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及重要科研平台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于2003年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第一批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2012年、2019年,经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会分别批准在我校增设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止目前,我校共有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2004年招收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来,截止2019年底,学校共培养了39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校各级领导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十分重视博士后工作,把它作为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为加强学校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长牵头,研究生院、人事处以及相关学院领导参加的校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管理工作。学校委托研究生院作为博士后工作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站申报、办理博士后进出站手续、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博士后工资、福利待遇、财务等日常工作,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思想、教学科研等工作由各学院负责。
为促进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博士后工作管理,我校建立和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及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校法学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法律史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是全国最早获批的博士点,学科目录内所有二级学科全面发展,学科特色鲜明、实力强劲。还率先自主设置了8个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出多个特色研究方向。2007年9月我校顺利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法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法学学科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多位教师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授课,参与了1954年《宪法》以来几乎所有的重要立法,以及国家重要决定和规划的起草工作。在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建立了10个中国法研究中心,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21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有实质性合作的QS世界500强高校占总数的60.44%,建成3所中华法治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还具有一批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高端前沿的法学研究平台,为建设法学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牵头建设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证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是法学学科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诉讼法学研究院;1个国家人权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部级项目多项。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http://www.cicjc.com.cn/zh
证据科学重点实验室:http://www.cicjc.com.cn/zh
法律史学研究院:http://legalhistory.cupl.edu.cn/
诉讼法学研究院:http://www.procedurallaw.cn/zh
国家人权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http://rqyjy.cupl.edu.cn/
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ttp://zjkxyjy.cupl.edu.cn/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http://fzzfyjy.cupl.edu.cn/yjygk/jybqsnfzjyjd.htm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http://fzzfyjy.cupl.edu.c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