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到过这张图,说现在中介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了。
浙大复旦北大各种牛校都有
而且这些经纪人还都是正规全日制大学毕业,并不是大家以为的什么三本学院,我感觉自己现在去做中介怕是都跨不过门槛。
其实高学历做经纪人倒不稀奇,发达国家高学历房产经纪人早就非常多了,国内慢慢也会走到这一步。
因为这些年高校印文凭的速度比M2增速还快,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文科生就业难已经是现实。
不过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是北京家长哄抢学区房。
上千万的老破小学区大家买起来毫不手软,抢房的样子和抢白菜似的。
不知道大家抢房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孩子长大更好的卖房。
有人说向年轻人贩卖娱乐明星,向中年人贩卖培训班和学区房,向老年人贩卖保健品,是人世间三大智商税。

今天我们想说的话题是,学区房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01
很多中产家庭盯着学区房不放,为的是通过好的教育给孩子个好前程,避免孩子向下滑落。
从为人父母的角度说,在家庭能负担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无可厚非。
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学区房究竟是因为学校和老师牛,还是生源本身牛。
我少年时代读过很好的学校,班主任曾经说过一句话印象很深。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本身天资就好,好老师只是辅助作用,生源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那个高考爆火的武汉小笼包店店主女儿不就是好天资的典型嘛,
小姑娘作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在江苏这种Hard模式下都能通过自主招生加分被北大录取。

过去好学生通过牛校掐尖进一步聚集,配合好的老师,马太效应越来越强。
掐尖进去的学生本来天赋就高,个个都是同批次孩子里的佼佼者,考不出成绩搞不出高分也就奇怪了。
结果是牛校越牛,菜校越差,但这里面最大的差异不是来自老师,而是生源。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学区房之所以牛逼,是因为生源很多都是掐尖进去的。

假如
在摇号前
学区内有2000个适龄孩子,区域内只有一所牛校招生200人。

按照之前的模式基本是牛校超额报名,各种面试笔试以后把最好的前10%挑走。
最好的学生只要配合还过得去的老师就能出好成绩,旁边菜校招不到好学生始终都菜。
多校划片摇号操作会让牛校失去对优秀学生的掐尖选择权。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其实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没有好的生源再牛的学校和老师也没办法教出成绩很好的学生,这是现实。
摇号以后各凭运气,每个学校生源平均分布。学校分到的孩子可能天资很好,也可能很差。
聪明的孩子们被随机分配到不同学校,大大提高了菜校的生源质量。
02

没法拔尖,生源就会符合正态分布。
生源都差不多,老师讲课只能将就中等靠下的,这样授课水平也差不多。
最能出成绩的牛逼尖子生不靠老师,靠天赋。
讲到这里中产家长肯定要想了,生源均等化以后学校要照顾下限授课内容简单了,那我课外补不就完了?
你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所以改革的远不只是义务教育,培训机构改革也开始了。
最近刚刚印发的义务教育六科超前培训负面清单,就是要把所有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拉回同一起跑线。
负面清单严格限制了义务阶段的培训内容,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搞超前培训。

而且要求各地做好培训机构超标培训的查处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北京是最先推行生源均等化全面试点的城市,这里的政策也会是未来全国的风向标。
2019北京已经开始全面推行公民办同步招生,电脑随机派位。
特长生全部被取消。校额到校达到50%,任何一所公立初中都达到50%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
到目前为止北京试点结果是,生源被均衡化以后区域内学校水平越来越接近了。
其实也不光是北京,南京去年有个很热门的话题是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考成绩下滑了不少。

根本原因是因为生源从之前的择优录取为主变成了学区摇号为主,生源下滑必定导致成绩下滑。
这是一次伟大的生源均等化实验,四五年后效果才能全面展现。
多校划片实施以后,原来的渣小房源,多校后涨的慢,原来牛小房源,多校后跌的快。
因为渣小和牛小未来面对的资源是一样的,渣小是修复行情,牛小是杀估值行情。

这个操作也会打掉部分热点区域的学区溢价,看看北京就很典型。
首先大家要知道,多校划片随机摇号派位,免试就近入学抑制掐尖会让生源均衡化
以后好学校必定不会像以前那么好,因为没办法掐尖了,当然这个影响会在几年后体现。
其次多校划片搞就近入学以后,教育资源会按照强弱结合原则均衡搭配使用。
强初中弱小学,弱初中强小学,加上校额到校保证,50%以上的优质高中名额会直接发给就近入学的弱校。

到强校做凤尾的出路可能远不如到弱校做鸡头,这个时候你怎么选就要权衡下。

最后强校可以并弱校开分校,用教育集团的形式分散师资,老师副校长集团内调配,平衡教师资源。

这个操作已经开始试点,老师是有编制的人员,未来全面推行并不困难。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办法掐尖,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超纲培训,基本堵死了中产希望靠教育军备竞赛搞教育固化的路。
中产阶级为了让孩子不发生阶级滑落,不遗余力的砸钱上培训班和买学区房搞教育军备竞赛。

这造成了学区房价格昂贵,以及中产家庭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费用不断增加,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打碎这个预期。
去年我们写过篇《打通底层上升之路,击碎中产固化之墙》其实讲过这个义务教育改革的事儿。
本质上改革的方向是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再次均衡化来减少马太效应和打碎中产期待的教育固化。
想通过学区房垄断教育资源搞固化都是久贫乍富的意淫,连自己的阶层定位都没搞清。
03
很多父母买学区房目的都是因为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大概您没搞清楚吧,孩子的起跑线是你自己啊,从来不是学校或者那套学区房。
对于渴求学区房的很多人来说,除了找一个“更好”的学校给自己孩子外,自己没有任何能力给孩子提供其他“机会”,还能怎样呢?只能死磕了。
普通人家买个学区房倾囊而出,一家人蜗居十几年每天日子苦的要死。有钱人家买个学区直接出租完全不影响生活品质。
毕业了即使你们两家孩子读书成绩差不多,你觉得他拼得过20岁就有个全款房的孩子么。
反正我们读书那个时候,到现在为止混的最好的,都是家里资源最好的。
以前还听人说什么买学区房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圈层,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是错的。
如果你事业有成,把孩子未来几十年路都铺好了,这时候你买个牛逼小学的学区房还挺重要的。
这样能让你的孩子平台更加宽广,以后也能积累一点同学人脉,说不定未来用得着。
如果你是穷人乍富或者工薪阶层,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搞这个就真没必要了。

举个例子你费了老大劲把孩子送进个超级牛逼的小学,你孩子发现同学都是局长女儿老总儿子。
只要你不是特别傻X都能知道班主任会照顾谁,班干部没你孩子的份,三好学生没你孩子的份。
这时候遇到脑子不够数的家长还会埋怨孩子。我拼这么大力气把你送进这么好的学校,熊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呢?
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大部分会怀疑人生,过几年懂事了,看出自己和官富二代们不可逾越的差距,心里更不好受。

如果父母没办法理解这个点,我建议你去看看周星驰演的电影长江七号。
而且很多孩子厌恶读书或者根本就读不进书,也并不是因为学区房的问题。
基本上集中在两个原因,或者是因为天赋或者是因为家长缺乏引导和以身作则。
天赋问题我们就不说了,这个是不可抗力。引导和以身作则,是不少家庭都存在的问题。
很多父母大学毕业就再没读过一本书,时间全耗在各种手机游戏和各种肥皂剧,却要求孩子去学这个那个成为学霸。
很多家长自己都考不过英文六级,却恨不得孩子幼儿园就能用流利英文对话。

很多父母自己数学都没及格过,还指望孩子能在奥数班出成绩。
自己一点艺术天赋没有,却恨不得孩子琴棋书画各种东西样样精通。
这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希望下一代可以做到,自己飞不起来就下个蛋,让这个蛋飞。
况且再好的学校也有学渣存在,有句话叫做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总有种幻觉,总觉得自己虽然很普通,智力也一般,但孩子却很聪明。
孩子读书跟不上是因为不用功,不努力,很多问题又太粗心了。

这些话有没有很熟悉?父母曾经对别人说过的话,你又在对你的同龄人说了,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假如孩子资质普通去了很好的学校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只会常年生活在压抑中,我自己就有过这个体会。
从小学到中学,我通过考试一步步经历了从三流学校到一流学校的跳跃。
中学时代的同桌天天上课睡觉,晚上和我们一起自习,然后住在同一宿舍人家11点就会准时睡觉。
但是成绩一样很好一样考了北大,我试问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人家这个程度。

可当时的心理压力依然很大,总是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咋努力都赶不上人家。
学校差异有没有呢?当然有,好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会高一点,但是成绩好不好真的看天赋。
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周围聪明人云集,曾经我也觉得自己挺聪明的,那时候发现真不是。
人一生会经历三次成熟过程:先是发现父母很普通,接着是发现自己很普通,最后是接受孩子很普通。
学区房和培训班之类的都是智商税,也是一场惊天骗局。
很多人生了孩子就把攀比的战场转移到下一代身上,把学区房变成一个最大的焦虑源。
越是焦虑就越是拼命想要买学区房,越拼命买就越是维护学区房的正确性。
事实上人生变数之多,一个小小的学区房能起到的作用太有限了。
中产试图用学区房和培训班砸教育阻止自己阶级滑落。
可是从买房上学到孩子事业有成起码需要二十年时间,这中间无法证伪,人造一个信仰就成了有力支持。
但这个东西并没有用,家族是通过一代代积累生产资料,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培训班和学区房不光不能帮助这一代人实现生产资料的积累,反而还要大量消耗宝贵的金钱。
过量无回报的教育投入显然对家族财富积累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而且现在大家看中的培训班,重点学校这些因素,出发点不过是将来出卖人力资本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以前有个段子讲的特别好,一对清华北大毕业的年轻父母问禅师:如果买不起学区房,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

禅师:如果你们北大清华毕业也买不起,那还买学区房干嘛?
03
指望学区房读书翻身,还是省省吧。
家里有权势的,基本全城的学校可以随便选。家里有钱的都跑私立去了,之后就是国外一条龙服务。
孩子天赋过人的,在普通学校也能出彩,毕竟人家天赋在那边摆着呢。
通过学区房搞教育固化希望孩子阶层不滑落,基本上是给没钱没权孩子天赋一般人家的安慰和智商税。
不过如果您买学区房不是单纯为了读书,而是抱着炒房的目的。
那我倒真觉得您上路了。在过去10年里,学区房一直是最好的炒作标的。
学区房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投资啊。
学区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像股票,本质上都是承载了用户的希望。至于希望你觉得值多少钱,这个估值水平就可以很艺术了。
学区房有没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区房有投机价值。信的人也多得很,而且学区房流动性好炒作价值高。
很多学区房卖价动辄几万几十万一平,为啥呢?和股票一样炒作概念进行投资啊,而且在很长时间是很划算的投资。
当一个人手头的钱刚刚跨过门槛的时候,一般孩子教育能选的只有三条路。

首先是非好学区的房子,这种房子面积大舒适度高,但是附近的学校教学质量不高。

其次是送孩子去贵价私立学校,一路读高价书下来,然后出国留学拿个学历

最后是买个学区房老破小,虽然住着憋屈,但是配套名校教学质量比较高。
作为一个理性的普通人会怎么选择呢?我们分析下各种方法的利弊。

首先是非学区好房子虽然住着舒服,但是学校不行,而且房价上涨速度相对慢。

其次是花钱上私校虽然啥也不用操心,但是这要把钱真金白银花出去,自己根本剩不下钱。
最后是老破小学区虽然住的难受,但是学校好,而且孩子毕业房子就可以卖了,房子还会涨价。
多数人算完账以后觉得还是学区房比较香,不用花钱上个学,用完还能保值增值,是中产阶级的经济首选。
所以大家看到学区房这东西一直都是中产接力,有钱人不需要,因为可以送私立,从小到大私立出国一条龙。
没钱人呢?又买不起没办法接盘,只有中产才会去砸锅卖铁买学区一代代接盘。
这道理就和基金抱团大蓝筹一样,学区也是中上收入家庭抱团之选。
只要政策不改,不光白读了书而且房价还能涨,多划算的投资啊。
不过现在这个概念要被逐渐打破了,因为学区溢价也会被慢慢打掉。
公立未来就是大锅饭,讲究区域平衡,不然您以为这两年搞了那么多改革是为了啥?
当然,如果您一定要买我们也可以给您几条建议供参考。
首先是好位置好学区可以考虑两个极端买:一是买豪宅,二是买总价最低的。
买豪宅原因很简单,豪宅地段好,圈层稳定有稀缺性,哪怕政策变了学票没了,价格依然能保持坚挺。

买总价最低就完全不考虑居住的问题了,你只是买一个入学资格,房子是附带的,用完学票就跑。因为总价相对低,跌了也没那么心疼。

其次如果学区位置一般就根据片区来买,片区主要选择好学校多的片区或者正在大力发展的片区。
好学校多的片区不管政策怎么改,因为学校相对多,短期内招生人数都很稳定,入学的概率会更大。

大力发展的片区因为人口聚集教育资源会越来越多,生源也会越来越好,容易出现成长型学区。

杭州不少老名校就渐渐被后起学校赶上了,比如滨江江南实验学校,下沙文海实验学校,再过几年未来科技城第四小学很可能也会赶上。

这些后起区域最大特点就是高学历高智商父母云集,区域教育质量硬生生被他们提高了。
这也是为啥我们之前在《投资房千万别听当地人意见》说高收入高学历高科技人群聚集的新区才是投资房产最好的区域。
尾声

真把希望寄托在学区房,还不如自己好好奋斗,这是我们之前在《拼娃的正确姿势》里强调过多次的。
鸡娃不如鸡自己,现在机会多的年代你都混不出来,指望孩子未来在机会少的年代混出来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父母坐吃等死,要求孩子奋发图强,这真的是本末倒置。奋斗从来都是几代人的事儿,自己好好提前占坑做好接力棒传递才是王道。
很多爸妈的想法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没啥错误。但是主语错了,主语根本不应该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以前有过个统计,讲的是资质正常的孩子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和不同学校组合后的差异水平。
可以明显看出家庭背景在孩子资质差不多的情况下对未来影响最大。
父母的社会资源,学历背景,财富名望,奋斗精神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并且这条起跑线决定了你的孩子要从哪跑,怎么跑下去,能不能承受试错成本。
家族传承从来都是对后代影响最重要的东西,你自己怂就别指望自己孩子有非凡的成就,除非基因变异。
大家都知道美团王兴吧,王兴把自己的创业精神归功于父亲,自己也深受影响。

多年前的一次长途驾车过程中,父亲告诉他国内所有的隧道桥梁都用他的水泥建造。
王兴表示父亲的语气很平静,但我能看到他的骄傲,他曾是国家的建设者,我认为自己也是这样。
美团上市之前王兴创业十五年,九胜一败,中间撑不下去还问父亲借钱发工资。
他本人固然是天才,但他的家庭经济实力也给了很大支撑。
允许他可以不为谋生读书,也允许他失败。大部分成功学的误区是,它们往往把一个人成功的某个重要原因忽略掉。
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复习下之前之前在《拼娃的正确姿势》里讲过的关于学历教育那段话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变慢,整个社会能提供的机会(也就是坑位)变少,已经是必然。文凭在海量供给,单纯同质化的教育军备竞赛用处又能有多大呢?
未来拼娃本身拼的是中产家长“定义坑位标准”,“把子女按照坑位标准来塑造”的能力,未来你自己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的支持。
全文完!感谢观看,如果喜欢请点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