不完美,依然存有诸多问题。
观看过程中,你会发现,编剧撰写了很多鸡汤式的台词
,来升华主题,引发共鸣。

偶尔穿插几句提炼主题的金句,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过多堆砌,就会让观众引起反感,甚至不适。
而《听见她说》中的金句,恰恰就属于后者,给人以口号大于实质的观感。
此外,该剧在议题选取
上,同样也存在诸多争议——

有人认为,它是替女性发声;也有人认为,它是“蹭女性话题的热度赚钱”。
而且,在尖锐程度上,它同样也做得力有不逮。
比如,《魔镜》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渲染单一的审美风气,并试图对这种风气做出矫正。但最终,这集故事却将全片的落脚点,放在悦纳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上面。

让人不免怀疑,这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挂羊头卖狗肉?
虽然拍摄初衷是好的,但《听见她说》却似乎并没有达到它应该具有的力道。
毕竟,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剧,它并不应该披着女性主义的外衣,回避一些最真实的女性困境,而应该重拳出击,将力量落到要点,落到实处。
与《听见她说》相比,BBC的《她说》就显得更具体,更私人,更让人感同身受。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她说》没有推而广之的泛泛而谈,也没有用金句构建空中楼阁,而是直击痛处,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角色的情绪变化。
比如,有一集围绕婚内强奸所展开。
在1991年的英格兰,婚内强奸是合法的,不少女性均深受其害。女性不但要忍受粗暴的丈夫,还要忍受深深的懊悔——自己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在婚后强奸自己的男人,竟会是自己当年疯狂迷恋的那个男人。
短片结尾,女主逐渐陷入被子,变得呼吸困难。导演用这些包裹着她的被子,隐喻了她孱弱的身体控制权和话语权。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绝望情绪,简直溢于言表。
为了更好地达成共情,《她说》用了很多生动细腻的细节
来反应角色的内心感受。

比如,有一集围绕职场性侵的话题所展开,讲述了一位女演员被制片人性侵的全过程。

结束性侵后,主人公走进淋浴间,反复清洗着自己的身体。她尖叫着发出哀嚎,但观众却听不到她的声音,只能依靠镜头感受她的无措与绝望。
与之对比,《听见她说》在细节方面,显然具有明显的落差。它没有让角色用动作带出情绪,而是用大篇幅的金句取而代之。

如此处理,让原本活生生的角色,一下子便悬在了半空。
看上去有点套路,又有点失真。
但愿接下来,这部剧能够从质疑中走出,对观众给予更多惊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