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几则和中考有关的新闻,让很多家长眼前一亮,或者眼前一黑。
首先是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说体育分在中考总分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要达到和语数外同等级别。
嗯,怎么说呢,作为主管体育教育的司长,想提升体育课的地位,喊喊口号,抓抓眼球,或者想自己向上走个一级半级,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这位王司长,真的是觉得在中考总分中,体育应该和语数外同级别,觉得这是中学教育发展的要求,那我们就应该问问教育部:这种人是怎么当上教育部的司长的?
无独有偶,上周还有另外一则关于中考的新闻,山西长治教育部门下发通知,说从2022年,裸眼视力将会纳入中考招生评价标准。

两则新闻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 当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希望能快速提升某些“指标”,完成业绩。于是列入中考高考,或者提高在中高考分数中的占比,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法宝。毕竟这两个考试,可能是中国家长和学校最在乎的事情。如果真的如这些教育官员所愿,将这些指标列入中高考,那很可能会完成他们对“业绩提升”的期盼 —— 在数据报表上,中国孩子的这些指标可能会有提升。
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为了提升某些官员或者部门的业绩,而是为了中国社会,以及每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这些随意绑定中考高考想“立竿见影”的做法,只会有害无利。
前些日子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新闻:某些体育比赛的选拔预赛把体能考核列为核心,导致一大批世界冠军级的运动员,仅仅因为体能不拔尖,不能进入决赛。
针对运动员的这种体能考核,早N年就在中国足协的指导下轰轰烈烈地失败过,所以今年又闹上热搜之后,大家都有一种“毫无长进”的感觉。不过毕竟这种体能测试只是在运动员的小圈子里祸害人,我们都只算是看客观众,一起吐槽但不会有切身之痛。

但中考就不一样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中高考依旧是生活中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因此最近这些新闻的出现才会让大家这么牵肠挂肚。
为了避免争议,先说明一下态度:提高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重视学生的视力问题,都是对的。但正确的目标,也需要通过正确的手段,才能实现。
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便真的如这些官员所愿,体育也好、视力也好,这些都进入了中考,并且占了举足轻重的分数比例,就能真的普遍提高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了吗?
太小看中国家长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半算自豪的说,考了上千年,没有什么人比咱们更擅长于应付考试的了。如果这些“新政”敢投入实施,我们打包票,瞬间就会被聪明的中国家长们戳的到处都是漏洞。

以视力为例,如果视力变成中高考的分数,只要风声放出去,估计第二天眼科医院一定爆满 —— 中国家长肯定不会逼孩子放弃学习时间休息眼睛,而是会直奔主题,寻求可以短暂提高视力的方法,甚至近视手术也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只为了拿到对应的分数。明明并不适合做近视手术的孩子,也抱着侥幸心理去做,最终造成伤害。
至于体育成绩和数语外等分?这个消息这两天刚出来,据说就已经有家长群里在讨论如何购买和使用兴奋剂了。以后中考高考也要配备飞行药检机制了么?

中国家长不知道视力很重要吗?中国家长不知道体育很重要吗?当然知道,看看每年有多少忽悠人的护眼产品发财就明白了。那为什么他们还是“不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通过中考——高考这个独木桥上,才能上好大学,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中考——高考模式的偏科,其实是为了大学选拔学生而服务的。而大学大部分学科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基础知识牢固,在专业方面有特长和兴趣。至于身体素质、近视度数?如果良好自然不错,但如果一般甚至较差,也不会影响大学招生办老师的热情。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是基础教育的目标,但大学从诞生之初,就是偏科的。近现代大学的诞生是基于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一些学科,比如科学、神学、哲学等等领域,为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更“清静”的学习、研究场所。而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也基于此。从爱因斯坦到图灵到霍金,没有几个是靠体育成绩扬名立万的。
即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越来越多的学科进入了大学、甚至硕博教育的范畴,但大学依旧是一个偏重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场所,在大学中更重要的能力依旧是语言表达、数学计算、逻辑思维等等,而不是长跑和跳绳。
鼓励孩子全面发展的原因,是希望他们能通过全面发展,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发挥出自己的天赋。而如果用同样一套“大而全”的考试要求去衡量所有人,那样只会抹杀孩子们的天赋。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求将体育作为中考核心的教育部这位体育课司长,还真不如他在体育总局的那些半个同行们,起码后者没有考运动员们三角函数。
增加教育的公平性,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全面发展,这些都很重要。但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模式,让有不同天赋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看成一样,都塞到一个赛道上去厮杀,让体育好的孩子去学习理论物理,或者逼着擅长理论物理的孩子去天天练体育?
那样的话,谢耳朵就第一个疯掉了。
不同天赋的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同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考核 —— 只有将教育的问题回归到为社会、国家、个人身心发展而服务,才可能解决教育的问题。
在社会分工已经高度分化的如今,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改革,是将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目标实际化,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从已经40多年的高考独木桥中解放出来。
该做的,是给中高考解绑、分流,而不是将更多的教育目标塞进去。
全面发展≠全面考试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