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363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上海今年的秋天,有点热,有点长。到了这几天,才开始下了雨,转了凉。
最近对于人生的事儿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发现,人的内心需求实在是斑驳陆离、形态各异,比这秋天的各色飘零在地上的落叶更乱更杂。
看到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写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难,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即便是同事和客户关系,其实都不容易。
人的内心感受是如此不一样,需求感不同步、感受程度也不一。而且不同步并不是调整一下或者沟通就可以解决的。比如,男人需要崇拜和尊重,女人需要爱,世上充满了求而不得的痛苦。
我最近仔细地看了那个著名的“二十五号宇宙”的老鼠实验。其实,连老鼠都很复杂。并不是只要物质条件充裕,就可以快乐地过一生。
“二十五号宇宙”是一个方形盒子,长宽各2.57米,高1.37米,共设计有256个巢穴,每个巢穴里可容纳15只老鼠,最多能容纳3840只老鼠。
约翰·卡尔宏将4只公鼠和4只母鼠(都是无病的精英老鼠)放到了“二十五号宇宙”当中,在那里它们吃喝不愁,生老病死无忧,“二十五号宇宙”是个乌托邦般的存在。
鼠民们开始繁衍,并且一度真的可以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着,到了第104天的时候它们完全适应了“二十五号宇宙”的环境,到达幸福的黄金时代。(美妙的东西的保质期,比如爱情激情什么的,也总是三个月左右。)
但好景不长,当它们繁衍到600只(过了315天)、几乎只有承载量的不到16%的时候,它们的数量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放缓,然后又出现一系列现象:
第一、阴盛阳衰。雄鼠开始“佛系”,放弃争夺领地;雌鼠因哺育后代需要,积极争夺领地,变得暴躁易怒,攻击性增强。
二、发展不平衡。的“领地”新生鼠很多,有的则新生鼠很少,领地之间最大差距甚至超过百只。有些雄鼠开始找不到配偶,光棍现象出现;强大的老鼠开始排挤、攻击羸弱的鼠。
第三、“娘化”和“美丽鼠”。一些雄鼠开始“娘化”,它们终日吃、喝、睡,还把自己的毛色染得鲜亮,沉溺于美化自己,这些雄鼠被称为“美丽鼠”,变美成为它们唯一关注的目标。另外,同性行为也开始增加。
第四、情绪化。整个鼠群都变得异常敏感愤怒。
第五、低欲望及低生育率。鼠群的社交性明显下降,所有老鼠倾向于享受自我。雌鼠开始逃避哺育责任,无论是生理上还是主观意愿上,它们的生育能力都大幅下降,经期也开始反常。雌鼠对幼鼠的哺育时间缩短,倾向于很快就把幼鼠踢出巢穴。
第六不婚主义和宅。“二十五号宇宙”到560天的时候,鼠群数量达到峰值,即2200只。鼠群中出现“不婚主义”,雄鼠和雌鼠间互无兴趣,老鼠们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宅在家里,不愿出来。
第七暴力。越来越多的雄性成年小鼠变得无所事事,因为老鼠寿命延长,上一代占据地位和资源,下一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变得迷茫,并开始在宇宙中央区聚集。因为领地边界不清和中央区密度显著加大,各种暴力事件开始越来越多。强的欺负弱的,弱的欺负更弱的,戾气层层传递。
第八隐居。同样在社会中找不到位置的雌性小鼠则会选择在较高的、无人关注的巢穴中隐居,过着不问世事的日子。
第九“美丽鼠”现象加剧。“二十五号宇宙”中后半段出生的小鼠几乎都是“美丽鼠”,除了自己,对身边以外的事情均显得漠不关心,像缺乏灵魂的美丽躯壳。仔细想想,追求单一的美丽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虚妄。
第920天是最后一只小鼠诞生的日子。后面诞生的小鼠,先从精神上失去了生育能力,最后肉体上也没有了生育功能。1780天,最后一只雄鼠死亡,不到五年时间,桃花源和乌托邦消逝不见。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和细思极恐的实验,发生在马里兰州的一个实验室,约翰·卡尔宏是从1968年开始实验的,1973年他发表论文公布了结果。
上述“二十五号宇宙”里的现象,无一不在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男性变得越来越佛系,低欲望(“草食系男子”)盛行;女性变得越来越强势、暴躁,对下一代越来越苛刻;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无性婚姻越来越普遍。明明什么物质都不缺,但总是充满了不安感,内心迷茫彷徨……宅与隐居,皆因寂寞和孤独……
所以,这是自然界生物的共性吗?
我们的预期和愿望总是特别美好,内心也曾经炙热和执着,行动力和执行力也很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走着走着,走偏了走远了,再也回不了头了?或许我们就不该有乌托邦、桃花源等等各种理想和美好情境的期待。因为人们也对抗不了自己的生物性、兽性,这是自然规律。
反思那个实验,其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封闭不开放。所有老鼠的基因均来自8只老鼠,4公4母。如果发展到最后是不孕不育,倒也正常,可以理解。
理想化的情境,总是会走向死胡同的。凡事设想得太好,其实是给自己戴上了枷锁在生活。你想要的那些白头到头、人生逆袭、家庭美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都是虚幻。
最近有个叫“中国当代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预估变化”的图片在朋友圈流行,从幼儿园的“天才智商改变世界”、小学一年级的“精英智商牛津哈佛”,到初三的“能上本科”、高三的“能读大学”、大学的“顺利毕业”,变成毕业后的“结婚生娃”。
不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取之不尽的物质财富,也不用有满满的理想和期待,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它要足够开放,才能有新元素、新动力如浪一样翻滚而来。千万不要过早地预设天荒地老,更多时候人的硬本事是要柔软地接受无常。
另外,老鼠是没有内心思想的,也没有外在社会舆论的,更没有集体规范、发展动力等等那些人类特有的东西的。只是想着,当我们的动物性导致我们变得只关注自我,或者变得暴力和情绪化的时候,我们就要警惕了。
我们是会反思、会改进、会改变的灵活的灵长啊,我们要懂得自我教育啊,我们是思想者啊,不是单纯的动物啊。
我现在突然明白,为什么儒家比其他诸子百家更适应中国社会而长期根深蒂固地存在。因为儒家设计了一套社会运行机制,还有一整套教育系统——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俗世人的一生追求不完的丰富内容体系。而其他学派通常比较专注一个领域和内容,比如法家等,没有它那么全面丰富。立德、立言、立功,强调人生是个高产出的过程。
我们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也逃不过这些广义的内容。我现在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教育系统要逐渐将体育和音乐纳入统一考试体系里,因为统一的目标的追逐,是这几千年来的惯性。只有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世俗生活的目标,结婚生子繁衍,让自己更好让下一代更好,让生命更加饱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强调牢固的责任体系,才能对抗那些不得已的衰退甚至自我灭亡的趋势。
集体性不断融化个性和自由散漫。责任感是个好东西,它有时候是家庭和社会的唯一有效的粘合剂。历史有时候是个螺旋上升的东西,但从上帝视角看,就是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因为人性不变。正因为这样,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和善良。
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社群在强调生命教育这个问题,比如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如何“活好”。
那些“美丽鼠”专注自己的外貌,只关注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活好”。最近看到29岁便成为中国台湾《中国时报》主笔、35岁创办《商业周刊》的金惟纯先生的采访,颇有感触。
他说,人们现在总是想要找到自我。其实是把个性当自我。一个真正为自己活的人,是带着察觉,很有深度的,跟自己的内在连接,跟周围的人连接,跟宇宙万物连接,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全部发挥出来,愿意为他人付出。活好不是活出个性,而是活出宝贵的自我。……付出不是用我的擅长、才华、资源和能力,而是用我的心,我的身体去做。
在这个发展不平衡的、必须要竞争的世界里生存着,外力和环境容易把人事物变得扭曲,很容易让人有物是人非的感觉。比如相爱的人突然就不爱了,亲情和友情破裂了等等。
追求物质生活,或者本来就好的物质条件,是带不来幸福的。万物的内心需求是如此地复杂、难测和不可测。人很难猜到别人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很难干预这些观念的变化,想干预、想改变都是妄念。
但是其实人生又是流水线,各个阶段的变化历史上总有规律可循,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困境,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破性改变。某个因素一旦诞生,这个社会群体将普遍迎来一个潮流、一个概念、一个“解放”。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些人事物还有概念就萦绕在你周围了,然后它们又消失了,如同潮来潮去。有些人从不回头,有些人会一直怀念。
避免生物性的自我毁灭,唯一的方法,就是去释放人类才有的博爱、共鸣、利他、善良和反思。那些情绪化、暴力、自私自我、低欲望等等,只能靠一些更高级的生命精神去尽力改变,虽然这一切说得容易,做到非常之难。我们是生物,更是生物群里最高的智者啊。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