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戴没得觉睡」
作者
记得在之前的文章《关于学业中途gap,在美读书的你要知道的事》中提到自己二月份一夜接到6个HR预约面试的电话连着两周每天晚上面试的经历,很多小伙伴们问我怎么做到的
,加上本周与7个人mock interview的一些感触,我打算就自己在中美两国的PM面试经历聊聊中国人(尤其是陆本)在美国找产品经理怎么就这么难!!!

在腾讯
工作的日子
中国
先说说中国公司的产品经理面试,自从迷茫的小戴在去年夏天决定以产品经理作为毕生事业来做了以后,只要有空,就找一找有意思的岗位,投一投简历,面面试
尤其是一些日常实习的岗位,很多公司没有遵循严格的HR流程来招聘,所以能够和面试官多一些接触,学到很多东西
。陆陆续续面了腾讯、阿里、字节、嘀嘀打车、京东数科、小红书、Keep等企业,也拿到了不少offer
。我向来只投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产品团队,所以并不是按照企业大小来投的简历。面对自己喜欢的产品,感兴趣的领域,也喜欢多多钻研,搞清楚商业模型和产品设计逻辑,从而能在问答环节中问出更有意义的问题来。
中国产品经理面试中,简历相关问题会占更大的比重,因此对每一次经历的复盘就尤为重要。复盘不仅仅是回忆自己都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为什么做这个,自己负责的这一块在整个产品线甚至整个企业的战略角度上是怎样的位置,从而将企业目标和具体实现方法联系起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实现。老板给你任务并不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尽管实际上是
),真正的原因是解决了某个现存的问题。
思考你是否可以做出和老板当初做的一样的决定,甚至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是复盘的关键。把每一步的逻辑捋顺,从而学会在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况时知道如何应对,这也是工作经历的意义。
其余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产品设计相关、公司战略相关、技术相关的问题,依照面试的产品组和企业不同,着重点不一样。在我心中,做产品经理是一件很神圣很伟大的事情,因此自己的每一次面试,都争取做到用十分的努力去换取一分的面试效果。
面试Google
APM的经历
美国
下面就是全文重点了,关于美国企业的产品经理面试!
美国产品经理面试中,产品设计和衡量指标问题会占绝大多数比重,尤其是各大公司的APM项目和B2C或B2B2C的产品组。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一些估算题、定价题、战略题、技术题、行测题、产品管理流程题等等。
这两周小戴在做各大公司APM项目的调查的时候,顺便去领英上查了个底朝天
看看究竟有没有大陆本科的中国学生在美国读非MBA的研究生,毕业后落脚美国大厂PM的。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揣测一下我的这个行为【一本正经脸】,其实充分表现了我在求职过程中的不自信和想要融入一个群体的欲望
然而由于之前我面试Google APM的时候,发现近几年都没有陆本学生录取的时候,我就仿佛对这个问题非常在乎,也是自己当时内心比较有阴影的一件事。
于是我就开始了我最擅长的人肉搜索了。本人是领英的人民币玩家
,所以大家就可以清楚我对领英的用户粘性有多大了。搜索方法如下:
  1. 由于领英并不想让我这种人肉搜索的用户存在,所以我不可能在领英全网安排一个过滤(我也很想有这个功能啊
    )。于是我从武汉大学出发,锁定陆本中排名还不错而且出国率比较高的几所学校
  2. 学校介绍页面alumni下方加入United States工作地点。
  3. 这时我本来尝试加入公司和职位方向的条件,但是后来发现加入公司条件以后出来的都是开发人员,再加入职业方向,发现领英的搜索算法逻辑无比混乱
    。于是我手动加入produ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program manager看最后的并集结果。
这样我搜索出来的结果是武汉大学毕业所有在美国工作且任职历史上做过以上三种职位之一的人这样搜索的原因是我不仅可以知道武汉大学毕业生有多少人在美国曾任职产品经理,我还可以关注他们是怎么成为的产品经理以及他们目前在做什么。对我本人的职业发展路线比较有参考意义。于是我就开始大海捞针般地看每个人的页面。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完了武汉大学筛选出来600多个人的页面以后
,得到的结论如下:
  1. 绝大多数(99%以上)校友在大厂工作都是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进入的。
  2. 有不少校友从Microsoft的中国区做PM/TPM的岗位出发,后来转到美国总部工作。
  3. 除Microsoft以外,其他大厂的PM的校友中,一大半的校友是从技术岗转岗过去的;另一小部分是从分析师、咨询等其他职业转岗过去的。
  4. 武汉大学只有一位校友在美国非MBA研究生毕业以后去了一家还不错然而并不是FLAAG的公司做PM。
  5. 高官们还是很多的,尽管很多都是我父母的年龄了。看一看上一代来美工作的人的经历还是很有感触的。
这个搜索让我对本人在美国一个听过名字的公司里落脚一个PM岗的目标有了一个定位的认识
用这个方法,我又搜索了中国大陆6家大学,查看各个校友的产品经理职业发展路线。与上述结果大同小异。(这就是我上周为什么没有更新文章的原因,震惊!
原来小戴没有更新文章,竟然在家里做这种事!
这让我突然认清一件事情,当年面试Google APM的我,感受到的那种孤独感,并不是面试Google才会有的体会。而是如果我希望在研究生毕业以后落脚一个大厂PM工作,这是一个必然的独行者的过程。
为什么
找产品岗
这么难
为什么这么难
在读完上千个领英用户的个人页面以后,我总结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教育经历
    在美国前20的大学读书和在中国前20的大学读书体验是不一样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是除了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外,在对于产品经理的塑造上有什么不同呢?美国大学的学习环境更加自由,很多从事产品经理工作的人在本科都是读双学位来坚固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商业思维的。而且很多学生因为不存在申请研究生的问题,所以很早就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职业,需要学习什么相关知识。因此尤其是大厂APM,
    很多同学的教育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们兼顾文理两方面的素养
  2. 职业发展经历
    由于很早就开始思考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所以很多优秀的APM们都是从大一开始就到各个公司实习,因为大学中没有产品管理专业,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在做开发、设计、商业分析等其他岗位的时候摸索出自己对产品的兴趣的而这个摸索的过程,恰恰赋予了他们从项目组中多方角度思考的能力
    另一个关键在于,大厂PM的同学们在大学期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创业经历,这个其实是美国大厂非常看重的经历。在美从事产品经理,being entrepreneurial非常重要,这决定你是否有产品的ownership,也决定你是否可以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主动思考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一个产品
  3. 交流能力
    所谓的交流能力,是是否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有逻辑有框架地表达出来。针对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Lewis Lin的CIRCLES和AARM框架来讲述产品设计和衡量指标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能否在面试过程中和面试官有一个非常native的交流体验。这个是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练习的。另一个语言上的能力,是用词准确性。很多中国学生课本里学到的英文单词,其实美国人的用法与我们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何找到更地道的表达方式,并且把自己的想法make sense地表达出来,是陆本学生的一个难点。
  4. 本土产品及公司的理解
    对本土产品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大家有像了解淘宝的功能设计一样了解亚马逊么?大家有像了解百度搜索的广告运营一样了解Google么?微信的发展史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你清楚Facebook的发展迭代么?对企业的了解也是一样,我在面试中国产品团队时,一旦知道产品,心里大概可以有个数,这个产品组都有哪些角色的人,每个角色大概有多少员工,每天都是如何在一起工作的。那么大家对于美国企业的工作方式,企业文化也有这样的理解么?换一个更浅显的例子,每一次被公司拒,你知道自己被拒的原因么?
  5. 权衡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既然中国学生在美国找产品经理的switch cost这么大,中国学生们就开始内心打算盘了。是努力很多,最后在美国找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做pm还是回国去BAT做pm。加上美国这边还有文化不融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工作大家能够更好地激发自己在产品管理上的潜能。国内大厂的薪水待遇也都非常不错~因此就使在美找pm的同学人数大幅度降低。毕竟,中国的治安还是没话说的
    ,而在美工作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权益也不一定能得到保障。(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自保
其实说到底,陆本学生在美国找产品经理岗位难就难在我们在玩一场我们不懂规则的游戏。所以要想在这个竞技场生存下去,就要做足准备,明白游戏规则,打好这场游戏。
上周和妈妈聊天,她说“不要妄自菲薄”。于是促使我拨开当年Google APM的阴影开始认真做这个调查,明白劣势的原因。其实做了这么多调查,也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中国同学明白我们差在哪里,往哪个方向努力。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厂找产品经理岗位不是不可行,但是创造历史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 END -
喜欢作者就点个在看~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小戴找工作的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