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霸王别姬》和“气量小”而著称的陈凯歌,这次因为在综艺《演员请就位》中“尖酸挤兑”李诚儒,再次上了热搜,也再次因“气量小”而遭到了大规模的“群嘲”。
我因此特别去看了《演员请就位》的这期节目(第4期),信息量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值得一说。
作者/非非马

1.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说下著名演员谢园写的《他叫陈凯歌》,两人曾合作过改编自阿城同名小说的《孩子王》。
这是陈凯歌作品序列里,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部,尽管当年它在戛纳被颁“金闹钟奖”,遭遇了“全线大倒灶”。
《孩子王》海报

这几天读谢园的这篇《他叫陈凯歌》,给了我两大意外,一是谢园的写作才华竟如此惊人;
二就是,我第一次发现陈凯歌身上有非常浓烈的江湖气,这让我开始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人。
谢园在文里提到了几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
2. 
在拍摄《孩子王》时,陈凯歌因为剧务给儿童群演发饼干而没有安排正经饭菜,起了激烈冲突:“你不能在大中午的时候一顿饼干打发人家!”
按照普通中国人所习惯的“明哲保身”哲学,一个已然成名并且拿了国际重要奖项的导演,犯不上为一群穷苦儿童群演争这一顿饭。但陈凯歌却争了。
3. 
陈凯歌另一次“为人出头”,是为了《孩子王》剧组的美工。
彼时,拍摄将毕,剧组眼看就要分道扬镳,一群人正喝酒,“美工突然破门而进,青着半边脸说街上有人无端击了他一掌”。
“无端击了一掌”,这种换我听了多半是忍不住多问两句详情的“描述”,陈凯歌听了,却是完全不追问的,立时站起:“在哪儿?”
然后,一行九人就冲出去和人打仗了。结果对方找来30多条大汉,“有提斧有拎刀有操凳有握棍”,谢园坦言自己当时见状吓得腿软,立时跑了。但陈凯歌没逃,他成了“领头大哥”。
谢园形容那场战斗之后的陈凯歌:“眼肿着,鼻里淌着血,象个身有利器的庄稼人,直着脖子走。那时候,正面有颗子弹打过来他也根本不会躲……”
这种更多出现在江湖小说、电影中的情节,却发生在了已非少年的陈凯歌身上。彼时他已经是个35岁的成年人。
4. 
拍摄尾声,《孩子王》摄制组由西双版纳回到昆明,制片为了省钱而找到一家十分低档的旅馆,床单上什么都有。
见状,“凯歌急了。”
因为此前在乡下拍摄条件非常艰苦,陈凯歌觉得大家回到城里,也只有两天中转,此后就要各奔东西,应该住得像样点。于是,他私自做主给大家换了旅馆,并以剧组360元钱让所有人美美吃了一顿。
“这下恼了制片,认定他的越俎代疱”,“明中暗里设下圈套,一使凯歌自付所用银两,二要所有’吃客’自己买机票走人,余下的房钱由补助费里扣除”。
“凯歌勃然大怒,竟气得十指乱抖,面如土色,问了我等’吃客’:’怎么办?你们说怎么办!’”
“我(谢园)见状可怜赶紧抓住他的手,凉的几乎象五根冰棍儿,脸上一扫昔日’你看那’的风彩,单薄的鼻翼下两片紧护着牙的嘴,把那点强装出来的从容也于刹那间冲得荡然无存……”
这样的情节,让我想起《无极》里那句著名的台词:“跟着你,有肉吃。”
陈凯歌的身上有很明显的“领头大哥”气质,却其实并无多少对付“现实”的“技能”。他似乎也一早就很就容易“勃然大怒”。
5. 
他另一桩尽显江湖义气的事情,是为谢园出头。
“去法国,有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刻,当凯歌在美国听说我没资格去,又身单力薄不可能争得这份权力,立即打电话来:’22个人组成代表团去法国绝不可以没有谢园的名字,他为塑造’孩子王’的形象,三个月没洗澡,春节不过一个人守在景地上,如若他不去我自然也不能去!’” 
老实讲,我因为写这篇文章,这一段读了不下三次,每次读到这儿,我都会湿了眼眶。
我能体会谢园写的:“我象是25年没落泪了,这一回却形同妇人,我不是感慨那电话,而是感慨日月已经交换到了今天,居然还能存住如此之希世的品格…..”
谢园与陈凯歌在戛纳

我自少爱看武侠小说,这样的情节,总是会很容易打动我,我也深深明白,现实世界中,有这等江湖义气的成年人,其实极少。
6. 
谢园还写了另一桩事情。
陈凯歌1989年任柏林电影节评委,他的同班同学吴子牛携《晚钟》角逐主竞赛单元。
《晚钟》海报

陈凯歌身为评委却豪不避嫌,用今天的话说,他向在座评委“疯狂安利”。
谢园写陈凯歌这样向评委们介绍吴子牛:
“当年从10年“文革”过来,青年人都盼着赶紧抓回失去的青春,象我、田壮壮、谢小晶、赵丹的儿子赵劲都是所谓世家子弟,父母爹娘均是搞电影的,这在入学、学习期间和毕业分配问题上分明有着极大的方便,子牛不一样,是凭自己的本事干考上的,而且于上学时克服着经济上的拮据,并不去在乎身家地位平平而随时可遭的冷眼。
毕业以后更是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始终钻山沟、下农村,仅几年的光景就拍出了六七部优秀的作品。”
“(陈凯歌)跟着就如数家珍,把子牛所拍影片一一陈述。到了定奖的三天里,他通风报信,生怕子牛于等待、盼望与焦灼中再添什么新的不踏实。”
从这样的细节描述里,我看到了陈凯歌的极度重感情,以及,江湖气。
本来,身为评委,最应秉持的第一原则应是公平、公正,不夹带私人感情与利益,与参赛作品及电影人,维持适当的距离。但陈凯歌居然不避嫌,也不怕人说。对于他认为的“自己人”,他是肯豁出去捍卫利益的那种人。
那一年,《晚钟》获得柏林的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7. 
以前,我也是嘲讽陈凯歌气量小、格局小的一员,但在看了谢园这篇文章后,我对他有了不同的理解角度。
他固然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气量,也骄傲自持、受不得半点委屈,很容易就热血冲头、勃然大怒,但如若你把他当个江湖人看,会更容易理解一点。
在江湖上,帮派、兄弟、敌我立场、舍利取义,是精神核心。你是我的人、我的兄弟,你对外就得无条件地捍卫我、护着我——哪怕我不行我不对。你拿我当兄弟,我也必然是拿你当兄弟的。而如果你不拿我当兄弟,对我冷嘲热讽、看笑话,那对不起,我也不会客气,必是要以牙还牙的。
看《演员请就位》第4期,你既能看到陈凯歌毫不留情地挤兑李诚儒,你也能看到他对自己团队演员的“护犊子心”。他捍卫他们的表现,给他们以最热烈的肯定和热忱的鼓励,当他的演员朝他诚挚鞠躬表达谢意时,他会正色起身回礼,90度躬身。
你敬我,我也会敬你。这很陈凯歌。
在微博上看到黄奕po出三年前陈凯歌写给她的鼓励小诗,这会让我觉得陈凯歌是个很不势利的人。
众所周知,这些年,单亲妈妈黄奕过得很不顺,不止没作品、也因为婚姻种种备受人间奚落与嘲讽,但陈凯歌却愿意向这样一个所谓“过气”的女演员伸出手。
8.
现在说说陈凯歌和李诚儒的互相“挤兑”吧。
我对李诚儒不熟悉,也谈不上有任何预设的立场,这里只就事论事。很多人评价他讲的很婉转,很留面子,但我不是这么看的。
“《霸王别姬》之后的片子,我都不再看了。”
这其实是一句特别狠的话,很伤人。这等于是公开表达:我已经给这个导演的艺术创作生命宣判了“死刑”,我对这个导演已经彻底不抱任何期待、不看好、也不想了解。
这是一句挺“绝情”的话。“不看了”,也同时意味着“不关心”。
如果是一个普通观众这么说,恐怕不会给陈凯歌如此大的刺激,但李诚儒并不是一个普通观众,两个人是业界同行,也是出现在同一个节目、合作了两次的“同事”,有一层“工作搭档”的关系。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我分析陈凯歌大约是认为彼此之间多少有情分在,这时,对方突然如此不留情面地说了这样的“狠话”,陈凯歌会上火、直接出言挤兑,就不令人意外。
他从来就不是个“能忍”的脾气啊,也素来爱憎分明,敌我分明。
我不是说陈凯歌此番怼得对,怼得好——我想如果换了李安遭遇同样的情形(当然,换了李安,大概也不太会遭遇这样的情形),定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只是觉得,如果从“江湖人士”的角度去理解陈凯歌,会更容易理解他的这种“刀来剑往”性格吧。
当年他因为《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公开在采访里痛批《无极》,就此不相往来,这也很陈凯歌。从他的角度来说,我分析他大约也是认为:芦苇,先“背叛”了他们的友情,于是乎,他割袍断义。
他能不问曲直地去帮美工打架,自然也期待朋友也如此对他。在江湖人士这里,人情、义气,其实是高于是非曲直的,没有“客观”这回事儿。
这并不能算优点,但在我这里,却是“加分项”。我个人会被这样气质的人打动。
我今天写文时特别和《妖猫传》的摄影指导曹郁老师(也是《八佰》、《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的摄影指导)聊了聊他和陈凯歌的合作感受。他给出的评价是非常正向的,很尊重艺术、很爱护团队、很严谨精准、极其刻苦。
从这样的评价里,我能看出来曹老师是对陈凯歌导演有感情的,也是尊重的。
9. 
但是,观众和导演之间,是不讲人情、友情或义气的。那就是很简单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契约。
《无极》到底能否翻案,《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是否还有杰作?
那只能是依据作品本身来说话,不论导演自己对自个儿的心血之作有多在意。这一点,创作者也须得理解。
我因为这期节目,又翻出《无极》重新看了一遍。摄影、美术、造型、意象,都是优秀的,武打和特技也可圈可点,可我依旧认为它的确不是个好电影。
陈凯歌的长项不在用电影讲故事,他打响国际知名度的作品《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都并非以讲故事见长,而是胜在造型、意象、精神、气质的把握与传达。这种类型的电影,对观众其实有更高的要求。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的重要转折,客观而言,我认为它的成功,编剧卢苇功不可没,它有非常完整的故事铺陈与人物刻画,也因此最能被普通大众欣赏和接受。
今天有多少普通年轻观众会觉得《黄土地》、《孩子王》好看,我很怀疑。
陈凯歌后来的电影都是同时试图讲好故事的,试图同时取得艺术口碑与商业票房的双重胜利,但都难现《霸王别姬》的辉煌。我个人觉得,除了《刺秦》(《荆轲刺秦王》),其它作品的确均谈不上杰出。
10.
曾经,我也嘲讽过凯歌老矣,才华不再,但现在的我,倒开始对陈凯歌重新有了艺术期待。
他是一个依然还有热血的导演,这其实很难得。对于一个68岁的导演而言,最怕的是生命力的减弱,是热血不再,激情不再。
而看《演员请就位》,仅仅看了一期,我不得不感慨,四位导演里,陈凯歌还是功力最深、说戏最好的导演。要知道,尔冬升、赵薇,都是有过好作品的导演,尔冬升更是“影帝/后制造机”。但陈凯歌还是要比尔冬升更胜一筹的。
陈凯歌《暗杀》片段的处理,整体比尔冬升执导的《回家的诱惑》高出了一大截。
我至今记得十几年前读《少年凯歌》时的震撼,惊叹于他的写作才华和笔力。洪晃形容那时的陈凯歌“才华横溢”,我认同的。
眼下的陈凯歌需要一个好编剧,或者,干脆就放弃“讲故事”这条路,放弃商业市场,安心在另一条线索上拍那些适合自己气质的作品。做一个甘于寂寞、扬长避短的导演。
能看懂戈达尔的观众,从来不太多,但不打紧啊,我们谁会质疑戈达尔的大师地位呢。
谢谢阅读。
非非马
媒体人出身,而立之年赴英攻读电影研究硕士,后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事写作和中英文化交流。
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 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