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中产先关注回复“1”领取一周热文

3064个字 阅读时长:8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一场由外企裁员意外引发的热议。
- 1 -
事件
近日,深圳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精密制造巨头史丹利宣布撤离深圳,工厂千余名工人被裁。

至于撤离的原因,无非是土地和用工成本,据悉,史丹利在深圳的房租是38块钱一平方,根本就接受不了。
近些年来,深圳很多企业都在外迁。

当然,人们已经对制造业外迁感到麻木,史丹利撤离后,小米宣布将总部迁往深圳,投资5亿拿了一块地,对于甚至,脱实向虚也好,腾笼换鸟也罢,看来趋势不可避免。
不过,让人们关注的并非是撤离和裁员本身,而是史丹利裁员给的赔偿,远远高出当地法律标准:
一位经理表示自己拿到了60万补偿金,工作8个月的员工也可以拿到两万。

“我工作二十多年了,解散赔偿这么高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可以这么说,我们工厂没有一个人是悲伤。”
这有点像最近蚂蚁大厦楼下的员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当然引起了网上的羡慕嫉妒恨,有好事者甚至表示:

意思是史丹利作为一家美企,撤离之前还不忘恶心中国企业,给中国企业挖坑,其心可诛,相关部门应该查一下它给出这么高标准的补贴是否涉嫌违法。
泛政治化其实是个全球问题,这事我的理解就是吃不到葡萄的人,以前说葡萄是酸的,现在说葡萄有毒。

至于是不是恶心中国企业,咱们自己心里有数,国内也有一个叫史丹利的山东企业,做化肥的,陈佩斯还代言过,目前据说老板因为拖欠员工工资,成了老赖。

- 2 -

外企的黄金十年
作为一名前外企员工,
对外企的情况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早期的外国公司的亚太总部一般设在香港和新加坡,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将总部设在了北京上海,而大批的制造业外企则涌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

2008年之前,外企是相当吃香的,可能比现在的体制内还风光,不止是待遇,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碰撞,那是外企的黄金十年。
首先是待遇上。
薪酬。当年的外企人薪酬确实高于同岗位社会平均水平,高个30%-50%的也很常见。十三薪是保底,十四到十六薪也有。当然,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情况
快消的宝洁、联合利华等外企,本科毕业生进去一年就有十几万,2008年之前北京五环还有一万出头的房子,干3年就能在北京立足。
IT、金融、咨询类的企业门槛不低,待遇更好。

福利。不用担心企业不给你上保险,除了基本的三险(现在是五险),还会额外给上商保,星爸爸连员工父母的保险都上了。
而且很多公司没有公积金的时候,外企公积金是标配,12%保底,有的公司能给到20%。
公司连平时看牙、洗眼睛的钱都给报销。
至于其他的福利,带薪休假、加班补贴、体检、餐补、出差补贴、通讯补贴、公司团建,在当时很多大公司也不多见。

外企的福利还提升了两个行业的水平,一个是人力资源的Fesco,还有一个是体检的慈铭和爱康国宾。
其次是公司文化和氛围。
整体来说就是平等和宽松
说到平等,到了外企基本要取一个英文名字,这倒不是装X,同事和上下级之间都是直呼其名,很平等,沟通起来比较顺畅。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国企的员工入职,见到上司一口一个领导,后来经人提醒,改成一口一个张总,倒不是说有什么不对,就是比较违和。
另外一个平等的表现在于,大部分外企出差,上下级的待遇不会有差别的,都是五星级酒店,这里有个别人不知道的情况,因为一般五星级也都是外企,它们在全球都是签了长期合作协议的,价格没有那么离谱,统一住宿效率也更高。
再来说宽松。这一点以IT公司最为明显。
外企的IT工程师们几乎没有打卡要求,像是谷歌、甲骨文、摩托罗拉、微软等在中国的总部,宽松到令人难以置信。

工作不用打卡,工作时间也很自由,只要能完成工作量,晚一个小时上班,或者下午4点就回家,一点问题都没有,遇到疫情或者雾霾严重,直接Homebase。

因为技术类工作,确实不是熬时间的,会就是会,不会满勤也没用。
你的上级当然会注意到你的上下班时间,但他只要求你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在中国,这还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存在。

最后是裁员
。这一点就不用说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报道太多了。

老员工基本上是N+6,新员工是N+2,所以每当有外企裁员或者撤离,赔偿个几十万是很常见的,高级岗位都是几百万起。

外企不会在裁员上耍太多心机,比如民企人事和离职员工的斗智斗勇,外企基本不存在,这倒也不是在别人家地盘比较老实的原因,制度比较完善吧,在国外如果像国内企业那么对待离职员工,基本上被罚到破产是没跑了。

- 3 -
外企也分三六九等
国内外企也有个鄙视链:

美企 > 欧企 >日韩 > 台资(台资不算外企,但是和国内民企显然不同,暂时这么归类)

美企的待遇是最高的,相对而言压力也是最大的。而且,美国人一般比较直接,不会拐弯,工作和个人分的很清,会议上可能对你拍桌子,下了班电梯遇到你还会和你打招呼。

欧洲企业福利好,人也都很Nice,特别是北欧企业,一种养懒人的感觉,英国企业也很客气,说话不像美国人那么直接,一般都先夸赞一番,然后、但是,在开始提问题。

日韩企业就不一样了,福利也不错,但等级比较分明,有点像准军事化管理,讲团队不讲个人,但是他们也会把公司搞得像大家庭一样。当然,据说有些日企主管比较好色,喜欢对女下属动手动脚。
台资企业,福利也不高,人也等级分明。主要是因为台资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上次我们写过一篇《
昆山世硕,揭开制造业残酷的一面…
》,基本上是把人性磨平当成机器,而且等级问题令人咋舌,不同的等级,不但吃的食堂不一样,连进工厂走的大门都不一样。

当然,在国内还有一种外企,就是国内在美国或者香港上市的企业。

从属性上来看,它们是外企,但是从管理上来看,它们还是国内企业那一套,其实就是中国企业家所谓的“mao式管理”,这一点下面再拓展。
- 4 -
外企的辉煌与没落
外企的辉煌是伴随着经济周期和全球化红利而来的,
说白了外企员工的待遇不过是比别人早吃了一点全球化的红利
,就像早几年买房一个道理,这种红利也必然跟随全球化的消退而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外企开始没落了。
而且,国内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房地产牛市,各种要素都在涨价,土地越来越贵,租金越来越贵,人工越来越贵,很多外企特别是制造业外企开始转移到东南亚的越南和印度,相对的外企总部也有了向新加坡转移的迹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的崛起,外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成了近十年来人们就业的新宠。

当然,上面说了,它们是介于外企和民企之间的上市企业,福利待遇更好一些,同时压榨也没减少,外企和这样的企业竞争显然是没有优势的。

比如,华为可以签奋斗者协议,互联网公司可以996,这些其实都是违反劳动法的。

当然,我不觉得996或者奋斗者协议是长久之计,但是在后发梯队里,如果不能站上顶端,其实是没有资格谈福利的,因为你随时会被顶端吃掉。
外企和民企的区别,本质不全是价值观的问题,更多是发展阶段的问题。
这是中国大企业喜欢mao式管理的一个原因。

- 5 -
结语
外企的衰落看起来不可避免,就像全球化的愿景在当前的处境差不多。

如今,人们都愿意去体制内跑,让渡一些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来换取安稳的生活,或者进入互联网过早的在35岁之前把自己榨取干净。

但是,我依然相信,这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我相信中国大部分企业迟早会迎来那一天,像当年外企一样平等规范、充满人性。

就这样。

当然,在那天到来之前,你可能还要应对职场的一些烦心事,点击“阅读原文”给你看职场潜规则和应对秘籍。

五中全会解读:十四五,中国最关键的五年
蚂蚁上了热锅,火的却是房地产?
这次人口普查背后的大国秘密…
马云,昨天“大放厥词”…
看完今年的富豪榜,我发现了几个小秘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