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 
是南风窗新上线的荐书栏目,此后每周,它都会与大家相会。

我们的栏目本着“为读者挑选好书”的宗旨,每一期会为大家选择4-5本读物,它们可能是新近出版、受到我们关注的书,也可能是已经经过时间检验,但尚未成为流行读物的好书。
读书难以走捷径,读者的时间也是宝贵的,我们的推荐只是一份指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来选择,希望它能对你有点用。
   本篇推送是南书房荐书第2期·美国专题。
01.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
[美] 威廉·庞德斯通 著
胡桑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12月
美国历史上的选举出过许多争议。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和亚隆布勒得票相当,于是选举委员会决定加时选举;1824年,总统候选人无人赢得过半票数;1876年,整个南方州无法决出胜负;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牵涉假票问题。
争议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基于特殊的 “选举人团制度”制度,其内容规定:
1.全美总共538张选举人票;
2.绝大部分州都实行“胜者全得制”,既只要比对手多出一张选票,就获得本州所有选票;
3. 赢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的人当选。
这样的复杂性可能产生一个结果:一个候选人赢得了更多选票,却输掉了选举。
如今美国有很多针对选举制纰漏的批评声。但这种通过确立各州立场,再进行汇总的制度,因为涉及宪法,很难得到革命性的改变。
但这套选举制真的是能完全反映选民喜好标准的最佳制度吗?美国著名作家、《纽约时报》专栏撰稿人威廉•庞德斯通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此书中,他详尽分析了排序复选制、孔多塞投票制、单一可转移投票法(即刻复选制)、博尔达评分法等制度的逻辑思维及其可能暗含的悖论。
举例而言,博尔达的选票分散理论在同一批选民中的两个候选人会产生“选票分流”,使第三方获益。如2005年的奥斯卡奖,同为同性恋题材的《卡波特》分散了《断背山》的投票,让《撞车》拿到了最佳影片。
美国目前采用的多数投票制则有可能产生循环平局,数学家道奇森认为循环平局是一场每个人都能获胜的荒谬赛跑。
此外,还有不光彩的竞选策略及博弈论的使用,如在两方竞选中利用第三方的加入制造“搅局者效应”,以达到分散选票目的。
根据不可能性定理,投票选举中的某些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以及选举结果有可能取决于投票程序中的偶然性。既然上述多重制度的使用都会产生与之并存的问题,那么哪一种制度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逻辑矛盾和背后操纵呢?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对优解:计分投票制。
投票者在0到10分的区间为候选人评分,得到最高平均分的候选人获胜。这种广泛用于网上投票的制度,很少在公共选举中使用。但作者分析,在单一职位选举时,计分投票最能反映选民的真实意愿。
作者以生动文风和直接明了的历史性故事,在专业理论和趣味性思维、政治策略和冷静选举逻辑中找到平衡,将几个世纪的竞争性投票研究以戏剧性的色彩呈现出来,为人们提供了详实、有趣和清晰的解读,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
在美国大选充满张力的拉锯战背景下读此书,不求找到选举中的绝对公正性和民主精神,可也许它能让我们了解究竟怎样的投票机制,才能帮助人们寻求到真正属意的人选。
推荐人:浦潇
02.
《重新认识美国》
雷志华 谢奕秋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0年6月
为什么美国人会选出一个行为如此癫狂的总统?这是过去四年世界在探索的问题。“黑天鹅”频发的2020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抗疫不力,经济衰退,种族矛盾激化,全球领导力式微,但依然止不住大面积的美国人选择外界看上去是错误答案的特朗普。
一个共识是,四年前美国人选择特朗普,象征着民粹主义、白人保守主义势力的回潮。四年后,全世界目睹了又长又戏剧的美国总统选举拉锯赛,这次特朗普出局了,不过,美国能变好吗?
答案依然不能太乐观。
《重新认识美国》一书试图解答大众的疑惑与担忧。本书作者认为,特朗普时代预示着美国内政外交的根本性变革,但这个变革种子早已埋下。特朗普的上台不是历史的偏差或失误,而是美国国内问题累积的成果。
美国过去的“熔炉”社会,即容纳不同文化背景和种族的社会正在面临瓦解的危险。书里提出,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从底层社会中产生的。无论是从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价值观、政治文化的分歧与对立,现实的美国社会都在“变色”。要想理解美国和中美关系,首先要理解美国社会“变色”的底层逻辑。
而特朗普的借势上台,又助推了美国的规则和秩序的推倒。商人的逻辑被运用到美国内外,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对待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特朗普的逻辑中,只要美国’再次伟大’,其他都不是问题。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
世界大变局中,重新认识并理解主导世界的强国,是中国定位自己、与世界互动的关键。当我们目睹美国当前的混乱、撕裂、失序时,也须看到美国有很多优良传统和制度,能让民主制度直面分裂压力。重新认识美国,也是每个人刷新认知,看清世界的契机。
推荐人:秋雨
03.
《我们是谁》、《美国政治》
[美] 威廉·庞德斯通
程克雄 译
新华出版社
2005年1月
[美] 塞缪尔·亨廷顿 
先萌奇 / 景伟明  译
新华出版社
 2016年12月
《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亨廷顿在中年写就,《我们是谁》则是他的晚年绝笔。在这两本书中,亨廷顿表达了他对美国的深深忧虑,也展现了他对美国政治和社会极强的预见性。如今美国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变化,即美国的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分化,以及普通民众对这种分化作出的反弹,亨廷顿都早有探讨。
在亨廷顿看来,文化上,美国人是盎格鲁—新教价值的传承者;政治理念上,美国人的价值认同表现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后者来源于前者,圈定了美国人的“国家信念”。但两大阵营的对抗结束后,全球化成为新潮流,美国的精英人物率先拥抱全球化,持有双重国籍、双重身份,不再坚守美国立场;不讲英语的移民大量涌入,不被美国文化同化,依然认同原来的母国文化。
他由此担心美国人忘了自己是谁,担心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绝对主流地位将岌岌可危。
亨廷顿说,美国大部分普通人民仍然是深深爱国的,坚持美利坚民族主义,忠于美国的文化,信念和特性,关心本国的事情和社会安全,但是美国的精英首要关心的却是参与全球经济,加强国际体制,倡导会给“美国信念”带来伤害的多元主义、世界主义,以及对少数族群的优待政策。
在他看来,在美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以及美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家这一根本问题上,美国部分精英人士与大多数美国人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而且由精英所把持的美国公私机构日益脱离美国人民,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诉求和希望得不到回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存在着变成充满冲突的不宽容国家的危险。
不过,美国也有着回到“美国信念”的矫正传统,在他看来,美国政治自独立战争以来就在代表理想的“美国信念”和代表现实的政治制度之间来回激荡,只要现实偏离了理想,美国核心文化面临解构性挑战,并且为民众所意识到,美国国内就会爆发“信念激情”,迫使现实向理想靠拢。爆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1770年代的独立战争、1830年代的杰克逊民主、1900年代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改革运动,每次大约相隔60—70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的当选或许是“信念激情”的又一次爆发。其核心支持者,正是在全球化、移民潮、贫富分化和经济衰退中倍感受伤的“愤怒白人”,而他反对政治正确、抵制全球化、限制少数族裔方面的政策,也在积极回应着亨廷顿提出的“我们是谁”的尖锐问题。
美国该何去何从?亨廷顿认为,自由民主专属于西方文明,它是例外的而非普世的,既不可推广,也不可复制,若美国和西方世界执意而为,只会使西方文明受到挑战和伤害。因此美国要放弃将西欧、北欧和北美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理想样本的企图。
“西方的普世主义对于世界来说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核心国家之间的重大文明间战争;它对于西方来说也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西方的失败。”
在亨廷顿心目中,美国要做的,是复兴盎格鲁——新教的核心文化,以振兴自己的国家认同,避免干涉其他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与其他文明尽力求同。
推荐人:董可馨
04.
《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
[美]戴维·奥布赖恩
胡晓进 / 任东来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1月
大选后,如何通过最高法院透视美国政治走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宪政热在中国的兴起,我国学界对美国司法系统,尤其是华盛顿九人构成的最高法院之认识的不断加深,相关论文、著述问世也层出不穷不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虽然早在10年前就面市,但历年来一直作为美国司法体系研究领域的畅销书,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理解美国司法与政治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美国司法系统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由九人组成的联邦最高法院。终生制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在公众的眼中,他们是神秘和正义的象征,拥有辉煌且有力的权威,甚至平比国家国会,比如对选举权提供救济,这一自沃伦法院时期就延续下来的传统。
《风暴眼》以最高法院作为司法分支与立法及行政分支之间的权力争夺切入,作者戴维·奥布莱恩教授用四个章节,分别从华盛顿最高法院大法官选任过程、案件受理过程、审案程序、意见书撰写及法院判决的社会影响方面,逐步深入了最高法院的运作过程,再一一讨论它们对应的政治问题,深度阐述了最高法院的运作过程,剖析了美国司法体系是如何受制于社会上更大范围的权利斗争,及这一运作如何掀起更汹涌的政治风暴。
奥布赖恩认为,最高法院既无军权又无财权,其威望与权力大部分来自于自身判决的说服力,并最终有赖于其他政治机构与舆论的认可。就像南京大学教授任东来评价的那样:此书对理解美国最高法院司法体系提供了“祛魅”的作用,“还神殿以平常”。
除了聚焦形而下的法院构成,“祛魅”还包括对法律学理本身的冷静厘析。通常,人们认为法律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正义,而《风暴眼》在开篇第一个引入的堕胎案中,就呈现出了世俗意义上“正义”与“邪恶”的模糊难辨,要求堕胎和禁止堕胎的理由都充分有力。
《风暴眼》在论证中同时也抵达了一个基本面相:法律代表的内蕴和本质也不止简单的正与邪,而是整个政治体系构建的一种权力博弈。
为了使阐述更详实、准确和生动,奥布莱恩翻阅了现存所有可接触到59位大法官的个人文件、7 位总统的档案,书中每一个论断、细节,都有切实的可考依据,每一章开头都有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作引子。行文之间也不时引用当事人的对话与回忆,极大增添了文字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在2020年美国大选局势已定之当下,作为深刻影响美国政治气候的司法体系,最高法院的一举一动,都在全世界人民严密注视的眼皮底下。尤其是自今年9月,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辞世后,特朗普新任命的大法官艾米·巴瑞特是典型的保守派,由是一来,最高法官保守派比例将达到前所未有的6:3之高,整个政治图谱几乎面临着被改写的趋势。
阅读此书,通过最高法院的司法研究,透视美国政治的变幻风向,不失为一种巧妙而冷静的角度。
推荐人:肖瑶
欢迎各出版社荐书,编辑董可馨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徐嘉琪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