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到美国最大的收获是“who cares”,意思说学会了遵从内心,不再被条条框框束缚。我想我到以色列的最大收获是从外界获得了慢下来的内心力量。
在国内,我将近30岁才开始读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却因为三十而立的环境压力变得焦虑不已,再加上“卢瑟”“屌丝”等词盛行,在自嘲的同时总感到一丝不安。来以色列后,第一次被触动是因为一件小事——很多去过西方国家的人都会提到的——当我站在路口的斑马线上时,路两边呼啸而过的车缓缓地为我停了下来。尽管后来也遇到过不为行人让道的司机,但正因如此,让我更确信那90%愿意为我过马路而停车的人并非因为慑于法律制裁,而是出于对行人的尊重和他们对时间的态度。
有以色列朋友告诉我,因为他们国家战乱频仍,所以大家都养成了及时行乐的心态,可我看到的却是他们那些不紧不慢的人生。
以色列人到了18岁高中毕业必须去军队效力几年,退役后往往就靠着当兵攒下的那点工资开始一边打工一边环游世界(相当于现在国内流行的“间隔年”)。有个朋友去了拉美,他说他用8个月时间在阿根廷学会了西班牙语,回来之后他开始上大学,一边上学一边创业,直到30多岁才拿下机器人研究的博士学位。
另一个朋友退役后来到中国,先是拿着旅游签证去云南寺庙里学了一年功夫,然后换成工作签证在广州教了一年英语,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开始开办自己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签证换成了商务签证,4年半后回国,他才进入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读本科,很快他就凭着流利的中文赢得了以色列汉语桥大赛第一名,并拿着公务签证重返中国,参加央视举办的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我认识他的时候,他29岁,读大二,问他以后的打算,他说想去北大读国际关系研究生,然后争取做外交官。
我慢慢发现,在这个国家,这样的人生节奏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在学校里随处可见30岁左右一边忙着打工一边上学还乐在其中的大学生,可当我第一次遇见他们的时候,内心还是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同时在心里嘀咕:这些人要是活在中国,不知得如何急死,愁死?
前段时间,研究所有个巴西朋友说他马上就要过30岁生日,我禁不住开了他个玩笑,告诉他在中国30岁是而立之年,要是在古代,那是该当爷爷的年纪了。后来听说在生日那天,这个还漂在海外做博后打光棍的小伙子一直为自己的“三十不立”惴惴不安。
我不禁想,三十而立,是活在七十古稀年代的先祖留下来的古训,为什么在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的当下,我们还心甘情愿地让这条古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30岁了,要成家立业,要生儿育女,要买房买车;30岁了,不敢单身,不敢轻易辞职,不敢下决心考研,不敢远离故土亲友,不敢放下一切出国留学……我们内心究竟有多少步调一致的欲望和恐惧?我们为什么不能洒脱一点活出悠然而多彩的人生?
有人会说,以色列人能过得自由自在是因为他们家境好,社会福利好,没有后顾之忧。可是以色列一样为高房价所苦,甚至有人为买不起房子而自焚抗议。又有人说,这是中国社会体制使然,考公务员有年龄限制,拿北京户口有年龄限制,进高校教书有年龄限制,评职称有年龄限制,跳槽升职也有年龄限制,如何能不拼着命往前赶?先不说是不是非得考上公务员、拿到北京户口才能开启幸福人生,单想一想,这样快马加鞭就能如愿吗?人生不一马当先必落人后吗?这里又有另外两个朋友的故事。
一个朋友在中国读完研究生,决定出国留学,5年后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去意大利做了3年博士后,又来以色列做了两年博士后,去年孑然一身回国找工作,年龄已至三十六七,过了很多体制内的年龄红线。但他决心找到教授职位,经过近一年的东奔西走和无数次面试,他终于在中科院设在沈阳的一个研究所当上了研究员,并进入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
另一个朋友,在国内按部就班读完博士,在清华做完博后,留在北京高校工作,有了妻儿,当上副教授,带着研究生,今年才38岁,可他绝望地对我说,这辈子他怕是评不上教授了,学校的教授位置少,竞争激烈,尽管他早已达到评教授的各种条件,但远远轮不到他,单位里一个条件和他旗鼓相当的副教授,天天把他当成假想敌给他脸色看。而没有教授职位在学校就没有话语权,拿不到项目做不了科研,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教授差一大截。问他为何不到别的地方找位置,答曰:牵一发而动全身。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三十而立又如何?后发而先至,这又需要多少自信和强大的内心力量?
我常劝遇到发展瓶颈的朋友,不妨换个地方重起炉灶,或者回学校重新读点书,要不然干脆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至今没有人敢动身,三十而立的紧箍咒让每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如履薄冰地过着无法遂心的每一天。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相信,30岁也可以暂时不名一文,先四处走走看个明白,再来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打算做什么,随着兴趣,厚积而薄发,成功的加速度会不会更快一点,幸福指数会不会更高一点?
三十暂且不立,或许,我们的人生选择范围就广多了。
如果你正在考虑是考研还是工作,且慢,今年贵庚?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