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家长们总有两个极端,要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要不为孩子别扭的性格烦闷不已。但是,家长们,你们了解真正的天才儿童会有什么特质,以及,会有哪些心理上的问题么?对于自己的孩子,你又真正用心去倾听过他的潜台词,感受过他多彩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么?你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和孩子交流么?
 周五
视野 🌏
全文共4979字,阅读时间15分钟
🌿🎨🌏
不得不承认,这一代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
三四岁就能听懂通识课,知道宇宙从哪里来,人类要到哪里去。五六岁就读过上千本中英文书。讲起道理来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常常把爹妈说得哑口无言,把爷爷奶奶说得在一旁傻乐。
如果我们小时候算是正常孩子的话,我们的孩子应该算得上天才了。
实际上,每个父母可能都曾有一刻,感觉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或者至少在某方面很有天赋。有时候,我们又觉得孩子蠢蠢的,傻得可爱。
当家长用“聪明——愚笨”这一个维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时,就免不了左右摇摆,有时为孩子感到很骄傲,有时又觉得孩子笨得气人。
同样的,一个老师用“聪明——愚笨”这个单一维度来评价孩子,就会把孩子排成高低不同的序列。一个孩子智商越高,也就越聪明,越像天才,越容易考上好大学;智商越低,就越笨,成绩也就越容易差。
用“聪明——愚笨”这一简化的视角来看孩子是危险的。它把发展简化为了一种数量的高低,把天才视为最高,愚人视为最低。
而事实上,“天才”并不仅仅是智商高,普通人也不是智商低。
最近,我读了一本论述天才的专著——《资优儿童》
书中说到,“天才”实际上是一个被神话的、定义模糊的词。学界更喜欢用“资优儿童”(英文:gifted;法文:surdoué ,即supergifted)来称呼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它有科学的定义,可以被测量。所以,下面我将用“资优儿童”来称呼所谓的天才。
什么是资优儿童呢?
资优儿童
被嫌弃的丑小鸭
人们或是觉得,资优儿童就是智商高;或是觉得,资优儿童就是智力早熟,是小大人。这都是误解。
实际上,高智商(高于130)只是资优儿童的一个特征。更重要的是,资优儿童还拥有着特殊的情感模式和思维方式。简单来说,他们的“脑回路”与常人不同。
资优不是“更高”,资优是“不同”
所以说,资优儿童并不是早熟。不能把一个10岁的资优儿童简简单单看成是15岁的正常儿童,而应当看作一类特殊的群体。
我们对于资优儿童,对于聪明人还有种误解,那就是他们的大脑是老天爷赏饭吃,不需要多努力也能学习很好,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偏爱,收获更多的赞许。
不过,刚才我们说过,资优儿童是人群中一小群跟别人“脑回路”不同的人。设想一下,人群中如果有一小群人与众不同,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恐怕更多的不是被追捧,而是被误解、被欺负吧。
天才儿童并不是如我们想的那样收获光环和掌声。更多的资优儿童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天资卓越,默默承受着与众不同带来的压力。他们的父母、老师也很可能不了解资优儿童的特点,误把他们秉性上的不同,当做是骄傲、挑衅、无礼、莫名其妙
童话《丑小鸭》就是资优儿童的真实写照。
丑小鸭因为长相与众不同,而被妈妈、兄弟姐妹排斥。可想而知,它的成长中遭到了多少蔑视和困难。
它不得不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它觉得自己是只鸭子,可是,没有鸭子觉得它是同类。丑小鸭遭遇了无数危险,苟延残喘,才得以长大。
直到有一天,当丑小鸭望向池塘里的倒影时,才惊奇地发现,它不是鸭子,而是一只比鸭子更高贵的白天鹅。
丑小鸭痛苦的根源,在于它以为自己是鸭子,却为自己与鸭子的不同而苦恼;在于它的妈妈、兄弟姐妹以自己为标准来评判丑小鸭;在于大家看不出来,丑小鸭表面上的不同,恰恰源自于秉性的高贵。
资优少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看不出他们天赋的高贵,又何尝不会把他们当做一只丑小鸭来取笑呢?
因此,要想让丑小鸭们不受误解,不让天赋成为绊脚石,就需要了解什么是天鹅,知道资优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有什么与众不同
资优儿童特征之一
过于敏感
资优儿童的敏感首先体现在感官的敏感上。
举个例子。
5岁的雷欧和父母以及他们的一位朋友坐在礁石上。他对这位朋友说:“你应该穿上拖鞋!”
这位朋友感到很惊讶,问道:“为什么呢?”大家都光着脚,为什么只对他说呢?
雷欧解释道:“你的脚可能会疼,就像上次一样。”
其实,三年前,在同样的时节和地点,这位男士被礁石弄伤了脚指甲。当时雷欧也在场,他只有2岁,但是他是唯一一个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并且还记得这件事的人。
不仅仅是视觉与观察,资优儿童的听觉也可能异于常人。他们能同时听清楚若干个声源发出的声音,比如一边偷听家里某个人打电话,一边看电视。有些资优儿童则有厉害的嗅觉。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雨果只有2岁,在浴室里玩耍。在公寓的另一端,妈妈正在做黄瓜沙拉。我们知道,黄瓜的味道既不明显,也不特别。然而,当妈妈来到浴室时,雨果说道:“啊!妈妈,你中午做了黄瓜沙拉啊,太棒了!”
这种异于常人的敏感有什么影响呢?
一方面当然是件好事情。因为我们常常羡慕“千里眼”“顺风耳”等等有灵敏感官的人。资优儿童能够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感觉信息
不过另一方面,资优儿童可能因为一点点风吹草动,比如观察到微小的细节、听到爸爸妈妈低估了一生、闻到微弱的气味,感受到气温的一丁点变化,就产生出强烈的恐惧、激动、不安、兴奋
此时,家长和老师或许不了解资优儿童,觉得他们情绪爆发得莫名其妙,因而不解、批评,甚至责骂他们。我们说一个人像林黛玉一样柔弱、多愁善感时,就或多或少带有这样讥讽的态度。
大人的嫌弃又会被孩子捕捉到,被他们灵敏的感觉放大,从而使他们受到伤害。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敏感而不被理解的小男孩。
周围人的不解,可能让资优儿童过早封闭内心,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就连与父母也不愿意交流。
又或许,资优儿童会感到深深的失望、怨恨,甚至变得暴力、乖戾。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被他们极其敏锐的情感保存、放大,影响一生
如果你的孩子和你总是难以交流,他会莫名其妙地愤怒,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找找原因。
此外,异于常人的敏感可能会让资优儿童的内心充满恐惧
他们对外界有着敏锐的觉察,就像雷达一样,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危险和暗流。然而,柔弱的身体和心灵却无法帮他们应对困难。
他们还对情感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甚至能回忆起婴儿时期的生活片段,记住儿时的种种创伤。
于是,各种各样浓烈的感情就储存在他们的情感储存器中,使得他们的情感过载,使他们一直生活在对周围的高度警惕状态之中。而警惕滋生恐惧
于是,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极度聪明,思想丰富,思考着宇宙人生的资优儿童,竟然会对巫婆、妖怪、一株植物、一个玩具等等莫名其妙的东西感到害怕。
一个“正常”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资优儿童特征之二
正义与共情
资优儿童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卓越的共情能力。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正义感。
老师批评于连和阿莱克斯。
7岁的玛丽对老师说到:“跟于连交头接耳的不是阿莱克斯!”
老师奉劝她做好自己,不要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但她还是坚持说到:“但是我确定,你真的搞错了。因为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差不多。”
结果呢,老师把玛丽的父母请了过来,当他们的面批评玛丽不尊重老师。
第二个例子关于共情能力。
富朗索瓦的爸爸回到家,拥抱了所有人。晚餐像往常一样,大家插科打诨,聊着趣事。
然而,富朗索瓦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爸爸今天过得并不如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即便爸爸没有明说,富朗索瓦也知道,并为爸爸感到担忧。
他是家里唯一一个体会到这些隐蔽的情绪的人。妈妈和兄弟姐妹一点儿也没有察觉。
这两个例子表明了,资优儿童的正义感和共情能力超出了同龄人,甚至成年人。
这既是一种禀赋,也是一种负担
玛丽坚持正义,却换来了老师的批评。富朗索瓦为爸爸担忧,却难以被家人理解,甚至被当做莫名其妙。
正是这些难得的天赋,让孩子在众多寻常人面前,变得格格不入
对不公平和他人情绪的极度敏感,使得资优儿童能够敏锐地感知到人与人交往中的摩擦、波动,从而产生一种负面的心理——
那就是焦虑预感
举个例子。
马太是个资优儿童,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父母总有吵不完的架。就像是一个听觉灵敏的生物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一样,马太早已身心俱疲。
有时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马太却能够感觉到敌对情绪,预感到冲突即将发生。
这时,他就会想办法介入,比如找个话题,转移父母的注意力,或者做一件蠢事,让父母把矛头对准自己。
马太当然无法改变父母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他得了抑郁症。而他的同胞哥哥似乎一点儿也不为父母担心,也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敏感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种优点,意味着情商高,善解人意,意味着与他相处时处处感受到体贴、周到。
可是,谁又懂得他们的内心呢?
他们可能始终处于焦虑、戒备的状态,被软弱、恐惧折磨。他们关注着每个人的感受,却掏空了自己,让自己的内心空耗成了一片荒原。
资优儿童特征之三
“听不明白的话”
有时候,跟资优儿童说话是件很费劲的事。一句在平常人看来再清楚不过的话,在资优儿童那里却出现了歧义
举个例子。
在一次智力测验中,面对“铁为什么会生锈?”这个问题,一个13岁的资优儿童回答道:“我不知道。”
这怎么可能呢?铁会生锈,不就是因为氧气吗?
于是,测验者问道:“你不知道什么?”
他回答道:“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氧化的化学过程。”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楚,就是“氧化”。可在资优儿童看来,“氧化”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所以不是答案。
再举个例子。
一个五年级的资优儿童做数学作业,遇到这么一道题:
“请做出以下几何图形: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一个直径3cm的圆形。”
结果,这个孩子用纸片、铁钉,按照要求,真正制作出了这些图形。而实际上,作业的要求是在纸上把图形做出来。不用解释,大概率也不会有人理解错题意。然而,恰好是班上最聪明的资优生会错了意。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资优儿童理解语言的一些特点。
一是虽然用着同样的字句,然而,对资优儿童而言,每个字词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要求,答非所问。
二是资优儿童特别执着于字词的字面含义,对他人不精确的说法可能很计较。例如,如果你和他约定6:30出发,那么6:28分可能叫不动他,因为在他看来,6:28不是6:30。两分钟可以干很多事情。
实际上,对含义的精确性的超高要求,使得资优儿童养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直到问出最精确的答案。比如,他问你“人是怎么来的?”你如果回答:“人是猩猩变来的。”那么他可能继续问你:“猩猩又是什么变来的?”直到问到宇宙的起源,问到你答不出来。
上面这几种情况,可能会不为家长和老师所理解。
资优学生可能被公认为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如果答非所问,或者有“十万个为什么”,大人可能不相信他们是真的没理解,真的困惑,而是被当做是没礼貌、挑战权威等等。
然而,这样想可能冤枉了他们。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思维方式不一样
资优儿童的其他特征
实际上,资优儿童还有很多特点。
比如说,他们拥有异乎寻常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一种近乎直觉的数感
因此,平常孩子需要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按部就班地解一道题,资优儿童却可能直接写出了结果。你问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们也不知道。因为答案如此显而易见,没有过程。
而这个时候,老师可能会认为不写过程是骄傲、偷懒、态度不端正。或者是,如果资优儿童用了自己的方法解题,老师可能会觉得,他们是故意突显自己,炫耀技巧。
此外,资优儿童的思维可能比较发散、跳跃。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个无比复杂的网络,节点和节点间有着无比复杂的链接。
所以说,资优儿童更接近网状思维,而普通人更接近线性思维。
网状思维听起来似乎更厉害些,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而实际上,网状思维会造成很多困扰。
比如说,考试中标准的解题步骤往往是线性的——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等等。考场作文的格式是线性的——先写开头,再分点陈述,最后总结。即便工作以后,如流水线一般的工作流程、向上级报告的材料,也都是线性的。
过度活跃的联想网络使得资优儿童无法有条理地、结构清晰地完成一项任务。他们的考卷、作业、笔记,也常常比一般学生的草稿纸还要像草稿。
这不是态度的问题,也不是学习能力低下,而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资优儿童的特点还有很多。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资优儿童,了解科学上如何测评资优儿童,推荐你读读《资优儿童》一书。
结语
实际上,资优儿童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约2%,大多数孩子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天赋,却都是普通孩子。
不过,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资优儿童与普通儿童并没有非此即彼的界限。实际上,文中列出的敏感、焦虑、发散性思维、文字理解的困难等等,不仅是资优儿童的问题,也是许多孩子的问题。只不过,在资优儿童的身上,这些问题被推向了极端。
所以说,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教大家如何鉴别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资优儿童。一来,这需要权威的心理测评。二来,即便孩子是资优儿童,并不意味着他成功的概率更大,父母要付出的更小。相反,如果孩子是资优儿童,父母将面临不一样的挑战。
再者说,资优儿童的比例很小,是一种遗传上的偶然,不是人能左右的。即便父母很聪明,也没法保证孩子是资优儿童。
那么,普通孩子的父母了解资优儿童,有什么用呢?
其实,了解资优儿童对每一位父母都有意义
因为这使得我们明白,人和人是不同的,即便是妈妈和孩子,即便是亲兄弟。而孩子在我们眼中之所以有问题,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是这样的人,而他是那样的人。
我们也能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与众不同。那些你以为的缺点,并不一定是缺点,换种角度来看,或许就是天赋所在。
因此,接纳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作者 | 山听
儿童通识教育从业者
自由撰稿人
通识阅读践行者
互动话题
你的孩子在思维方面有与众不同之处么?面对孩子的“语出惊人”或“不知所云”,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么?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