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财政厅网站公布了《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对相关代表在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会议上关于加大政府对高校财政投入的建议进行了回复。
回复中提到,安徽省属高校亟待推进管理改革学科发展水平与财政投入还不相称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低。并明确下一步将加大高校经费投入,优化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持续助力安徽省“双一流”和高峰学科建设。
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金小干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大政府对高校财政投入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该建议分析我省高校财政投入情况,反映高校经费短缺问题,提出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加大政府对高校投入等建议,对下一步推进我省“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省级财政努力保障教育投入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223.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6%,超过财政部核定我省支出比例的1.6个百分点【国务院明确要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不低于4%,鉴于各省GDP的差异,财政部为落实上述要求,换算成各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解核定我省为15%】,教育支出已成为第一大类支出,切实保障了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运转。
从高校投入保障情况看:一是落实生均拨款政策。2012年起,建立高校生均拨款制度,并在当年达到生均拨款1.2万元的政策规定。同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高校教育支出99亿元,比2011年增加36亿元。二是建立“生均+专项”的经费保障机制。2018年起,在高校生均拨款总额外设立高校发展专项经费5亿元,2020年增加到7.7亿元,近三年累计安排资金17.7亿元,支持“双一流”等学科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另外,持续加大对科大、合工大的支持,2020年安排科大2亿元、合工大5000万元。三是化解高校债务和支持安大“211”工程建设。2008-2012年,安排5亿元,在前期已实施过二期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安徽大学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2011-2012年,安排23亿元化债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偿还建设债务,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与其他省份高校比较情况:依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教育经费2018年统计数据,人均GDP方面,我省位居全国第14位、中部六省第3位、长三角地区第4位;人均财政支出方面,我省位居全国第28位、中部六省第5位、长三角地区第4位;本科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简称高校生均教育支出)方面,我省位居全国第25位、中部六省第4位、长三角地区第4位。以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位次比较,2018年我省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为1.56万元,高于山西、河南2省,低于江西、湖北、湖南3省,在中部省份处第4位,较第三位湖南省生均教育支出少185元,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总体相当。高校生均教育支出25位比人均财政支出28位进3位。以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与人均财政支出占比比较,我省高校生均教育支出占全国平均高校生均教育支出78.9%,较人均财政支出占全国平均支出77.1%高1.8个百分点;我省高校生均教育支出占上海市高校生均教育支出42.3%,较人均财政支出占上海市人均财政支出30.2%高12.1个百分点,反映我省财政努力程度较高。具体见下表:
2018年长三角及中部省份高校有关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

说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全国教育经费统计,2019年部分相关数字未公布
从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保障情况看:2016年,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事业单位改革做好财政相关工作的通知》(财综〔201614号)等文件精神,省财政印发《关于省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财政补助政策的通知》(财预〔2016695号),明确平稳过渡的原则,参照现行供给水平制定分类改革后财政补助标准,分类改革后,离退休人员保障水平不降低。省属本科高校作为由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离休人员经费,按核定的标准据实补助;退休人员经费,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执行前,据实保障。2018年起,我省本科高校正式启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前,省级财政据实安排高校离退休人员专项经费;改革后,高校离退休人员所需费用从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原省级财政安排高校离退休经费作为补贴全部划转到养老保险基金中,省级财政负担实际并未减少。高校为二类事业单位,实行的是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其奖励性待遇均高于一类事业单位和机关。根据省委常委会确定的一次性奖励发放有关规定,其一次性奖励按现行供给政策,由高校统筹解决。同时,省财政还对高校离退休人员一次性工作奖励予以据实保障,2019年,安排省属本科高校一次性工作奖励经费近2.6亿元,切实提升了对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经费保障水平。
二、省属高校亟待推进管理改革
(一)学科发展水平与财政投入还不相称。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财政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并在生均拨款外设置高校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建设。但财政经费投入产出率还不高,投入效果还不明显、不对等。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仅有5所高校的13个学科获得B等级,其余学科评定等次均在B等级以下,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低,与新疆、西藏、海南、青海等省份相当,就中部省份来看,不及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低于我省的河南、山西【河南省5所高校的1个学科获得A-等级,10个学科获得B+等级,17个学科获得B等级。山西省6所高校的5个学科获得B+等级,11个学科获得B等级】。
(二)高校发展改革管理责任落实还不到位。高校审计、巡视、巡查结果也暴露出一些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过于看重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存在偏重建设新校区,扩大校园面积,大多数高校都有多个校区,有的多达3-4个,一些高校土地房产长期闲置,利用率低,运行管理成本高,基建等贷款规模不降反升。截至2019年底,我省高校贷款余额21.3亿元,较上年增加8.2亿元,增长62.9%。忽视提升学科质量和办学特色,一些高校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盲目购置仪器设备,造成闲置浪费。一些高校资源资产整合利用不够,资产出租收入未应收尽收,与所属企业事企不分,校办企业长期亏损,资本运营效率不高。部分高校内控机制还不健全。
(三)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比重大。一些高校人员工资奖金标准和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对高层次人才和一线人员的差别化管理还不够,还存在吃大锅饭问题。从了解的部分高校发现,还存在人员超编、附属单位养人负担重等问题。2019年高校人员经费65.8亿元,占高校财政经费支出比例达74.2%,也挤占了内涵建设经费【经了解,中央部属高校人员经费占高校财政经费支出比例平均约为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员经费支出占高校财政经费支出比例约为33%】。
(四)高校多元化筹资能力还比较弱。学费标准低,我省本科高校学费标准于2000年制定,近20年来未作调整,高校学生平均学费为4331元,比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低1200元。若参照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收费,预计每年可增加学费收入6.7亿元,用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产学研合作收入还比较少,2018年,我省28所高校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共计53544.1万元,主要集中在安徽工业大学11149万元、安徽建筑大学5933.4万元、安徽农业大学5862.8万元,其他每校平均仅1224万元。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3.7%。获取社会捐赠资金少,2018年,仅有15所高校获得社会捐赠,资金共计9064.8万元,其中: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所获捐赠分别为5000万元、1406.2万元、1127.2万元,其他每校平均获得捐赠收入为127.6万元。高校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0.6%。
综上所述,我省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不仅与财政投入相关,更取决于高校自身的管理改革等因素。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全国、省教育大会精神,服务支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一是加大高校经费投入,支持教育部门遵循高校事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结合财力情况等因素,优化高等教育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生均+专项”的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助力我省“双一流”和高峰学科建设。
二是拓宽高校筹资渠道,会同有关部门推动高校学费调整工作,盘活资产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动争取社会捐赠等,多途径增加高校收入,用于“双一流”建设。
三是突出保障重点,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秉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观念,突出支持重点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重点人才、关键平台等内涵建设,定目标、定责任、定绩效,强化考核,落实主管部门和高校建设资金绩效目标责任,建立资金分配与绩效结果挂钩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严格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量入为出,优化结构,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行为,防范高校财务风险。支持教育部门规范编制管理,规范用工,改革完善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清理规范校办企业,促进提质增效。
来源:安徽省财政厅。
▼2021年非法学考博交流群▼
▼2021年法学考博交流群▼
凡有发广告者立即请出群组,永远不得进入。
考法学博士,进入第二个;考医学、工学、理学等等的进入第一个!
扫码关注考博之路
聚焦考博全流程,发布考博信息,共享学术资讯,分享学术感悟,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新考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