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秦海璐的一段演讲视频,还挺燃的,演讲并不长,但是每句都掷地有声。
我对其中一句还蛮印象深刻的,那估计是她刚出道时周围人的议论——天赋不好,注定是人生配角。
是啊,要不是秦海璐自己提起来,我们大概忘了她曾经是最不被看好的“丑小鸭”,她的长相曾经比她的作品更被人关注。
二十年前凭借《榴莲飘飘》得到金马奖影后。
二十年后,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秦海璐得到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老酒馆》。
现在的秦海璐早已今非昔比,所以,我们不禁好奇,这种“逆袭”是怎么发生的呢?“天生配角脸”又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了人生的女主角呢?
第一,“敢为”塑造人生想象力,更准确地捕捉到命运的机遇。
在年轻的时候,秦海璐的确属于“天赋不好”的女孩。她家境小康,但是爸爸妈妈忙于做生意,她和姐姐相依为命;十岁离开家去上了戏校,一练就是十多年。
1996年,秦海璐考入中戏,进入到全国一流的表演殿堂。
其实现在想想也是蛮感慨的,人生的马拉松不跑到终点就不能轻言成功与失败。赫赫大名的中戏96明星班,那些曾经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女孩们,如今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的境遇。
中戏1996级表演班,是最著名的“明星班”。

▲中戏96班再聚会。
像胡静、袁泉、梅婷等人在结婚生子之后就大幅减产,很少再活跃在镜头里,接到的戏也基本上都是配角;
曾黎曾被保剑锋称为“中戏两百年才出一个的美女”,秦海璐也说上学时追曾黎的男生能站成一排。但阴差阳错,美貌没有带来好运,也并不等于事业上的通行证,她的作品并无太多名作,也是让人惋惜。
倒是至今活跃在一线的好像只有章子怡和秦海璐两个人。
这不得不说又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因为当年在高手如云的中戏,尤其是她那个美女扎堆的班里,秦海璐的资质并不突出,甚至对她来说是短暂的“低谷”。
在采访中,秦海璐曾经说过自己的照片被导演撕掉的往事,讲这段时我们依然能直观地感觉到她心中起伏翻滚的愤怒和委屈,“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组、见过导演。”
秦海璐在中戏是个“另类”,别的学生都忙着见组、拍戏、到处找活,只有秦海璐一个人“穿着军大衣在校园里晃荡,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正巧,那时香港导演陈果正在筹备他的新作品《榴莲飘飘》,到处寻找女主角,中戏的一位编剧向他推荐了秦海璐。陈果要求看照片,被“照片事件”伤到的秦海璐说:“没照片,要看就看本人”。
于是陈果专程跑到中戏旁的一家面馆里,见到秦海璐,一顿饭的功夫就拍板定下了她。后来陈果回忆,秦海璐身上有一种“漂浮感”,那种颓丧且游离的气质,几乎就是“阿燕”本人。

他对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普通,你不会有任何想法觉得秦海璐是一个演员”,我明白他的意思,这是说我不够漂亮,没有做演员的外表。
他当时本来就想找一个非职业演员,但就是担心这种演员很难理解导演的意图。但我外形像一个非职业演员,实际上又受过专业教育,他当然是十分中意的。
——秦海璐采访自述
《榴莲飘飘》里的阿燕,身份特殊,挑战巨大,秦海璐犹豫再三,决定出演。现在想来,这或许是秦海璐人生中第一次“敢为”。
秦海璐在电影里饰演了一个“性工作者”,但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香港时,她要在三个月内要赚到最多的钱,这部分表演也是最出彩的。
阿燕仿佛戴着一副面具,永远有着麻木的表情,重复着机械的生活,除了开工就是吃饭、睡觉,背着双肩包穿梭在旺角的大街小巷、公寓旅馆,身影很倔强。
在香港的三个月是绝对孤独的,平时就在餐厅里等活。
回到旅店,就在旅店里边吃饭边等活。
秦海璐为了揣摩角色也花了很多功夫,她曾说自己在香港的茶餐厅观察过她们的生活状态,知道这群人一有时间就在吃饭,因为怕等一下客人太多来不及吃。

▲开工之前垫两口。
秦海璐悟性高,基本上贡献出了陈果想要的感觉,没有任何表演痕迹,仿佛她就是在这市井勾栏里生活过的人,也恰当地表现出了内地人与香港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感觉。
有一个镜头,她一边抽着烟一边和姐妹们探讨怎样才能减少给客人洗澡的次数,因为手和脚都被泡得褪了皮。抠脚,抽烟,眼神毫无表情,就像在讨论着一日三餐。
三个月时间到期,阿燕又要回到东北。
回到东北的阿燕又展现出另一种样子,身上有很强的矛盾感,她可以在街头吃着廉价小吃,另一方面,又坚持化妆品要用进口的,比如资生堂、CD;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秦燕的过去,她只能一直生活在虚妄之中……
这部电影台词并不多,大部分要靠演员的肢体动作、眼神、状态甚至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的磁场来表达剧情。
所谓留白处更有韵味,无声处更显功力,秦海璐的确演活了阿燕身上的矛盾感,她的举手投足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在香港时流露出风尘味,回到东北又变成朴素的姑娘,“阿燕”这个角色身上共生着希望与绝望。
电影的最后,秦燕重操旧业,在街头表演了一段京剧《天女散花》,那是真实的秦海璐年少学戏时曾经表演过的戏目,17岁还曾出访日本连演40场。电影与现实交相辉映,仿佛再次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这部电影为秦海璐带来了梦幻般的人生开头,她同时获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和最佳女主角,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
在金马奖颁奖现场,秦海璐很激动也很紧张,这位直爽的东北大妞带着哭腔说:“别人都说这匹马很重,但是不管多重,我也要把它领回家。”
当然,和荣誉相生相伴的是质疑和嘲讽,当年和她一起获奖的同班同学刘烨,曾对记者说过无心之语:“她是我们班最丑的女生”。其实这也代表了秦海璐的困惑——
“拍完《榴莲飘飘》我很彷徨,一年半的时间我拒绝拍戏,我对自己不是很自信。都说享受孤独,那段时间我可不是享受,是忍耐。”
也许是因为自尊,也许因为彷徨,也许因为心中深藏的倔强,贵为影后的秦海璐竟然放弃了电影,去做了普通的工作,圆自己的“白领梦”。
接受采访时,秦海璐给出的理由是:“我就不想和他们玩儿了,但是我不想让人说我是因为不行才转行,得了影后,就证明我行,这样我再转行就很硬气。”

秦海璐于是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白领生活,但出乎她想象的是,这样的工作并不是她擅长的,也没什么幸福感可言,开的店倒闭了一家又一家,没享受到圆梦的喜悦,反而只有挫败的失落。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秦海璐开始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自己的使命所在,或许就是表演。
就像在这次的演讲中她总结的那样——“更好的自己,通常不在你想象的地方,而是在你逃避的战场。”
一番兜兜转转、心理挣扎,最终,她回归了表演。
其实,这也是“敢为”的内涵所在:
只有经历过,尝试过,痛苦过,才会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心智,慢慢看清楚那潜藏在表象之下,我们人生里真正渴求的、需要去奋斗、去达到的精髓与内核。
第二,“敢为”淬炼自信,超越自我,遇到更好的自己。
如果说年轻的秦海璐凭着一腔热血,去演了一部好电影,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巨大荣誉,那多少有幸运的加持; 
那么秦海璐的第二次“敢为”则是一个相对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她要抛却掉曾有的荣誉和光环,静心去打磨一个更笃定、坚强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己。这个过程是孤独且内化的,要经历过激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在演讲中,她提到了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那是她在生命中的一次关键的蜕变。2007年,秦海璐马上迎来自己的30岁,可现实中的她正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年危机”之中。

《红玫瑰与白玫瑰》演出期间的秦海璐。图源@摄影师尹超
一方面,秦海璐和李厚霖的恋情闹得满城风雨,本来已经顺利进行到谈婚论嫁的阶段,却毫无征兆地被分手,而且又是如此被坊间品头论足,这对秦海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伤害,姐姐透露,“妹妹每天哭成泪人”。
多年以后,秦海璐曾经在金星的节目上说起过这段往事,承认“伤着了”。
在访谈中,秦海璐并没有过多地回顾这段感情,看起来如今也是云淡风轻的样子,但是她曾经把爱情比喻成死亡,就足可见当时用情之深,而伤害之大。
在感情中受挫,同时在事业中也面临瓶颈。

拍《红玫瑰与白玫瑰》时,秦海璐已经7年没有演过话剧,而一直空洞地顶着“影后”的头衔,并没有接到什么太好的剧。
到底还具不具备实力女演员的资质?到底还配不配得上“影后”的水准?到底自己是否被观众和导演、市场认可?秦海璐心里是没底的。
在这种“没底”的情况下,她碰到了田沁鑫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迎来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否定和打碎。
秦海璐本意要演白玫瑰,可导演认为她更适合红玫瑰,可秦海璐始终找不到红玫瑰的感觉,演啥啥不对,导演一遍又一遍地不满意,对于那次痛苦的经历,秦海璐形容为“就像剥了一层皮。”
推倒、重来、再推倒、再重来,秦海璐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感觉,田沁鑫说“这是12岁的红玫瑰”,再继续找,很久之后,则变成了“这是16岁的红玫瑰”。

所以秦海璐曾经对记者说过:“我做的功课比其他演员都要多。”
情感上受挫,事业上迷茫,自信心全无,我们几乎想象不到那时的秦海璐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她几乎是一个要破碎掉的人。她曾经对导演发狠“有本事把我拆了重盖!”

更多的是无力感和绝望感。
一个细节,秦海璐说过自己边开车听歌就开始情绪崩溃的事。那时车里放着林夕写给她的歌,两句歌词一下子戳到心窝子上:“为了职业的理由,记住逝去的温柔。”
听罢此句,秦海璐崩溃大哭。
好笑的是,哭完了还发现警察在车窗边已经看了好一会儿……
当然,淬炼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结果是,这部话剧非常成功,它是当年国内话剧票房纪录。
而秦海璐用实力征服了导演,田沁鑫和她达成了默契长久的合作,此后的《青蛇》《四世同堂》,秦海璐都是顶梁柱的女演员。
这部话剧现在依然在B站有很高的热度,很多话剧迷喜欢把秦海璐的话剧串在一起看,看完《青蛇》来看《红白》,弹幕一打开感觉都是熟人。
也推荐大家有空去B站看一下这部话剧,特别好看,编排与台词都堪称经典,不由得也是敬佩导演田沁鑫的脑洞还是蛮大的。
它有着很强烈很丰满的表现形式和巧妙的结构,非常考验演技,也非常考验话剧演员的控场能力。因为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现实与内心两个层次,由两个人表演,而秦海璐饰演红玫瑰的内心。
什么叫韵味,什么叫媚眼如丝,秦海璐一个拿烟的动作行云流水,太精彩了……
饰演佟振保的两个人是辛柏青和高虎,这两位演员也演得很棒。
虽然有陈冲的“王娇蕊”珠玉在前,可是秦海璐似乎没有被电影版的阴影困住,话剧版的王娇蕊是一个健康、奔放、似火的女子,用张爱玲的原话叫“爱匠”。
她少了一些魅惑性感,多了几分热辣辣的原始的可爱,这也是为什么观众们几乎不会把两者对比,因为二者的气质与内核根本不是一种路数,真正是“各有千秋”。
秦海璐喜欢在话剧舞台上磨炼自己,专注地提升自己的演技,而她也成为了少有的可以驾驭多种类型角色的女演员,并且在话剧舞台上如鱼得水。
她既可以演泼辣浓烈的“大赤包”,又可以演娇俏妩媚的青蛇,既可以性感也可以冷艳,回头看看,秦海璐的角色很少有重复的类型。

在访谈中,金星问她,坊间都说你是戏霸,你承认吗?秦海璐说“我承认,因为我专业够强。”
当演技已经炉火纯青时,秦海璐还在不断地挑战自我。

2010年的《钢的琴》,这是一部被市场低估了的电影,但事实证明,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片子不怕没人看。
到现在这部电影依然享受着高口碑,很多电影院校都把它列入经典分析案例,而电影上满满的弹幕很多都来自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为交作业而来”、“要上影视分析课”。

其中,秦海璐与王千源的表演相映生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片子命运多舛,导演张猛筹不到钱,最穷的时候账面上只有47块,秦海璐爱才,也有着对电影艺术的欣赏与直觉,她不仅没要片酬,还自掏腰包补齐了钱。

曹可凡形容秦海璐是《钢的琴》的“侠客”,其实非常准确,秦海璐骨子里的执拗让她对于认定的事情毫不退缩和畏惧,一幅飞蛾扑火的姿态投身其中。
投资方为了票房考虑,想改名为更商业的《疯狂钢琴》,导演不同意,秦海璐也不同意,说改名就退出宣传;
文艺片本就是不太商业,片子上映后市场反应冷淡,秦海璐又写下千字长文,行文充满着“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是认定了它”的骄傲感。

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抗拒和扭转的,因为有些东西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追求的,我们只是一群傻孩子在做自己的梦而已,这个梦因为朴实无华,这个梦因为简单真挚,所以这个梦无人来盗。
但就因如此我们的梦做得圆满美好,我们的梦也无人打扰,酣畅淋漓且自娱自乐不想醒来!
到现在,秦海璐依然侃侃而谈《钢的琴》是多么优秀,仿佛那就是她心爱的孩子一样。
同样是文艺片,2011年的小成本电影《到阜阳六百里》,拍摄周期只有18天,但是却大放异彩。
秦海璐在其中饰演女主角,依然是描写底层女性,刻画着小人物的悲欢命运,对此,秦海璐早已经驾轻就熟。
但特别的是,秦海璐竟然是这部戏的编剧。她把自己对于人生百味、悲欢交集的理解写进了剧情里。
而更厉害的是,这部电影让她再次得到了金马奖,但这次不是影后,而是最佳原创剧本奖。

《到阜阳六百里》在金马奖上夺得两项大奖,一是由唐群获得最佳女配角,二是由秦海璐和其他四位编剧一起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很有趣吧,一个当初志在嫁人生子、做白领做秘书的女孩,竟然一步步走上了难以想象的人生大舞台,成为了影后,后又成为制片,还能做编剧,并且每一个工作都做得很好,得到了极高认可。

金马奖50岁生日时,秦海璐受邀出席。
二十年来永远能“向上走”,这背后到底是什么?
也许正像她说的:
我才终于明白自己真正的天赋,是对表演的执拗。因为执拗,我花了10年成为编剧,花了15年成为监制,花了17年成为导演。我可以骄傲地说: 我对得起“敢为”二字。
“逆袭”并没什么奥妙之处,它永远蕴含着那些朴素而坚定的人生信念,那就是敢想、敢为,用态度、用执着、用勇气,来把握住人生每一次细小的机遇,来坚守住在低谷时的每一份初心。
逆袭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成的,可一旦跨过那道坎儿,也许,更壮阔的人生画卷才会徐徐展开。
这样的“敢为”,过程艰难,也很孤独,可它却是通向更好人生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也像秦海璐一样,有一个平凡无奇的人生开端,也经受过别人的质疑与嘲讽,也向往着更好、更精彩的自己,那么,我希望你能看一看她的这段演讲。
然后,倾注全身心的热情和坚韧去迎接人生每一次挑战,不怯场,不犹疑,敢想敢做。这份孤勇的“敢”,一定会慢慢地把“普通”擦拭出夺目的光彩。
我很喜欢作家、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一段话:
找到人生方向,通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投机取巧或头脑中的灵光闪现,很难达到目标。真正的自制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是的,演讲很燃,但人生并没有那么燃。也许你做了很久的一件事还是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收获,也许总是有人嘲讽你并无什么聪明和优秀的潜质,也许你内心一直有一个退缩的声音在回响,且不管他们,不听他们,就去做吧——

当有一天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一切早已无关紧要。

推荐:扯白||成都这么一座内陆城市怎么就成了中国新时尚之都了?
上文:忆旧||影后与女作家都爱大导演,这段三角恋情的代价有点大……
作者/ 编辑:伊莎贝拉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