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进了六小,很多事回头看,感觉就很清楚。
回头看,对于我和花生来说,可能就是“马后炮”,但对于花生的弟弟妹妹,还有家有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娃的妈妈们来说,很有可能这就成了“车前灯”。
我想,这也是我不停在写的意义,一方面记录花生的成长过程梳理我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是总结科学鸡娃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各位妈妈走对道路、少走弯路。
今天,我想谈谈花生上了初中后,在史地数理生各科考卷里,我发现的一个新趋势。
我先放点各科的题目,大家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历史:
地理:
这道题也曾出现在人大附早培科学题里,答案是B 。这句诗出自陆游的《除夜雪》,屠苏酒和桃符可以看出,古诗写的是春节,正处于3和4之间,即冬至(12 月22 日前后)到春分(3 月21 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移动至赤道。
数学:
物理:
生物:
你们看出来了吗?
古诗和古文走进了各个科目的试卷。
不同于历史和地理这种传统的文科,数学物理生物这些理科(化学花生还没开始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诗词和古文,就比较出人意料了。
对这道数学题,不少家长和同学说:不懂古文,数学也麻烦了。
生物题也是:
这道题答案是D,“山寺”说明地势(也就是海拔,属于非生物因素)对温度的影响,继而影响桃花的花期。
还有物理:
“潭清疑水浅”说明光发生了折射。
不过大家不用太紧张,你们也可以看出,出现在数理生中的古文或古诗,大多比较简单。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数学和物理题目里,出现大量的文字材料阅读,这是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趋势。
这种题型,有时叫“材料分析(阅读)题”,有时叫“应用探究题”或“操作与探究”,有时叫“科普阅读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题目都是“阅读理解题”。
我翻了翻花生的卷子,随手就找出不少这样的“阅读理解题”。各位妈妈也别费神阅读了,就看一下文字的体量、有个大致概念就行。

你们可以发现,这些题目本身就是大段的文字,如果孩子阅读速度不够快,理解能力跟不上,很容易发生连题都读不完、读不懂的问题。
其实,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幼小衔接时,孩子一二年级,数学题不会做,不是因为数学不好,经常是语文的问题——阅读理解不过关。
这是我和一位朋友的对话,她有个上一年级的孩子,数学题不会做,就是一开始没看懂题目。
可见,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基础没打好,不管什么学科,题目都看不完、看不明白、看不透彻。
要提高语文,可不是速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仔细说起来话长,以后我会更多地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今天,我先讲讲3个好用的阅读题目技巧,马上就可以用起来。
1. 在平时练习中,让孩子多看几遍题,大声朗读是帮助小娃理解的好方法。
其实大人理解问题的层次和孩子不一样,不要用大人的思路去和孩子讲题目,很容易越讲孩子越糊涂,要有点耐心让他自己多读几遍题目。
2. 对于特别长的阅读材料,读的时候就要用笔把重点句划出来,以免回头再看时,淹没在文字的海洋里。
数学题划重点:
物理题划重点:
3.同义替换法(我也管这个叫翻译法):
这看上去像一道看图说话语文题,其实是一道数学题:求李明买书的原价是多少?

如果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了方程可以用方程解,设原价是X。

20+0.8X=X -12

得出:X=160
但是这道题,在孩子还不懂方程的时候就出现了,也算是一道奥数题。那如何去做呢?
这就需要“同义替换法”,把看到的文字“翻译”成可以通往算式的文字。

1) 看右面,李明说:加上办卡的费用,还省了12元,那么办卡的费用是多少呢?再看左面,张新说了,办卡20元,所以把李明的话补充完整就是:加上办卡20元的费用,还省了12元。
2)上面这句黑体字的话可以同义替换成,省了办卡的20元,又省了12元,所以一共省了32元。
3)省了的32元,对应的是八折优惠,八折优惠需要替换成:省了原价的20%。那么,省了的32元,等于原价的20%(1/5)。
原价=32X5=160元。(或者32/0.2=160元)
所以,这道数学题,其实首先是一道语文题,很考验孩子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能力。
上面出现的这些材料阅读题,还有一个名字叫“核心素养训练题”。

现在国家强调的“核心素养”,往大了说,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往小了说,中考和高考题目将越来越灵活,更着重考察孩子的跨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这种趋势下,各个学科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对孩子的语文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
从花生的初中学习来看,语文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他的六小强同学中,理科的学霸,也往往是语文的学霸,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是“得语文者,得天下”。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花生地
↓↓↓
科学鸡娃上岸六小强,阶段性成功的老母亲,
从过来人角度带你科学育娃,分享实操干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