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5901 字,阅读时长约 15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作 者 | 刘胜军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警告:
• 对新技术要敏锐,总体上支持、有所宽容;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防止出系统性风险。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供给方的宣传。有人鼓吹颠覆性技术、革命性技术,你要是反对他,你就是“反革命”。这么做有时只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有时也是要排斥、打击竞争对手;当切实加强监管时,还可能打舆论战
在最近召开的“外滩金融峰会”,“革命者马云”再次开打“舆论战”,引发了一场史诗级的口水战。我所在的多个微信群几乎都被炸裂了。
01
革命者马云射出十支利箭
此次演讲,关系重大。不仅仅因为蚂蚁集团 IPO 在即,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马云为了给自己壮胆,先定义了一下自己的身份:
• 我想我反正已经退休,在非官方的论坛上,畅所欲言一下,分享一个外行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供大家参考,可能不成熟,讲得不对,贻笑大方,大家估且一听。
从“字面”上看,马云的确退休了,在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都没有正式的职务。但是,马云只是“退而不休”
• 他依然是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 阿里巴巴只有 1 号人物没有 2 号人物,马云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难以逾越的,其他人的权力只能来自马云的“授权”。
所以,马云的“闲话”并非闲话。
接下来,马云就不客气了,箭无虚发:
• 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些思维上的惯性,比如总觉得要为了跟国际接轨,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和未来接轨,怎么适应未来的标准,怎么弥补未来的空白。如果永远重复别人的语言,我们不但会迷失现在,更会错失未来。
• 巴塞尔协议讲的风险控制越来越受重视。现在的趋势越来越象是全世界变成了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很少去想年轻人的机会、发展中国家机会在哪里,这其实是导致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的根源
• 巴塞尔协议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系统复杂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风险,是缺乏系统的风险这个巴塞尔协议就是考虑治系统老化、过度复杂的老年人的病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跟着老年人我们要学什么?
大银行更像是大江大河和血液的动脉,但是我们今天需要湖泊、需要水塘,需要小溪小河,需要各种各样的沼泽地,缺少了这些生态系统,我们才会涝的时候涝死,旱的时候旱死。
• 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这世界上没有没风险的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当年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船连起来的思考就是最早的航母的思考是一把火让中国一千年再也没有人敢去想航母这个事,一旦想到这把火,谁还敢去创新,这是一个错误消灭一个时代的创新
• 七八年前我提出过互联网金融,但我们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必须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用这三个标准衡量,就会看到 P2P 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但是今天不能因为 P2P 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给否定了其实我们要想一想,中国怎么可能在几年内出现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几千家 P2P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其实监和管是两件事,监是看着你发展,关注你发展;管是有问题的时候才去管。但是我们现在管的能力很强,监的能力不够,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 政策和文件也不一样,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是机制建设,激励发展。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文件专家”,制订政策是一门技术活。我们现在的文件越来越多,导致谁干都可能出事情
• 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P2P 很多,就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正确理解 P2P 给我们的巨大教训,不是否定互联网技术,更不要再重复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靠资产和抵押的体制会走极端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 30 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
• 今天的金融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而设置的全面的金融体系,是“28理论”。而未来的金融体系是要解决“82理论”,帮助 80% 的小企业和年轻人,来带动 20% 的人
• 我们今天有这个责任和思考,去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未来、属于年轻人和下一代,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融体系。今天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今天我们的技术发展让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些,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今天全球的金融体系必须改革,不然不仅仅是失去机会的问题,而是让全世界会陷入更多的混乱
• 如果用未来的眼光打造 30 年后世界所需的金融体系,数字货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今天的金融确实不需要数字货币,但是明天需要,未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发展中国家和年轻人需要。我们应该问自己,数字货币到底要解决未来的什么实际问题?十年以后的数字货币和今天的数字货币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个数字货币不是从历史上去找,不应该从监管角度去找,不应该从研究机构去找,而是从市场去找,从需求去找,从未来去找。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的研究机构不应该是政策机构,政策机构也不能仅仅依赖自己的研究机构。数字货币远远没有到抢标准的时候,是创造价值,是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数字货币建立新型的金融体系
• 新金融体系是未来的方向,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它一定会起来,不管我们做不做,一定会有人去做如果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包容的金融是错误的话,我们将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
大家都知道作为“外星人”的马云说话一贯“不走寻常路”,但这一次个子不高的马云又刷新了自己的高度。
“翻译”一下,马云明明白白射出了十支利箭,箭箭穿心
1. 阿里巴巴代表的是未来、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将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你监管部门挡得住吗?
2. 数字货币很重要,遗憾的是央行搞的数字货币压根儿没想清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数字货币”兹事体大,不应仅仅依赖央行,更不能仅仅靠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
3. 现有的金融体系过时了,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要革命。
4. 建立在“当铺思想”上的银行已经 out 了,未来属于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金融新势力”。
5. 金融监管存在“利益部门化”,是为了降低本部门风险而非社会总体风险。
6. P2P 出问题,责任在谁?请体会一下马云所说的“其实我们要想一想,中国怎么可能在几年内出现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几千家 P2P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句话的言下之意。
7. 监管部门审批越改越多,以“管”代“监”。
8. 出现金融风险,错不在市场,而在于我们还在“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
9. 巴塞尔协议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不值得学习。
10. 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是缺乏系统的风险。
02
马云眼里的“创新”,正是监管部门眼里的“风险”
与马云对科技与创新的“无限拔高”相比,官员更关注的是风险,包括科技革命带来的金融风险。
有着丰富金融监管经验的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说得明白:
 近年来金融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在提高效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风险不断放大。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要在鼓励金融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扩大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王岐山强调:
• 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要坚守金融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从业基本戒律
要敬畏规律。金融规律就是规律,不是可以随便颠覆的。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说得更加直白:
• 要平衡好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建立并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则,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明眼人不难看出,“诱导过度金融消费”、“监管套利”、“赢家通吃”指的就是蚂蚁集团。
对于马云口口声声的“大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也在发言中提醒:
•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应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级,对不同数据进行分类施策;很多数据归根到底还是用户的,要理清数据权属关系,要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03
马云的昨天和今天
是马云错了,还是监管者错了?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区分“昨天的马云”和“今天的马云”
昨天的马云,是为破解社会痛点而来。“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的确做到了:过去几年,金融消费的体验有了惊人的改善,不用去银行排队了、支付速度更快了、体验更佳了,“余额宝”也一度激活了理财市场的竞争。这一切,马云功不可没(几年前,笔者也曾多次撰文为马云和阿里巴巴点赞对于马云的历史贡献,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的几万亿市值就是最好的认可。
但“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今的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已从“颠覆者”悄然演变为“超级垄断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数字化时代“平台效应”的规律使然。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美国的Google、Facebook、Apple,是数字化时代“新型垄断势力”的代表。垄断,无论是自然垄断、行政垄断还是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都是有害的——垄断必然会遏制创新并碾压消费者。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打赢这场 21 世纪的“反垄断战役”:美国司法部 10 月 20 日正式起诉谷歌,这只是开始而非结束。
这场反垄断战役难度有三:
1. 这些公司往往以“创新者”、“革命者”面目出现,执法机构怕被扣上“遏制创新”的帽子而有所忌惮正如周小川行长所担心的那样
2. 这些公司已经拥有超级影响力监管俘获现象难以避免
3. 与传统企业相比,分拆这些公司难度更大。虽然美国民主党参选人沃伦、Facebook 联合创始人 Chris Hughes 等都呼吁分拆互联网巨头,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
但无论如何,这场“ 21 世纪的反垄断战役”,中国不能缺席。
如今的蚂蚁集团不是“弱势群体”,被马云吐槽的银行才是弱势群体。银行在普通人面前并不弱势,但在蚂蚁集团面前即使“宇宙银行”工商银行也是弱势群体。
所以,马云的抱怨和诉苦,是极为讽刺的错位一个身价 4000 亿的中国首富,居然大声抱怨“不公平”,的确有些令人拍案惊奇。这就是所谓“得了便宜还卖乖”吧。
蚂蚁集团最终确定的发行价近 69 元/股,市值将超过 2.1 万亿元人民币(约 3100 亿美元),比此前 IPO 之初的 2000 亿美元的估值又溢价 55%,约占科创板总市值的四成。
2.1 万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蚂蚁集团“垄断权”的定价。蚂蚁集团的垄断权包含:
• 庞大的用户规模带来的支配性力量。
• 对海量用户数据的垄断(在中国未出台数据保护法律情况下尤为突出)。
• 平台效应所导致的用户粘性(例如,消费者即使用的是工商银行信用卡支付,但入口依然是支付宝或微信),这是一个入口为王的时代。
• “监管滞后”赋予蚂蚁集团的特殊竞争优势(金融控股监管办法刚刚出台)。阿里巴巴这种“新型帝国”给监管部门出了一道超级难题。
笔者认同,数字化是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果数字化等同于阿里化、腾讯化,那将是不是我们期待的福音
所以,问题的要害,不是中国要不要马云呼吁的“数字化”,而是中国不能“阿里化”。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条是平均地权,一条是节制资本。所谓“节制资本”,并非不要企业家,而是要节制类似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具有“超级力量”的资本,防止企业从创新走向垄断的反面。
04
术与道
最后再来说说金融体制本身的问题。
金融体制有木有问题?当然有,不然为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迟迟难以化解?
但是,要害不在于马云批评的那些问题
• 巴塞尔协议太保守。
• 银行的当铺思维。
• 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
这些问题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什么美国也遵守巴塞尔协议但没有大面积融资难的现象?
显然,真正的问题在于体制和结构
• 中国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比例太低,间接融资(银行)比例太高。
• 在银行主导的体系中,国有大银行太大,民营银行太小,以至于微不足道。
• 由于体制性的原因,国有银行行为仍不够市场化,最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
所以,马云所指责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
⑴ 银行要不要摒弃当铺思维、拥抱大数据?当然要,目前银行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⑵ 监管能力要不要提升?当然要,中央已经提出宏观审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新型金融监管框架。
但是,靠这些“术”并不难根治金融难题,真正的出路必须是“道”——体制性改革,包括 IPO 注册制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改革、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05
蚂蚁集团的本质
马云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下面这段话:
• 新金融体系是未来的方向,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它一定会起来,不管我们做不做,一定会有人去做。过去 16 年,蚂蚁金服一直围绕着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发展,如果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包容的金融是错误的话,我们将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
言下之意,马云已经把自己和阿里巴巴当成“正确”的代名词,其自信来自于作为“革命者”的自我期许。
有必要提醒一下马云同志:这世界上没有永远革命的人,更没有永远正确的人。
蚂蚁金服的本质不是“绿色、可持续、普惠、包容”。蚂蚁集团真正的本质是
• 对用户数据的垄断
• 平台效应带来的垄断
• 监管标准不一致导致的监管套利
这种垄断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难以遮掩:“支付宝作为散户投资者购买投资于蚂蚁集团 IPO 的五支中国共同基金的唯一第三方渠道,这只是蚂蚁无意裸露出来的垄断力量之冰山一角。
“良心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对平台企业的新型垄断忧心不已:
• 任何美好的事物往往也有它的阴暗面。信息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因而造成“赢家通吃”的产业。平台经济的这种“赢家通吃”以及投资并购优势,是否会演变为“通吃赢家”并长期维持垄断
马云同志,你曾经是“革命者”,但如今的你是垄断者,超级垄断者。如果你能正视“阿里巴巴式垄断”、“蚂蚁金服式超级力量”,摆脱阿里巴巴的“小我”,与时俱进,站在全社会高度高举“反垄断大旗”,你依然是值得世人尊敬的“外星人”
否则,我套用拜登的那句名言:
Will you shut up,man?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