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婴幼儿睡眠全书》也再版了,今天再说说睡眠,说说这本书。 说实话,我已经有点淡忘了,7年前我是怎样熬过一个个漫长又短暂的夜晚
喂奶拍嗝哄睡一套流程下来几十分钟过去,一夜要好几次才天亮,特别漫长。可是把娃放下,自己躺平,闭上眼睛心无挂碍地享受睡眠,又让夜显得尤为短暂。
我是因为受孩子睡眠问题困扰,而误打误撞开始关注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却是因为发现原来这么多人,都有着相同的困扰,却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那些年,每天打开私信都是无数个标注着红点的未读,收到的求助常常动辄百余字,仔细看明白哪怕一个,都需要好几分钟。那几年,说句起早贪黑,是毫不夸张的。
还好后来真的写出了这本书,它汇聚了陆陆续续数年的几十万文字,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视角,探讨了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可行解,希望能凭一己之力,做出些许改变,陪伴无数新手父母走过焦虑和迷茫,乃至人生某个至暗时刻。

新版本相比于老版本来说,一个是出版社换到了中信出版社另外换了插图和版式,一个还配了作息手账,附赠了12节视频

内容上的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章,重点谈基础知识,偏学术一些,说说一些睡眠原理。
第二章,介绍安睡的入门概念,系统地回答家长最关心的几方面问题,诸如需要多少睡眠量,什么时间睡觉,入睡的过程如何安抚宝宝,如何在入睡后维持睡眠状态,以及大床、小床的纠结。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睡眠引导方面的内容。由于睡眠引导中,改变入睡习惯是最难的,所以单独辟了第四章来讲述。第五章说了最常见的难题,入睡难、小睡短、夜醒频繁、断奶等问题。
第六至第十章,结合每个月龄的具体特点,讲述和睡眠相关的常见、罕见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在每一章中,都给出了参考作息,帮妈妈建立起,对宝宝日常生活状态的预期。
这些章节的末尾,分享了一些具体的睡眠摸索案例。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这些案例也意在体现这种差异,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应对全部的情况,最终如何灵活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在于家长,我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评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
最后几个章节,介绍跨越年龄存在的一些特殊状况,以及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还围绕睡眠这个主线,列出一些相关用品,供准妈妈、新妈妈们囤货参考。
写这本书期间,我陆陆续续啃完几十本睡眠专著,阅读过几十万妈妈的留言,一字一句写过数百篇长文……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用几年光阴,给自己,更是给读者问心无愧的答卷。
17年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我家老二定定尚在腹中,那时候我们从上海搬家去休斯顿已经快三年了,老二出生之后,我又经历了一段每天起夜的生活,但这一次,我更加得心应手,更加从容,也更享受如何做妈妈,这是知识带给我的力量和信心。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老大的时候,就有这样一本书,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那个平行世界的自己,又会在哪里书写人生,还会不会和这么多原本并无交集的人,结下不解之缘。也许,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今,我已经很少说睡眠了,我从一个自媒体人,成了一名创业者,孩子大了,我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教育、成长主题上,2020年,还出版了新书《妈妈有力量》(链接)。
看得越多,经历越多,越是觉得,大道至简,其实很多事情原理是相通的
比如,我们要用同理心去了解孩子,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待事情。我们要懂得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偏听偏信,不要只看结论,而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较劲不使蛮力,灵活应对。
育儿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我们不妨经常停下来思考,分一些时间去内观,审视自己,和自己对话。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也要接纳孩子的不同,最终孩子的成长,其实更是父母自身成长的过程。
关心孩子睡眠的绝大部分是妈妈,也是女性在养育孩子上承担更多的一个小小缩影,其实养孩子并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而应该是全家人共同承担的。
照顾宝宝的睡眠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这本书带着我满满的诚意和数年心血,希望可以帮你换回几十甚至数百小时睡眠
我想,养孩子这件事,带给我们的不会只有夜半无人的孤苦,不会只有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无助,还有无数个会心一笑的甜蜜时刻。
也许读这本书的你,还会有这样的感触:人生没有什么捷径,没有多少的平衡,不过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每每孤单到无力支撑时,想想身边可爱的孩子,想想无数也透过窗子看月光的母亲,愿你心怀希望,即便山穷水尽疑无路,但依然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育儿路上,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限祝福。
谨以此书,与君共勉。

在京东购买:
1.单独买五折包邮
2.凑单可用京东满400-40、满200-20、满300-30的优惠券(需要提前领到)
在当当购买:
1. 单买书,可以领5折券,到手价34.5元,23日-25日还包邮。
2. 凑单每满100元可减50元,折后满200还可以叠加使用减40的券。
当当满200-40优惠码
BAU7WS 
当当满300-100优惠码WETJJE (数量很少会秒掉,没了就用200-40吧)
如果你遇到孩子的睡眠困扰,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你陪伴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