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担心洗碗有洗洁精残留,应该怎么办?(点击阅读:用洗洁精洗碗,怎样可以少残留?(用碱洗碗呢?)

原本今天只是想写个通知,结果昨天晚上越写越多,最后变成了近6000字的长文,干脆换了个题目,大家将就看吧。
本周五团购了两组产品,一组图书(点击阅读:趣味新型英语单词书+自然科学绘本),还有一套汉字拼图(点击阅读:深度学汉字的玩具,为大语文打基础的汉字拼图)。其中汉字拼图之前定的库存已经售罄,新争取到的补货库存需要分批到仓,发货时间会在店铺商品链接上注释说明。
原本就是计划说这些,但因为这两天留言中,有好几位同学提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原因,当时回留言回到很有表达欲望,结果就写了一晚上(可怜的休息日啊...)。

语文改革是个大话题,很难一篇说完,我们今天就简单说说两点:为什么语文教育需要改革以及改革语文教育会解决孩子学习中的哪些难点
其实语文教育的变化这些年已经开始了,我们在周五团购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最近这几年的语文教育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
  • 始弱化拼音教学;
  • 古文、古诗词的比重快速增加,增加对传统哲学文化方面的内容;

  • 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升,鼓励课外阅读。增加对口语表达方面的关注;

虽然不同省市的情况差异很大,但我们相信这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尤其是我们再看看这些年官方媒体推出的各种和阅读、语言表达、古诗词相关的“娱乐节目”,政策扶持的大量文创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其实就能发现国家层面对于语文教育给出的指导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改变,那就是:将“扫盲型”语文教育,转变为“文化型”语文教育;从“会读书写字”,变为认知中国和文化自信。
而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种变化其实是一件好事不需要再那么焦虑的比拼谁家孩子拼音认得快,谁能最早认识100个字了。
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孩子的数学启蒙不是比拼哪个能先从1数到100,也不是把人当计算器拼命练加减乘除。以往将技能训练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和“全民扫盲”的教育初衷有关。但最近十几年,数学教育改革,已经努力将数学教育从会算账会数数的扫盲教育,转向为科技创新、基础科学研究这些目标服务,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源。
数学启蒙我们之前聊了好多篇了,而孩子的语文启蒙,在教育方向变化之后,也不再是拼那些机械记忆的“教育”,而是通过故事阅读、主动表达、动手操作、游戏,来感知汉字和中国文化,这样才是为了以后的语文教育打基础。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和很多合作伙伴聊天的时候,无论是图书、动画、玩具还是桌游,都在给他们提类似的建议:要努力做和中国语文、传统文化等主题相关的产品,这是中国教育的下一个热点。连用“弟子规”、“女德班”这种渣滓盗名绑架“国学”的骗子们都能赚钱,恰好说明了语文教育正在一个剧烈转型的“空窗期”,亟需更好的产品进入,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理念的改变。
去年聊天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最近几年的一些教改案例,以及国家“文化自信”的宣传口径来分析过这个方向,认为这样的变化大概需要10年时间来实现,也就是在我们读者的孩子高考的时间左右。但现在再看,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因为2020年里发生的很多事情,让中国对于“文化教育”的需求迫切增加,从而加速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可能在中考,或者小升初的阶段,就需要面对新方向的语文考核了。所以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尽快解除“语文启蒙=背拼音背汉字”的这个等式。
只所以我们认为会加速,是以为虽然前几年“文化自信”就已经是关注重点,但2020年的很多特殊事件,将文化的战略地位又继续拉高。比如贯穿全年的新疫情,又比如刚刚签署的RCEP贸易协定。
新冠疫情对全球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是让东亚(中日韩+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凸显了出来 —— 整个亚洲地区,表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而且这十几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地理、民族各方面差异化很大,所以解释这个“奇迹”,只能是东部亚洲的文化共性开始回归强势
↑WHO确诊数占人口比例地图,越深色疫情越严重,可以看出东亚+东南亚在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表现
当这种文化共性的优势开始展现,就会进一步带来地区整合,这也是RCEP在美国阻拦、印度作妖的情况下居然能成功签约的原因之一。但区域一体化、文化自信和独立,绝对不是美国想看到的事情。2020之后,随着美国总统换成民主党,美中贸易争端可能会相对缓和一些,但在文化、宣传方面的斗争将会严峻很多。
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会怎样应对会,其实大家应该都能预判到 —— 加强社会的“文化自信”,推进区域互信和整合,抵御欧美的文化对抗,提升未来文化输出的能力。那怎么做呢?
很简单:加强和改革语文教育。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今年以来的媒体风向,教改尝试,已经表露出来了进一步对语文改革进行调整的意图。
之所以需要改变,是因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的起点,是建国之后,解决中国“文盲”问题的国策,无论是推出汉语拼音,还是简化字,以及普及义务教育,当时的核心是解决大部分中国人连读写中文都做不到的问题。所以努力普及拼音,以认字量为考核标准,成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这个策略从总体来说的确有效果,几十年的努力扫盲,让中国文盲率已经从80%降低到了3-4%。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文盲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这提升了中国人整体的文化水平,也成为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核心能力。(印度以更年轻的人口比例,孜孜以求想搞代工却无法取代中国,甚至被越南甩开,核心之一依旧是工人识字率低)
但这样的做法本身也会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简化字过程中的一些仓促不严谨(这个之后有机会再说)。更重要的是,当中国已经基本解决掉了文盲问题的21世纪,“全民扫盲”式教育的缺点就越来越凸显了。
进入21世纪后,因为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转向创新型的中国创造。以往的扫盲式教育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副作用越来越强,几千年的地球文化中心,居然被人讥讽没有创意。因此我们看到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国家媒体试图引导改变的尝试。
扫盲还是文化?这也是我们作为家长在孩子语文启蒙时候需要思考的:

比如弱化拼音教学,其实是回到汉字表意文字的基础,通过象形、字源、字形演变这些方式来学习汉字。因此在教识字的时候,要注重字源、字形、偏旁,而不是标个拼音让孩子读(虽然比莫名其妙标个英文好)。
之所以之前拼音教育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扫盲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小时候,很多路牌、招牌上面都会有拼音,方便不认字的民众,而现在或者只有汉字,或者加注英文,很少看到拼音了。
拼音教育的另外一个核心,正音问题,这些年也逐渐被弱化,因为汉字本身就是表意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读音发生变化非常正常,提供标准读音没问题,天天纠结就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本意了。
举个例子:“一”是多音字吗?你怎么读“一个”、“一起”?我们下周末讲。
其实就算是为了应试,也不能仅仅是背拼音刷“图画字卡”,语文考试中的很多让我们头疼的难点,考点,丢分点,也是因为“扫盲式”教育只求速度,不求深度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我们周五团文中提到过常见的错别字,多笔少笔的错误,主要也是因为孩子在识字的阶段只求快速记字,并不了解这个字的来源演变,不了解汉字中偏旁、笔画的来由。如果只是整体记忆,或者使用市场上一些粗制滥造的“图画识字卡”,那孩子就很难理解汉字之间的细节差异了。
如果能理解这些偏旁和汉字的由来,就可以更有效的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两点水和三点水的区别是什么(点击阅读:如何让孩子分清“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汉字)。
比如是神袛还是祇?比如“真”中间到底是几横?其实“礻”叫做示补旁,是从“示”字来的,示是一个小的祭台,因此示补旁的汉字,大多和祭祀、神话这些有关。如果小朋友明白“礻”的由来,就不容易混乱了,因为“”字,右边只有一个点。神是神明,肯定只有一个点。而两个点“袛”肯定是和衣服有关的(意思是短衣、汗衫)。
有一些产品现在开始讲甲骨文,但从甲骨文直接跳到简化字,省略了中间几千年汉字演变,也是有问题的。比如举个例子,之前留言中有读者提到的孩子经常搞不清“猴”或者“喉”的中间有没有一小竖,右边是”还是“侯”?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讲一下汉字的演变。
“侯”最开始并不是“亻”,是个“厂”,表示箭矢射在靶布上。后来引申为官爵和姓氏,到了唐朝前后的楷书才写成“亻”。

↑“侯”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楷书才有了单人旁
“侯”汉字中的常用声旁,很多发“hou”音的汉字都用它来表音。这些字开始都是左右结构,后来“侯”不小心多了单人旁,这些字就只好变成左中右结构了。
↑从左至右,“候”、“喉”、“猴”的篆文和楷书对比。
最倒霉的就是表示“人在等候”,本来就是单人旁的“候”字,因为两个单人旁的确不像话,所以只能将中间的那个变成一竖。

这就是为什么“猴”、“喉”中间都不会有一竖的原因,如果再加竖,相当于变成“犭+亻+亻”,已经很不爽的老祖先会气疯掉的。
候还是侯,袛还是祇,几十年前我们就因为这些错误被罚抄50遍,现在的一些学校,依旧靠罚抄来试图解决问题,但汉字是有渊源,有故事的。“罚抄”看上去是追求效率,比深度讲解汉字要省心,但结果就是快速遗忘,以后考试继续出错。
大量增加古文、古诗词的内容其实这一条已经出现,这六七年来,每年各地方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改革,都会出现大幅度,甚至几倍增加古诗词内容的新闻。
这其实不算是什么意外,因为汉字作为全球唯一大量使用的表意文字,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只是以前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事情被压制了。现在只是恢复正常而已。
但在过去的语文教育中,只要求认字,却不讲解这些字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应用,那就只能死记硬背,背诵就会非常痛苦。
甚至如果用了错误的“快速识字”方法,更不可能了解古代文学和哲学了。前几天看到一个经常被我们读者问到的著名识字产品公司的“电”字是这么教的......这是说出门晴天霹雳被雷劈么?
而电字,其实是汉字中一个很重要的字,因为它原本是“申”,而正是从这个表示天上闪电神迹的“申”字,才出现了我们重要的“神”。
周五的团文中,
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 —— “明”。

明字什么意思,估计99%的中国人都会说“日月明”。但是我们去看古诗词中,明却只是用来形容月亮的 —— 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明月几时有、月是故乡明;少数还有描述过星星,比如“月暂晦,星常明”,但却不用明来描述太阳。
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最初就不是用来表述日+月。“明”字左边的日,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其实是一个古写的“囧”字,而囧的意思,看一眼就了解了 ——是窗户。
“明”是在漆黑的夜里,突然月亮升起来从窗户照入房间的感觉。明是和黑夜相对,在长夜中给人光明、指引和安全感的,是明灯,是明月。在《说文》中,明的解释也是“照也,从日从囧”。只是到了楷书,和比较少用的日+月,表示日月光的汉字合并。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其实当我们了解明字的由来,
不仅仅能更能将古诗画面化,辅助记忆,理解背后的精神文化,也能帮我们理解其他的知识点,
比如金大侠笔下的明教为什么是崇拜“熊熊圣火”,而不是太阳神。

最后,再举个周五团文因为太长被删掉的例子。
在《汉字与自然》这一盒拼图的汉字思维导图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联系。其他汉字都是因为有字形关联链接,而“雨”和“云”却被链接起来。这是因为在繁体字中,有两个“云”,“人云亦云”的云和“雨雲、雲彩”的雲。
说这个事情,其实是因为前两天又看到一个台湾媒体反对简体字的文章中,“云”和“雲”当做了笑话简体字的梗,说简化字“云雲”不分。这其实挺无语的。因为“雲”和“云”,原本就是一个字。最初的“云”就是天上飘的,用两横下面一个弯曲,用汉学大师白川静的解释,这是表示“龙隐于云”的意思。
后来因为“云”经常被借走当“说”的意思用,所以又加了一个雨字头单独造字表示云彩。但到了现代,云字已经很少表达说话,所以二字合一是最符合古义的。
完了,周末一不小心又写了这么多。本来还想写一下关于语文改革中“阅读”的要求变化,这个下次单独说吧,否则周末就废了。
其实之所以忍不住啰嗦了这么多。之所以这一年经常和大家聊汉字的故事,是因为真的很想让汉字这个唯一的表意文字能真的被中国人用好。
相比表音文字,表意文字非常有利于言简意赅、文明传承,那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在用?因为成体系的表意文字创造起来非常难。(所以我们周边国家,比如日、韩、越,为了文化独立放弃使用汉字,创造自己文字的时候,都只能选择表音字符)
表音文字,基本只需要几十个字符来记录不同的发音即可,而表意文字则需要几千个常用字符来记录,这往往要几十代人的不断扩充、改进、积累。中国的文字演变,即便不算简化字,也是要从商周甲骨文,一直算到唐楷才算定型,前后历时两千年。

所以我们才说在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由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累而成。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还能有表意文字使用,需要感谢从商周开始的中国人,坚持不懈的走了几千年学霸路线才实现的。
而这些年的语文教育改革,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用好汉字这个宝贵的文化工具,实现中华文化在传承积累上的优势,而不是仅仅“会读会写”,把汉字当表音符号用,失去了表意的优势,或者不明显了。
所以随着必然要发生的语文改革,作为家长,未来会逐渐减少一些焦虑,比如谁家拼音学的早,汉字背的多。而是把关注度放回到语文启蒙的真正关键上:如何更好的沟通和传承。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