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读书。而做到这些并不难,最成功的做法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树立“书香”家风。
读书,会使每一个家庭成员不断会晤到那个更好的自己。然后,会感谢那些散布于家中各个角落的书!感谢它们深情的陪伴与美好的祝福!因为,书香,是一个家庭的“上好风水”。
书香,是一个家庭的“上好风水”。
01

“我爸爸是写书的,我妈妈也是写书的”
当几个男孩聚在一起吹牛,你会听到孩子们面红耳赤地在抢着说:“我爸爸是经理!”“我妈妈是科长!”“我爸爸特有钱!”“我妈妈特能干!”这时候,有一个男孩语气平和却不无得意地宣称:“我爸爸是写书的,我妈妈也是写书的。”——说这话的,是我儿子徐然。
如果不是看了徐然后来写的一篇文章,我不会知道爸爸妈妈“写书”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他在文章当中写道:
“小时候,我半夜从床上爬起来,看到父亲在书桌前写诗,桌上的台灯映出了他宽大的背影。早上起来时,他的烟灰缸总是满满的。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父亲的心情,只是觉得他在做着一件异常庄重的事……”
“母亲笔耕不辍,与其说她勤奋,不如说她乐在其中。我一直觉得,母亲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更有一颗睿智而敏感的心。她把所见所想用生动的文字呈现出来,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浇灌着我的心灵,陪伴着我成长。”
——写诗歌的父亲的“苦吟”与写散文的母亲的“乐作”,都在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终于慢慢悟得——“那是一种热爱,是一种执著,更是一种生命态度”。而这种“热爱、执著、生命态度”一旦成为一个家庭的“DNA”,它就轻易不会被丢弃、被褫夺;同时,我坚持认为,经由同一个“家庭子宫”孕育的成员,其“精神容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02
“最近在读什么书”
人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把这个句子仿写为:“不著书不知读书妙。”大部分作家,终生都是好读者。我和我爱人不断在餐桌上交流读书心得,对接触到的某个作家或赞颂、或服膺、或调侃、或揶揄。徐然自然也受到了我们阅读趣味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我和我爱人开始读一些哲学类书籍,徐然便也跟着读了起来。当徐然去英国读硕士、博士的时候,我们打电话、发短信的内容中也少不了“最近在读什么书”这样的问候语。
记得我读完了《幸福的方法》《不抱怨的世界》之后,都是第一时间就推荐给了徐然,他立刻买了英文版的来读。他毕业后去剑桥工作,工作再忙也不误读书。2013年,他毅然辞去优厚的待遇回国。再后来,我儿媳杨嫣过门了,以优异成绩拿到美国德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她,更是一个“书虫”!并且,她以全新的阅读方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我有时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成员个个都跟书那么亲?回答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拜书之所赐;而一个人一旦在某个方面尝到了甜头,复制,就成为了一种高度的生命自觉。
03
“为读书而读书是一种浪费”
我曾说:“为读书而读书是一种浪费。”读书,是为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服务的。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立志成为一只春蚕,而不要发誓成为一头貔貅。虽说我与我爱人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且我们夫妇俩已出版了27部文集;但是,我们都只是业余作家,我爱人是一名资深“报人”,我是一名特级教师。我们认真吃好每一片“桑叶”,为的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吐出“唯美的丝帛”。
我儿子徐然不到3个月就被我们送进了托儿所,26岁时拿到博士学位。我妹妹曾笑言:“徐然26岁,上了26年学啊!”即便如此,他上学也没上够!目前已是小米公司研发经理的他,工作之余,又顺利通过了“和君商学院”的层层考试,成为了“博士班”的一名学员。
他并不是舍不得与“学生”身份揖别,而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吃“桑叶”,然后,更多、更好地献“丝帛”。目前,徐然已持有个人专利100余项。面对儿子取得的成绩,其父节制赞曰:“犬子尚可,不辱门庭。”
在2016年国际家庭日期间,我们的家庭荣获“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在我看来,我们家庭的“美”,是书香装扮出来的。读书,使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不断会晤到那个更好的自己。感谢那些散布于我家各个角落的书!感谢它们深情的陪伴与美好的祝福!我从来都不怀疑:书香,是一个家庭的“上好风水”。
04
我为什么不给儿子办“高考移民”
单就为孩子办不办“高考移民”一事而言,我学校的老师可以分为两派——“办派”,“不办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大家曾激烈争论过这个问题。“办派”说:我们家的钱早晚是孩子的,把钱花在这上面,让孩子有机会进入更高一个层次的大学,由此开辟更为广阔的人生之路,最值!“不办派”说:花钱给孩子买个“投机心”,让他觉得凡事都可以用钱摆平,从而变成李天一第二,不值!
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的故事——
我儿子读高二那年,一个大师姐找到我,问我是否给孩子办“高考移民”。她说:“把户口办到北京,高考就可以占100分左右的便宜!并且,你姐夫对那个中介有恩,他只跟咱要个成本费,比别人少花五六万呢!——办吧!为了孩子的前途,花点钱值啊!”举目四望,为孩子办“高考移民”的家长可真多啊!仿佛这是一个对子女的献大爱之举,也是一个对家庭的负大责之举。有这样的大好机会,我似乎不应该错过。
回到家,在餐桌上提起此事。儿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别让我背着债去上学啊!”他爸爸也忧心忡忡地说:“咱们今天给他买低高考门槛,明天谁给他买低成功门槛?”我思来想去,终于做出了决定,给大师姐发了个短信,告诉她说我儿子不办高考移民了。大师姐一收到短信就急了,打来电话说:“你们怎么算不清账啊?!你儿子成绩那么优秀,办个北京户口轻而易举就进清华北大了,但要是在本省考,他绝对进不了这样的顶尖大学!你们要是拆兑不开钱,我就先给你们垫着……”我说:“不用啊大姐,真的不是钱的问题。”
我总结出了给儿子办高考移民的“六宗罪”:
1、让孩子生出“负债感”。他与父母的关系,突然就变成了“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这份凭空多出的沉重,会令他远离轻松惬意。
2、让孩子生出“作弊心态”。一个用钱买低的门槛,可能会使他轻狎了所有的门槛,在获得了关乎“钻营”的启蒙之后,他开始视舞弊为智慧。
3、削弱了孩子的斗志。当他明白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将比本省小伙伴的高考分数“更值钱”之后,他会不由得松懈下来,他会这样想:反正有那100分垫底儿呢,我根本就用不着太拼。
4、一家人奔波劳顿。模拟考试、报名、体检、高考,都要去户口所在地,家长少不了陪同前往。舟车劳顿、环境陌生,让孩子不胜其苦,再加上前一项的“松懈”,可能要“吃掉”孩子的100分左右,那花钱“买来”的100分,爽爽地被清了零。
5、身为班长,他成为了自己班级“游戏规则”的破坏者。
6、即便只给中介一个“成本费”,那也成为了他们肮脏利益链条上的可悲一环。——在我看来,“高考移民”,这四个字上沾染着某种可怕的毒素,一旦感染,终身难愈……
因为没有给儿子办“高考移民”,他人生的路走得相对艰辛了一些。然而,对于笃信“吃苦就是吃补”的他而言,这些艰辛,反成了他人生行囊中一笔“金不换”的财富。戒除侥幸心理,笃信自身的力量,不找借口找方法,这些好心态无疑为他的人生加了分。
今天,我很庆幸当初做出的那个决定。尽管我的儿子没有进清华、北大,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清华、北大毕业生的上司。他人格完善,坦荡磊落,乐观向上。我曾在写给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孩子,你是我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我的名片颇拿得出手,因为,它有过自己的拒绝与坚守。
05
张丽钧校长教育感言30则
1、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了,我们的校长太像校长了。有一种病,我管它叫“居高临下病”。那病源在光阴的深处,也在玉阶的高处。
2、“越是卑贱,越是嚣张”,这是我几年前在一篇文章中写的一个句子;今天,我想在这个句子后面再补充上这样一个句子:“越是高贵,越是谦恕”。
3、当一个人立志将自己变成赚钱工具的时候,就等于主动典当了自己的灵魂、阉割了自己的生命。彩虹、流星、涛声、鸟语,这些他都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沦为了金钱的奴隶,一辈子给金钱打工。他的生命因此变得干瘪丑陋。他成了上帝的一个败笔。
4、任何一种人生,都可能被平庸、无聊侵蚀,而“癖”,就是来对付这种平庸与无聊的;日子板结了,心却要温润,有一块田地,只栽种随性儿的花花草草,这块永不荒芜的“精神自留地”,是一个人精彩活着的有力证据。
5、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给予他人自己的都不曾拥有的东西。你对某一事物的狂热与痴迷,是你撒播、传扬该事物的大前提。只有你觉得“好玩”,你玩得上了瘾、玩出了名堂,你才具备了带着学生一起玩的资格。
6、我向来以为,对一名教师而言,教书,是芝麻般的小事;做人,才是西瓜般的大事。真正的“好课”,都是由真正的“好人”完成的。一堂完美的课,或许能照耀学生一时;但是,教师完善的人格,却足以照耀孩子一世。
7、遥望过一次儿子供职的公司,在心里对它说:“拜托你善待我的儿子哦!”我明白,这句话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我要保证交给你一个值得“善待”的孩子。
8、所有的“习惯”里都住着一个魔。它一旦统摄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即会不由自主地向着一个它所指定的方向断然滑去——一个美丽派生出千万个美丽,一个丑陋派生出千万个丑陋。
9、在我看来,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可以让教师获得“飞翔的快感”;这宝贵的体验,哪怕仅有一次,也足以让他(她)厌弃匍匐。
10、“举重若轻”多么令人艳羡,然而,除却天才,几乎所有的“举重若轻”都曾经历过一个“举轻若重”的过程。当一个芭蕾舞演员对你说“趾尖点地,临风飘举,你也能行!”的时候,你应该知道她在说什么。
11、不知为什么,我与我的同胞们,对巧妙隐藏身份、暗中侦察情况、伺机引来同道、积极充当内应的这种角色特别钟爱,钟爱到了上瘾的程度。
12、英国影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有这样一句可怕的台词:“有时候,背叛不为别的,它是一种本能。”当一个学生背叛了他的同学,当一个职员背叛了他的同事,当他们打着“忠于老师”、“忠于上司”的旗号轻易出卖了他人,那么,这种出卖会不会慢慢演变成一种“本能”,——“拿鬼祟行为换取好处”成为了他们的“路径依赖”,在本族群中欣然充当“告密狂”,在异族入侵时恬然成为“狗汉奸”……
13、仓央嘉措有诗言:“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够巧妙地度过这一生……”每个人身上的七寸与死穴,都被万分小心地保护着。那个暗码,生来就是不可告人的;那份惊悸与气馁,是一个人的饮品,就算多么难以下咽,也不说苦。
14、只有傻瓜家长才会将“你真棒”挂在嘴边。这句廉价的赞美,将孩子推向了无底的深渊。但是,表扬也没必要彻底戒除,表扬的原则应当是:发乎真心。一事一赞。夸奖“努力”。适可而止。
15、我的一个在精神康复中心工作的学生告诉我说:“人人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者。”我深深认同这句话。就算我们精神再健全、再强大,在某一个时刻,我们突然就软了、瘪了。我们需要一个带给我们恒久安全感的“快捷键”,我们需要一次宠溺灵魂的“心理疗愈”,我们需要一次超越皮囊的心灵飞翔。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比较起来,精神体系的构建更为紧切、更为繁难。而教师的“治愈”堪称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双面绣”——我们在治愈他人的同时,也不期然地治愈了自己。
16、“开会要谎”,对人构成的是“软性侮辱”,与“硬性伤害”比起来,这种“软性侮辱”更具“精神侵袭性”。这种陋习,折射出的是“契约精神”在国人心中的缺失。
17、从小就会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兵无常势,兵不厌诈”的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明白:“猾黠崇拜”,真的是一种病。
18、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眼中就没有神圣的人、事、物,只会对“十万法郎的房子”发出惊叹,我就有理由为我们国家的明天担忧。在我看来,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如果发誓做金钱的情人,迟早会沦为亲钱的“弃妇”。
19、究竟谁能说得清楚,那个叫“磨损”的词,生着何等的利齿?它针尖挑土般,一点点偷走“初见”的惊喜,让鲜润的不再鲜润,让颓败的愈加颓败。与“磨损”进行的拉锯战,几乎要伴随我们整整一生。
20、英国“天才作家”C.S.路易斯将人类之爱粗分成了“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需求之爱”是祈求回报的,而“给予之爱”是不求回报的。但是,请先别急于指责“需求之爱”吧,它的渴望中包含了某种合理的因子;也别急于赞美“给予之爱”吧,它一旦泛滥,亦可成灾。
21、“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这个句子我们几乎人人都会说;但是,我们不会说“黎明即起,改变自己”,也不会说“黎明即起,改变世界”。国际就业咨询公司“巨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勤奋;而美国盖洛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不敬业。有人说,这两个调查结果是互相矛盾的。笔者不这么认为。在笔者看来,勤奋,有被动工作的成分;而敬业,则必须主动作为。勤奋,可能是“苦心的行动”;而敬业,则一定是“甘心的行动”。
22、“小王子”走过那么多星球,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他的结论是“他们(大人)就这副德行。孩子对大人应该尽量地宽容。”
23、被超量的爱喂大的孩子不可能精神健康。他们被父母以各种美妙的借口过分地保护起来,他们被一个飞来飞去的巢追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平庸。他们错失了困窘的机缘、跌倒了机缘、流泪的机缘、流血的机缘、重生的机缘……
24、愿天下父母都能明白——没有任何一个鸟巢可以成为鸟儿永久的避难所。让鸟儿练就一双迎击风雨的翅膀、让鸟儿生出展翅云端的心志,这才是鸟儿一生享用不尽的福祉。
25、每个做父母的,都忍不住要操心孩子明天的生活,其实,孩子明天的生活就藏在他今天的品性里,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在用他的行止预言着他的未来。‘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付出一个好,会有无数个好回到你身上;你付出一分善,会有无数个善回到你身上。
26、所有的孩子,几乎都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孩子,一类是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孩子。而让人舒服的孩子后面站着让人舒服的大人,让人不舒服的孩子后面站着让人不舒服的大人。
27、说到底,物质的小康与精神的小康其实是两码事。有的人,就算攀上了物质的珠穆朗玛峰,精神照样在猪圈里逡巡;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
28、听到过一句话:教养,就是懂得“害羞”。想让孩子懂得害羞,大人得先知耻——知道偷吃花生是耻,知道偷舔雪糕是耻,知道背后骂人是耻,知道自私自利是耻。知耻,才有可能引领自己跳出龌龊的“精神猪圈”,才有可能完成痛苦的“精神修容”,才有可能活成一个大写的人。
29、让我们永记这样一句话——先有大人“美丽”,后有孩子“动人”。
30、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有意义”比“有意思”更值钱?怎样让他们觉得随意丢弃一粒精神的米比随意丢弃一粒物质的米更可耻?怎样让他们自觉鄙弃“拿手机的猴子”?怎样让他们有兴致去跟这精彩的世界谈一场恋爱……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END-
本文自公众号:问对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