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消费时代来了。
身居疫情重灾区武汉,高校教师田园子的消费观发生极大变化。疫情让原本就十分注重卫生的她,几乎变成洁癖,她的购物原则一切从安全角度考虑,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她断舍离更多的衣服、鞋子,但浴室里的护肤品、卧室里的寝具、厨房里的厨具却都提高了好几个档次,而且十分热衷居家黑科技,买了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衣物烘干机、投影仪等。
这种消费观引起一众女性消费者的共鸣。刚30岁,在广告行业工作两年的方梓欣也喜欢奢侈品,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她,平时必须省吃俭用才能买得起一双好几千的香奈儿拖鞋,在她的衣柜里也能看到Gucci的包包,但她吃得很随意,也不怎么去旅游。“我并非假装自己是一个有钱人,而是当我累了一天回到家,穿上这双毛茸茸的拖鞋,会感到一天的劳累都跑得干干净净,心里特别舒坦。就像王漫妮一样,我那么辛苦挣钱,为什么不能犒劳一下自己呢?”方梓欣反问道。
某些消费可以舍弃,某些消费却一点不能马虎。经济开始起飞,个人收入快速增加,跃升为中产阶级,食衣住行到育乐,全都等比例提升水准。但并不是每位中产阶级都会等比例降低欲望,减少消费,而是有些消费减少,有些还是继续保持不变,个人消费行为出现两极化。例如,穿过纯棉内衣,很难回头再穿化学纤维材质;吃过好的东西,尝过好的味道,很难回头去喝只用味精煮的汤。如果喜好降不回去,只好牺牲一些选项。有些人愿意购买名牌包包,但吃得普通;有些人在乎吃,但穿就很随便。
调研机构EOL的调查发现,疫情下,消费者消费更加谨慎。EOL策略总监徐百威观察到,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有意识地降低了消费的增速,很大原因是对风险的预防,毕竟在“瘟疫蔓延时”,没有人自信一定不会遇到挑战,于是,要多花的钱花得少了,立刻要花的钱延迟了,“锦上添花”型的消费消失了。当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小段时间,人们开始意识到,简单点的生活也过得去,甚至部分人觉得这样生活更好,于是他们重新盘点了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以及什么是“根本不需要的”。
全文共计9007字
欲阅读全文,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
采访、撰文:万慧 编辑:范荣靖
可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