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吃品牌“超级文和友”,在广州天河太古汇正式开业了。
作为网红,早在试业期间,就已经是城中热话:
在最贵的地段卖街边小吃,还要排几个钟头队,咩咁巴闭?
4点开始放号但真想拿到A1要3点多去
有龙肉吃吗?
不是。
“文和友”卖的是小龙虾、臭豆腐、炸串,号称老长沙经典。(盱眙和潜江不服)
作为广州店,多了肠粉、煎饺、炒螺之类本地品种加盟。
(来源:大众点评)
我连班都翘了你让我吃这个?
是,但重点是你手机有得吃:
瓷片、阶砖、马赛克、防盗网、红白蓝编织袋……
一个据说是“神还原“的老广州街景。
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翁东华对《长沙晚报》说,在文和友10年,这里花费了他2年700多个日夜,只为把这里的回忆慢慢地挖出来。穿梭于老广文化源头的“老三区”,吃遍荔湾西关、越秀东山与海珠南华西,把广府社区文化的原始风貌和地道美食融汇进了这个比海信店一期还大近千平米的太古汇店。
广州人号称“识食”,网红排名唔睇,米芝莲不care,只信自己的taste。
试业几日,结论已定:这里taste不值得care。
摊冻牛河?死罪!(来源:品城记video)
但“花了700多日研究出来”的“老广州”,就刺中了许多人的神经:
还有一位来自长沙的“80后老阿姨”鸡冻地说,“老长沙就长这样”!
等等,原来还不止一个:
如果把广州、长沙两家文和友内景中的所有文字信息抹去,你能分出这里是老广州还是老长沙?
(向左滑动看答案)
答案只能靠文字信息

也有不少穿越到香港的:

最好笑的是,自称“土生土长广州人”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由于评价两极,目前“超级文和友”广州店比长沙店整整少了1星。
(以上图源:大众点评)
“小湘港”
其实“超级文和友”在CBD复刻“老广州”的想法冇问题,甚至理念上已经得分,但若要做出能令多数本地人真心认同的“广味”,就冇咁简单。
在“超级文和友”耗费心力和巨资的装修里,目测可见的,是大力发掘了广州和长沙的共同点,一种“烂溶溶”但充满草根魅力的市井风情。然后为了和长沙区别,又卖力拼贴了各种20世纪下半叶的大湾区通用建材、灯箱、家私,但由于它们绝大部分都可以在港片里见得到,又故意使用繁体字的粤语词,实在忍不住问:
这是老广州,还是小湘港?
80年代广州的确有些“港风”,但“五讲四美三热爱”这类社会主义宣传标语,是最不可能用繁体字的地方。“九唔搭八”、“唔三唔四”的自嘲,倒也没错。
倒也不能全怪文和友。看历史,北连长沙、南连香港的广州,和两边的互动绝对不少。20世纪中叶的广州,就走了一批人去香港,令广州西关音成为香港粤语的标准;同时迎来一批“南下干部”,其中又以湖南人为主。到80、90年代,更多人会记得:
一边是年年上新闻联播的广州火车站。红白蓝编织袋,载着内地民工的生计和梦想,熙熙攘攘。
广州火车站图,这才是当年广州的标志
“城乡结合部”虹吸着四面八方的私房建材,几万栋出租屋密密麻麻向天生长。
另一边是刚从东山迁到天河北的广州东站。这里和香港只有120分钟的距离,有港人设计、当时全国最高的中信广场,有对标太古城的天河城,港企、港店、港人,处处可见;旁边石牌村里录像厅里放的,还是港片。其实太古集团自己也拿了地,但太古汇的建成,还要等十几年后。
TVB剧《香港人在广州》拍到的中信广场

为何要等?因为地铁线网尚未成熟。而又是地铁拆迁,让老城伤筋动骨,大量“土生土长广州人”被迫搬离,去到黄岐、芳村、番禺、同德围、金沙洲,各种需要过江才能进城的地方。
90年代,崛起的是城乡结合部+天河CBD的“小湘港”,清拆的是“老广州”。

“小湘港”都已经开始怀旧了,“老广州”呢?
“老广州”
“老广州”,被保护和整治了,现在长这样:

上下九:旧影vs.“穿衣戴帽”后
 所以,你不能怪那些被“震撼”的广州90后。他们童年能看到的老城,已经是一个魔幻的危旧片区,被审美降维的“穿衣戴帽”层层包裹,只能靠反复包装“传统美食”苦苦维持。当“土生土长”的标志只剩下粤语,90后的“广味”,也只能靠在装修墙面上印满粤语。
当广州的标志只剩下粤语(来源:新浪微博)
同样,也不能怪那些“拒绝接受”的广州90前,因为他们见过广州真正充满特色的样子。就算不提民国,不讲骑楼,不谈过于专业的art-deco和art-moderne,计划经济时期广州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城市园林建设,就这样被完全无视?

相信广州90前的旧相册里,公园一定占不少篇幅。那些岭南派的简化版凉亭、长廊和水榭,那些清凉滑溜的水磨石长椅、还有那些做成熊猫抱竹的垃圾桶,依然历历在目。
你记得凉凉的水磨石长椅吗?
公园是一个划船的地方,因为一个公园就是一个湖,湖还是广州人自己义务劳动挖出来的;公园是一个饮茶宴客的地方,因为一个公园就配一座园林式酒家,这些酒家还不时钻研出粤菜新品,引发全城出动。
70年代末的荔湾湖公园
公园还是一个“公车马炮士象卒”的地方,每年冬天在文化公园中心台举办的五羊杯,挂着一个大棋盘,向台下数千棋迷“直播”……总之在气候炎热、房屋逼仄的广州,公园就是看得见、摸得着、食得落、玩得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在80年代的老城里走向极致:江河边都种上大树,内街巷都建起门坊、花架、书画墙,引领全国风尚的白天鹅宾馆,直接把园林塞进大堂,对全体市民开放。
“五羊杯”象棋赛,当年的“直播”
80年代的广州各大公园,有真设计、真文化、真美食,也赢得人们的真心热爱和认同。经历过的人,会永远怀念它,怀念它的真实一致性(integrity),因为从90年代开始,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巨浪下,广州的地方特色形象迅速碎片化,然后又在穿衣戴帽式的“保护整治”中彻底假冒伪劣化
此情此景,90前的广州人自认崇实,不屑言说包装,形象碎就碎,但求退守到味蕾;而90后的广州人,对语言、形象在信息时代的价值已深有体会,一心重建又苦未得法,看到“超级文和友”,不知是否会低头。
“银记”肠粉借力网红经济,如今开到了纽约洛杉矶,但1998年它在越秀区的第一家店,仗着出品质量,至今不愿在形象上多花一分钱。
“文和友”
“超级文和友”设计团队还是不容易的,他们有在老城采风,说他们有心搞成“小湘港”,大概是冤枉了。毕竟,2010年代才来到广州的他们,只能收集那些未被穿衣戴帽覆盖的历史碎片,也确实找到了几片。但是,最终这些碎片还按照“小湘港”的思维模式组装了,自然难免被人认定是城中村。虾饺可以分解为虾馅和饺子皮,但找来了虾馅包饺子,并不等于就能做出广味的虾饺。
兜兜转转说到吃,作为小吃集团的“超级文和友”到底又做了什么呢?对投资人士说“餐饮界迪士尼”,对专业人士说“老城博物馆”,对diao丝说“市井烟火气”,对小清新说“世外桃源”?当设计靠材料拼贴、宣传片靠热词剪接、当“传统美食”也蜕变到仅剩一堆网红招牌,大概也就是口吐情怀,手割韭菜了。那只印上“广州”二字的小龙虾,可能最出色地概括了它做出来的全部东西。
(来源:新浪微博)
这会成为“广味”的未来吗?
即使回到90年代,那时的广州人也是吃大龙虾的。
本文首发于零记宵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内容授权
不想错过宵夜推送?点这里获得攻略
往期精选
在看诚可贵,转发价更高
不想误推送,设置加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