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我们
记得我们在《日本的标准案例,中产不掌握生产资料终将走向下流》里讲过,泡沫破灭以后,一轮轮的天量货币宽松使得日本骄傲的一亿总中流沦落到底层,逐步进入下流社会。
单单日本是这样么?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一旦新自由主义回潮,量化宽松大杀器开启,全世界中产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01
让我们来梳理下美国历史,看看他们发生了啥。
以前讲过美国历史上1%的人两次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
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衰退前。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贫富差距达到一个高点,之后是纽约股市崩盘,大萧条开始。

(图左侧是19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次贫富分化达到高点)
如果你熟读近代史和经济史,回头看,每次循环几乎都差不多。
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之前的胡佛政府对自由主义过度放任息息相关。
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下,马太效应扩散,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
记得马克思老爷爷讲过一句话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
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获得高额利润,他们赚钱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钱越来越多。
问题是资本家的钱构不成基础消费,亿万富翁和百万富翁在生活的日常用品的基础消费上差别不大。举个例子,总不会因为是亿万富翁,上厕所就比百万富翁多用一卷手纸吧。
多数日常消费品还要靠数量庞大的吃瓜群众消耗。
劳动群众收入日渐微薄,资本家再富有,日常用品的基础消费能力也是有限的。
财富分化到一定程度以后,社会基础消费增长(类似食品,工业品,日用品)开始受到限制。

当时就是这样的循环,消费拉动占据了29年美国GDP 的72%,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下滑,整个循环出现了负反馈。吃瓜群众越来越没钱,只好少消费。
没人买东西,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资本家开始裁员,吃瓜群众进一步没钱,GDP进一步萎缩。
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没钱不要紧啊,借给你啊。
银行推出的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从这时起开始推波助澜,带来债务消费的虚假繁荣。
因为消费萎缩需求下滑实体难做,很大部分的社会资本不再从事投资再生产,而是进入股票市场投机。
股票和消费信贷债务泡沫同时都在吹大,哪一天消费信贷缩减或者债务撑不住了,就都垮了。
当时的大萧条有多严重呢?
“在最初发生恐慌时,纽约时报工业指数跌到了224点,而到 1932年7月8日,已经跌到58点。
工业生产指数在1929年8月曾经为114,到1933年3月为54,下降了超过一半。
而耐用品制造指数下跌了77%,接近4/5。
商业建设总值从1929年的87亿美元下降至1933年的14亿美元。”
光看数字还并不直观,当时的资料记录了美国城市中产和农民在大萧条时候的悲惨境遇。
大萧条从1929年10月24日起步,直到这一天之前,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的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
这是第一次中产们美国梦兴起的时代。
大萧条之前,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也曾为美国梦得意。
胡佛大坝也被作为当时美国梦的代表传颂。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大萧条期间,超过1500万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做。
《商业周刊》调查显示,因为大萧条,很多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
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

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
工人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开始罢工组织工会向资本家争取权益。
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保守主义者由于惧怕布尔什维克,日益转向法西斯。
这时候罗斯福上任了,放弃了胡佛秉持的自由主义政策,及时伸出“看得见的手”,倾国家之全力干预经济。
(上表是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经济模式从放任型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
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了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
如果说罗斯福新政给了破碎的美国梦新生。
那么,随后的二战推动了美国梦重新走向巅峰。
借助战争红利,美国工业蓬勃发展,科技不断井喷,高税收下的转移支付使得贫富差距缩小,普通人通过奋斗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加上美苏争霸两个阵营都不断提供各种福利讨好自己国家吃瓜群众以免被对方和平演变。
在这段岁月里,普通美国人享受到快速发展和转移支付带来的巨大红利,所谓的中产阶级在这个时间段大量产生。
这是第二次美国梦兴起以后的黄金年代。
有意思的是,虽然高税收一直被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诟病,但是拯救美国大萧条和带来随后中产黄金岁月的正是罗斯福新政里面的高额税收。
毕竟国家本身不产生价值,税收本质是转移支付。
罗斯福新政建立大规模社保养老金和救济制度都需要庞大的财政收入做支持。
这时候如果不加税,减税刺激经济,国家能用来转移支付的钱变少了,以前收来修铁路电网医院和给底层补贴福利的钱,全部减到了富人口袋里,大萧条永远不会结束。
中产的快乐时光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时代新自由主义回潮。
在新自由主义的引领下,一切又开始重回过去的轨道。
减税,私有化又成了万人称颂的事情。(这个故事我们在通往奴役之路里面讲过。
从这时起,美国贫富差距又一次开始急剧扩大。
和19世纪20年代的故事一样,到2007年,贫富分化再一次达到极值。
(图右可以看出从80年代起,贫富差距又一次急剧扩大)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2008年不出意外的发生了次贷危机。
2008这一年,为缓解金融危机,美国开启了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
宽松以后的资金流入华尔街救助了那些推波助澜的大银行大机构,推高了金融资产的价格,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富人们财富再创新高,无数中产在危机中破产,回到社会底层。
后面危机虽然过去了,但美国当时没有做罗斯福式的社会改革,也没有战争释放矛盾。
救助的钱大多数给了华尔街,后面持续的宽松让贫富悬殊,矛盾激化卷土重来。
危机以后经历量化宽松美国的中产,和当年泡沫破裂以后遇到天量宽松的日本中产一样,也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越来越穷。
02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皮尤中心发布报告称,在21世纪,中等收入美国人在财政上处于落后状态。
从2000年到2014年的15年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中值收入下降了4%。
家庭财富中值——扣除债务后的净资产——在2001至2013年间下降了28%。  
2015年,9%的美国人处在最高收入阶层,“较1971年的4%增长了一倍以上。
”最低收入阶层的美国成年人比例也有所上升,从1971年的16%升至20%。  
该报告将中等收入家庭定义为“收入是所有美国家庭收入中值的67%至200%的家庭。”
在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多数普通美国人上升的途径只剩下一个,教育。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对未来有所改变。
教育的费用涨得飞快。
2000年以后,公立大学学费火箭一样飞涨,但是家庭收入却持续下滑。
还有人记得当年的占领华尔街是为什么嘛?工资下降,福利减少,教育成本越来越贵,年轻的大学生没有选择,只能大量负债支付教育费用。
他们原以为负债从好学校毕业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惜的是,毕业以后就是失业等着他们,除去失业,还需要负担之前为读书所付出的巨额助学贷款。
调查显示,公立学校在册大学生里面62%负有债务。如果是耶鲁哈佛这种非盈利私校或者盈利性私校,负债比例高达72%和96%。
而助学贷款的惩罚性质也是最强的,基本不允许宣布通过破产来摆脱偿还义务。
视角转到国内,如果你认识一些70年代生人,会发觉他们之中好多来自农村或者小县城,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考进好学校,毕业工作又赶上了国内社会大发展,到处都需要人。因为结婚生子就业,凭借工资在北京上海大城市扎根买房,有的还买了两套。几乎没经过太艰辛的努力,就坐着快速发展的大船有了几百上千万的资产和一份不错的收入。
现在的一线城市还有这种可能么?没有特殊际遇,绝无可能。
早年的美国也是一样,之所以有美国梦的说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只要你够努力,可以从农村到城市,过上中产的生活,只要你够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而现在,这一切早就不复存在。
以前读过一本《阶级世代》,书中清晰的描绘了这一场景。
作者本人在1950年代的俄亥俄州小镇长大,他虽然出身普通,但成为哈佛教授。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
当时的美国经济迅速扩张,蓝领和白领的相差并不是特别大,社区凝聚力丰沛,教育与社交并没有在阶级间隔离。大多数人不论出身为何,多能过着比父母辈更好的生活,从社会的较低阶层上升到较高的阶层。
然而五十年后,这种情景不再普遍,通过个人努力,超越出身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你是富人家的孩子,你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一路顺利。
如果你是穷人家的孩子,你则处处遇到荆棘,甚至难以完成学业,更别说未来的人生道路——美国梦变得越来越难实现。
多数普通美国人目前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一毕业就背着一屁股债务,他们急需工作来还债,在血气方刚的年纪,选择少的可怜,前途障碍重重,这一切迫使他们走上了“占领华尔街”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011年的时候,美国吃瓜群众忍无可忍,开始反抗,发起99%运动占领华尔街。
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法国的黄马甲运动的性质,本质上和古代王朝到了末年的流民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古代流民是因为地主土地兼并,现在则是大资本集团兼并扩张。
从日本2001开启量化宽松打开潘多拉魔盒开始,后面所有国家操作几乎都是一样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量化宽松保护了财团,这一年无数中产破产,年轻人背上一辈子还不起的债务,才有了后面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房贷违约危机也在这一年发酵,30%的房屋拥有者失去了自己的房子。与此同时,黑石等巨头在市场上狂收购了几十万套的房子然后出租,这些都是来自危机时破产的中产。
现在美国37%的人在租房,就是因为08年时候他们失业破产,房子被收回去了,后面卖给了黑石这样的大机构。
这些人这辈子几乎都没机会再把房子买回来了。
美国这些年的演进方向是越来越多的人没房住,而资本家却在十几年里财富暴涨了好几倍。
现在资本家通过游说公司,阻止不利于资本的法案通过,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利益。
03
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Bill Maher有个视频《政府关门的教训》:
中产阶级少领一次工资都受不起,哪有什么中产阶级,早被剥削完了。
这个视频非常精彩,推荐观看,美国中产被再次榨干是新自由主义又一次推行之后)
“我们发现联邦雇员,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错过一次工资都经受不起。

40%的美国人掏不出400美元的救急钱,1500万人没有为退休存到任何钱……”
在1971年到2015年的40多年间,美国中产阶级的空心化一直在稳步推进。
生活在中等收入家庭的美国人的比例从1971年的61%降至2015年的49.4%。
美国汽车工厂的工人,在2007年还有28美元一小时的收入,但在今天,竟然只有15美元。
翻遍所有的经济学书籍,找不出一本比《资本论》更精辟的解读。
收入上涨超不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原因无非就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视频是国会议员拷问摩根大通的Dimon,他的银行柜员不管怎么节约每个月都有567美元的缺口填不上)
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Dimon当然不知道这些所谓中产有多难过,毕竟2011年他的薪水就超过2000万美元,在接受国会议员拷问这一年,早就超过了3100万美元。
出于收入降低和对前景信心的缺失,美国居民从2008年开始,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削减消费。
美国的故事似乎又回到了文章第一段讲过的循环。
财富向资本家聚集->普通居民因为收入降低消费减少->因为消费减少生产过剩资本家裁员->劳动者因为裁员收入降低消减基础消费。->因为消费萎缩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进一步裁员。

美国居民信心降低削减消费也有好处,他们的负债率从以往140%,降到今天的100%。
同样的,欧洲国家在一轮轮量化宽松过程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
法国减少巨富遗产税,同时增加了吃瓜群众的燃油税,黄马甲运动开始。
财富本身是在周期跌宕中被重新分配,而资本家和财阀因为资金和智力优势,始终走在绝大多数前列。
他们通过贷款购买资产,量化宽松以后货币放松水涨船高,升值后卖掉。就这样来回折腾,富人空手套白狼,穷鬼接盘,一轮一轮,永世不得翻身。
一次次跌宕起伏之中,债务一步步被转移到买单的中产。
存在银行那点可怜的购买力也一天天在量化宽松中被稀释。
有意思的是,虽然中产越来越惨,但是经济看起来却越来越好。
日本是一个明证。
安倍政府2012年底上台,在量化宽松这个大杀器作用下。
到2014年短短两年时间,日本“贫困群体”又增加约50万人。  
吃低保的赤贫阶层也在扩大。厚生劳动省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领取低保的家庭达163.4万户,总人数为216.6万人,双双创出新高。  
日本零储蓄家庭占比已达约30%,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仅为5%,“如今,每3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无存款”。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贫困人口,另一边却是在安倍政府上台后,日本大企业和富裕群体财富屡创新高。  
财务省的统计显示,2014年度,日本约5000家大企业留存的利润达299.5万亿日元,同比增加14万亿日元,连续8年创出新高。
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发布日本富豪榜显示,日本前四十大富豪的总资产2015年度飙涨至15.4万亿日元,在安倍政府执政的4年内翻了一倍以上。
同样的,如果看数据,美国经济也好的吓人,最新公布的GDP增长已经是3.2%了。
美国经济这么好,是不是吃瓜群众应该更有钱了呢?
我们看一下分项就知道了。
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是政府支出。
联邦政府国防支出:+4.0%;州和地方政府支出:+3.9%;出口增加3.7%,进口减少3.7%。
个人消费支出却在明显下滑,吃瓜群众手里的钱越来越少。
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如汽车和冰箱:-5.3%;食品服装等非耐用品支出:+1.7%(低于预期2.1%);服务(如医疗保健、租金和财务费用):+2.0%(低于预期2.4%)。
基础消费依然在下滑,吃瓜群众更好过了么?并没有吧。
和日本一样,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在美国已经是很明显的趋势了。
利润屡创新高的大企业并没有把钱投入再生产,因为下游的吃瓜群众没有钱消费,这部分利润主要用于回购股票,推高资产价格。
为啥企业能回购呢,当然是因为大规模减税了。
以前我们讲过,关于减税,古典经济学有个重要的假设,国家给企业减税,企业就会拿这个钱扩大再生产,企业雇佣更多的人,就业率上升,减税带来的利润企业又会帮员工加工资,扩大消费,一举多得。所以减税是良药,能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可这个假设忽略了一个问题,市场靠什么驱动----购买力需求。没有新增需求,会扩大生产?生产出来你卖给谁?
所以减税以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因为需求没有增加,大部分大企业都不会去扩大再生产,而是把这部分拿到的钱做资本全球流动套利,加杠杆炒房炒地炒大宗炒股票,推高资产价格,最后再让中产接盘。
美国给我们做了一个完美范例。
后面政客们都看不下去了,要求通过法案限制公司回购股票,法案要求公司回购股票之前所有雇员享有15美元每小时最低工资、医疗保险和每年七天的带薪休假。
所以减税以后企业真的会给员工增加福利待遇么?
别忘了我们前面讲的,美国汽车工厂的工人,在2007年还有28美元一小时的收入,但在今天,竟然只有15美元。
05
为啥每次都是“中产”最倒霉?为啥“中产”在全世界都最容易被割呢?
因为中产拥有相对不错,但明确可查的收入,主要是薪金收入。
对应的是社会顶端富人庞大,但征收不易的收入,和基本被免税的底层。
其实经过十几年的全球量化宽松,各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欧美英日韩的社会固化都已经非常严重。

欧美英日韩的中底层人民已经彻底对政客和精英失望,最直接的体现有美国人民占领华尔街,法国人民黄背心。
日本人素质比较高,对社会和人生绝望以后要么加倍努力工作,要么宅家里,要么选择原始森林自杀。
韩国人绝望以后,通常是控制韩国的财阀没啥大事,抓个总统坐牢平息吃瓜群众怒火。
英国人民对权贵和精英失望以后,上、中、下层互相挤兑,互相嘲讽,这一点从英国日常的议会争吵可以看的很清楚。
周期循环往复,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全球危机,对拥有大量资金可以配置金融资产的富人和掌握规律的投机老手来说,每次大波动都是致富的机会,毕竟只有血流成河的时候才能捡到便宜货。
对中产来说,几乎每次都是灾难,看看美国就知道,一夜之间多少人穷困潦倒,失去自己的工作和住房。
而危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让大多数中产重返贫穷,而是重返贫穷以后再也无力重返中产阶层,从而对本国经济造成持续的长期的伤害。
讲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全世界的中产,都是差不多的命运,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进程各异,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