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热的8月京城,连续两天顶着太阳,跨过大半个城市去看了六部纪录短片。
这是瓢虫映像和良友花了4个月时间组织的一次“秘密行动”,此次纪录短片征集和展播以“尺度”为主题,致力于发掘和推广具有独立精神、照映真实中国的纪录影像。最终在全国多个城市展映的六部纪录片,《月伴》、《我是仙女》、《关于城里的羊》是从55部征集作品中选出的,另外的《独·生》、《偷》、《牛粪》则是向导演邀来的老片。
由于是瓢虫的一员志愿者,亲自见证了这次活动从征集到展映,所以我觉得有必有写一篇产品测评。 
独·生

导演:母子健
2013 | 四川方言 | 中文/英文 | 40min | 彩色
《独·生》拿学生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时,我在四川大学的媒体上看过对母子健的采访。母子健来自地震重灾区北川,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正在四川大学读大学,他的爷爷和堂弟在灾难中去世。之后他获得机会到纽约州立大学做交换生,纽约的纪录片氛围让他放弃以前的专业,选择了学习纪录片。《独·生》是母子健的毕业作品,也是他一直想完成的梦想——记录受灾难的家乡。
《独·生》是一部既记录汶川地震,又反映计划生育政策的野心之作。片子由三个故事构成,他们是三个因为地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第一个家庭蒋家失去了念初二的儿子,几年后幸运地诞生了一个调皮的女儿。虽然收入微薄,但他们极力地为女儿提供无尽的爱与物质支持,一家人也因为女儿重获幸福。第二个家庭方家的女儿没有逃出高一三班的教室,而夫妻二人均年事已高,丧失了再生育的能力。妻子决定领养一个女儿并在寻女之路上历尽挫折,但丈夫顾忌自己的高龄,使得两人在生活中产生了严重隔阂。第三个家庭是只剩孤家寡人的顾家,她失去了丈夫、女儿以及几乎所有至亲。她试图抛开所有的尘事欲念,皈依佛门。
关于汶川地震的纪录片很多,《独·生》和《1428》是我觉得是最优秀的。比之同一题材范俭的《活着》,《独·生》人物更有趣,更具可看性。《活着》将视角聚焦在都江堰失独夫妇再次孕育小孩的诸多困难和心理变化上,平淡写实,波澜不惊。《独·生》则视野开阔,同时关注同样遭遇下的不同生活,三者相辅相成,更有冲击力与广泛性。
导演将三家人的故事用40分钟呈现,不得不赞美其在剪辑把控上的能力。整个片子三个家庭交互剪辑,加上片头的残酷的地震画面和片尾上香烧纸“过鬼节”的平移镜头,构成了完整却不杂乱的叙事。选取的生活细节恰到好处,有尴尬的家庭谈话、搞笑的幼儿园入学场面、让人痛心的诵经念佛。影片坦诚相见,不回避真实,表达流畅、精确、优美,在基于对生活的悲剧性认识上,还带有幽默感。丰富的镜头语言,克制的情绪,让片子直抵人心,意犹未尽。
七月半中元节,四川也叫“鬼节”,每个家庭都要做上美食欢迎去世的人回家。导演用了两个我特别喜欢的场景,可以说是这个片子的点睛之笔。失去所有亲人的顾家大家上街买菜,做了丰盛的饭菜,等待亲人回来。出门的时候顾大姐一直在叮嘱死去的女儿和丈夫,要放下凡尘俗事,安心念佛。此处带来的情感冲击,几乎让我泪目。
另外一个场景是中元节晚上,圆圆的月亮之下,一个震撼人心的平移长镜头伴随音乐缓缓移动。燃烧着的一簇簇火团犹如一路街灯,构成了一条梦幻美丽的天上街市。音乐烘托下,街市上似乎飘荡着一群幽灵,他们透过光亮看清了活着人的悲伤。这一刻,我强烈的感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伤痛仿佛不仅局限在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伤痛已经穿过屏幕,让每一个人痛心疾首。镜头跳转,音乐结束,我倒吸几口凉气,但伤痛仍然还在继续。
牛粪

导演:兰 则
2010 | 藏语 | 中文/英文 | 50min | 黑白
《牛粪》被称作藏族版的《北方的纳努克》,看之前就曾听到过各种传说。它是“乡村之眼”系列纪录片中最被推崇的一部,也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牧民兰则的处女作。
“在气温零下40℃的高原上,牛粪是牧民家的温暖,是没有污染的燃料,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驱暗的灯盏;牛粪可以用来建筑家园和围墙,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药物、是除垢的洗涤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粪做玩具,艺术家可以用牛粪制作佛像。总之,牛粪是我们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离没有牛粪的生活越来越近,没有牛粪的日子是我们自我遗失的日子,是给我们生活带来灾难的日子,也是我们与大自然为敌的日子。”
导演兰则的自述基本上是整个片子的全部内容,片中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呈现一家藏族牧民如何利用牛粪来生活。场景中除了小孩偶尔乱入的歌声外基本没有对话,藏民默默的用牛粪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没有故事,没有旁白,全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堆砌。收集牛粪,制作牛粪,利用牛粪,反反复复。
观看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很多画面不够完美,很多镜头太长,整个叙事太单调,死板。每次都在心里默数“怎么还不切画面”,“怎么又是类似的场景”。但是导演就这么不紧不慢地顺着把所有关于牛粪的镜头堆砌完。
我知道对这种自带光环的纪录片的评论,一切纪录片技法都是苍白无力的。像《北方的纳努克》一样,这种题材只要记录生活场景就足以让你震撼。我在想如果一个非藏族导演去拍摄,考虑很多技法叙事,估计不会拍出这样原始朴素,又平静动情的片子。藏族人拍电影也像他们的民族性格一样,简单直白,这种独特的感觉和节奏是外人不会具有的。所以整个片子看完再返回去想,似乎一切不合理又变成了合理,那种迟钝缓慢的镜头语言也变得津津有味。
很多藏族人评价看片子时会从画面中闻到牛粪的味道,于是勾起小时候满满的回忆。与藏族人对牛粪特殊情感一样,随着我不断长大,不断远离,我也会在某个时候特别想念一些味道。家乡雨后泥土的味道,傍晚炊烟四起的味道,夏天房间里蚊香的味道,门前小沟的味道……

我是仙女

导演:郭容非
2015 | 汉语普通话 | 中文/英文 | 29min | 彩色
《我是仙女》是一部关于“网红”的纪录片,也是一部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导演郭容非和母子健一样都毕业于纽约大学纪录片专业,该片同样也是她的毕业作品。
导演回答提问时说,她原本打算拍凤姐,但被拒绝了,然后才将视线转移到王守英身上。王守英是山东泰安农村的农民,但一直坚信自己是个仙女,是时装设计天才,是下一个香奈儿。她每天用闲暇时间进行时尚创作,而且自己做模特,将创作的时装拍照更新到微博。2013年的一天,她在微博上发的这些时装设计得到疯转,她一炮走红,随之非议也跟进。她被称为凤姐二代,大家争相质疑她的审美,因为她的灵感和时装材料完全来自生活——斧头、烂菜叶、玉米梗、废铁甚至卫生巾。
《我是仙女》是6部纪录片中最轻松欢乐的,首先因为人物比较搞笑,其次就是导演的剪辑方式。片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导演的主观视角去寻找王守英,导演甚至还参与事件其中。前半部分是乡村时装秀,负责逗乐大家;后半部分是上海之行,升华主题,顺便引导思考。其中前半部分导演一直参与其中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如果说时装秀现场的翻译工作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那么其它部分的出现则稍显尴尬。立刻将观影感觉从纪录片拉回到有美女主播出境的新闻片,导演标致的主播长相也不知不觉就从王守英身上抢走很多戏份。
导演说后半部分老天送给她的礼物,原本没有计划拍摄,后来听说王守英受邀到上海才临时决定拍摄的。后半部分的场景和前面形成强烈对比,让片子自然形成一种黑色幽默,从而使这部片子要表现的维度和主题更完整。我觉得导演没有出现的后半部分呈现的感觉和冲击性更好。
最后一个电影化镜头中,镜头盯着在出租车上打瞌睡的王守英,画面再次回到导演第一次见王守英时的场景。一切就像王守英做的一场梦,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永远不被理解的梦想就像会场里的气球,轻易就被工作人员戳破。这些气球飘得越远,破的越快。到后来发现连梦想的初衷也不见了,是非成败,一切都只在笑谈中。
另外,我觉得这部片子剪辑和音乐特别棒。后现代的拼贴、重复、动画、老电影和王守英疯狂、戏谑的生活简直是绝配。游静的《坏孩子》也用类似的剪辑方式,让原本沉闷枯燥的片子换发光彩。目前这种剪辑风格在国产纪录片中还比较少,导演的尝试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本片的音乐是那种让你不会刻意感受到的音乐,所以就不知不觉就跟着画面笑,跟着画面沉思。
导演说美国人看该片时,只会觉得王守英是一个带着梦想,有趣的人。在中国因为网红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让观众自然而然带上有色眼镜。我还特意向导演打听了王守英的现状,她说后来王守英去饭店做了服务员,也渐渐地没人关注她了。最近一个月她试图联系王守英,可是电话打不通,所有的社交网络也不再跟新。
前几天凤姐开了微信工众号,听说轻轻松松就收获好几万粉丝。我在想曾经的那些网红们,到底还有多少在坚持最初的自己呢?

仙女王守英梦想服装秀,导演与VICE合作版本。
这是第一天观看的三部纪录片,剩下的三部中《月伴》和《偷》我也比较喜欢,将在稍晚的几天推出。另外这6部纪录短片正在全国许多城市展映,关注瓢虫映像微信公号可以获取展映消息。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