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年轻人!“
9月14日,“医学界”刊登了一个在知乎医生圈子里讨论的很火的话题“临床躺学”(点此查看文章:“临床躺学”火了,年轻医生逃离大三甲、躲开科教研之后……)。发出后,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和热议——虽然也不乏非议,但笔者在后台看到,更多的留言是在表达理解和同情。
我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家,但很难找到一个行业比医疗发展的更不平衡、更不充分:
一方面是大三甲人山人海、一号难求,一方面是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生存艰难;
一方面是顶尖医生们还算可观的收入,一方面是基层医生们堪称寒碜的待遇;
一方面是成为全国、全球专家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基层医生们、普通医院医生们黯淡的职业前景。
“临床躺学”之所以惹起了关注和争议,和无数医生产生共鸣,又刺痛了无数人的内心,正是这种割裂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大城市、三甲医院中年轻医生生存状态恶化的折射。
留下来前景美好,但在今天的大多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中,即使是作为大医院的精英年轻医生,他们也将在职业的中早期承受着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强度工作和低收入的压力,他们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
大医院里人才济济、争夺有限的机会,精英们不得不面临激烈的内卷化竞争和漫长的职业成长期,还要面对医患矛盾的冲击。
一个读者留言说:临床待的时间越长,对疾病治疗、医患沟通这些,会越来越觉得有种无力感。你其实改变不了什么,没日没夜的工作,带给自己的除了疲乏、脱发、心律失常、视力下降等等,也没有什么了。”
因为大医院种种的不如意,部分年轻医生们选择回到普通城市、普通医院,选择做一名普通医生、过更轻松的生活——这没什么不对!
武汉的“阿伦姐姐”拥有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考入武汉的社区医院。她给我们留言说:每天早8点半晚5点,中午还有2小时休息,不加班无夜班,法定节假日和双休都是齐的。”又说“基本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人逼着写标书写文章。”
我国是一个复杂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多元了。新生代医生们,不但有了更多元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做出更多元选择——既可以选择考硕士博士、努力挤进三甲医院,去走紧张和竞争激烈的阳关道;也可以选择回到社区、回到县医院、回到普通三级医院,选择过上竞争不那么激烈、舒适度更高的生活;也可以考虑加入类似”医学界“这样的机构,或者到药企等相关企业中去工作。
多元的思考和多元的选择,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成果之一。我们当然应该珍惜它,但对医疗行业,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多:
——是否可否通过深化改革,让医生们拥有更体面、更阳光的收入,从而让医疗行业回归正常化?
——是否通过改革,缩小横跨在城乡、大小医院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更多的年轻医生们愿意到普通医院去?
今天,国家号召强基层、建基本、大病不出县,可为什么做出了这种选择的医生仍然不多?为什么他们在谈回到基层时,会选择“临床躺学”这样的表达?为什么他们的选择,仍然会受到非议和批评?
甚至,提出“临床躺学”这个概念的医生,敢于在亚文化圈中公开讨论,却害怕或难以承受在更广泛医务工作者群体中引起关注——是什么导致年轻人到普通医院、到基层,甚至产生了罪恶感和逃脱感?是什么让这种选择“略带耻感”,而不是可以公开宣扬的善行?
“救救年轻人!“
在医疗领域内,我们应该做更深层次的改革,来让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元、更贴近人性、更贴近行业的需要——这既决定着我们明天医疗的质量,也决定着我国医疗业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让年轻人的选择和医疗产业升级产生共振,我们将塑造一个更好的中国医疗。
来源:医学界
作者:周亚夫
审稿: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
往期精彩回顾
“临床躺学”火了,年轻医生逃离大三甲、躲开科教研之后……
这是一个普通医生找到晋升捷径的故事
三甲医院里来了进修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