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本来是昨天发,但《夺冠》25号排片从下午六点开始,全中国都没有上午场,出影院已晚上,攥出shi来我也写不完,只能今儿来了,已看的同学觉得咋样?
体育类型是国产电影的稀有品种,好莱坞单美式橄榄球项目就能拉出一长串经典,此外还有棒球、篮球、冰球等,美国竞技体育极为发达,自然故事素材就多。
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国产运动体育类电影,《少林足球》《大灌篮》这些偏“神话类”不算,好像连十部都没有。
最早1958年谢晋导过《女篮五号》,81年的《沙鸥》(也是讲女排),2000年《女帅男兵》,再就是林超贤导的《破风》与《激战》,没了。
所以我对《中国女排》非常期待,还和夕阳老师聊,说春节档能挑战一下《唐探3》的,可能就是女排姑娘了。
谁知春节档突然消失一眨么眼,到了国庆档。
此时《中国女排》已经改名为《夺冠》,这场改名风波大致是酱紫:原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指导不太满意电影中的塑造,一纸诉状告到排协,要求删除自己的全部戏份。
这事儿排协从中调停,于是影片改名,删了一些片段(比如吃鸡腿那个),全片中没有出现陈忠和的名字,
当然谁都晓得彭昱畅与黄渤饰演的是谁。
其实《夺冠》里并没有任何“丑化”陈指导的只言片语,他片中定位是“让贤的谦谦君子”,我猜陈指导也许比较介意编剧把自己带队的两次冠军弱化了,从叙事角度来说这样有道理,只有前面压着点儿,后来的崛起才更有感染力。
陈指导的不满也有道理,咱毕竟不是当事人,无法感同身受。反正这场风波算是比较圆满解决,就是一直不叫名字这事儿显得有点儿怪怪的。
女排是中国体育的金字招牌。
50年代女排起步,成绩一直不温不火。1976年重组,袁伟民成为“新女排”首位主教练,也就是吴刚扮演的角色。
1978年,一位年仅18岁的天津姑娘入选国家集训队,她叫郎平。
1979年,22岁的陈忠和作为陪打教练入队,《夺冠》里重点表现的铁三角集齐。
经过几年苦练,1981年女排一鸣惊人,在第三届世界杯上,以7战全胜的成绩力压东道主日本,拿到队史首个冠军,片中也重点表现了这一幕,真真是万人空巷看女排。
这些看球的普通民众里,估计九成连排球规则都搞不清楚,只能看懂那个比分,那为什么大家会那么狂热呢?
因为我们的国家太久太久没有赢过了。
彼时刚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一看,原来我们这么落后,说真的那时很难平衡,国外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比中国工人一年挣的还多几倍,中华民族是向往卓越的,事事都想争个第一,怎么办呢?处处不如人,就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刺激。
此时,中国女排横空出世,真的是肩负着民族热望拿下了世界冠军,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激励一代人”这句话半点儿不夸张,而且打败的还是宿敌日本。
此后女排姑娘又连夺了四个冠军,成就“五连冠”伟业,打破了排坛世界纪录,尤其是主攻手郎平,以铁榔头的外号名满天下。
《夺冠》的叙事框架就是几场关键比赛,穿插着训练与文戏。这次导演陈可辛做出大胆尝试,除了郎平、袁伟民、陈忠实,其他姑娘全是正经八百的排球运动员,确实也很难找到十几个腿长一米、又会打排球的专业演员。
看得出姑娘们很尽力,但毕竟不是专业演员,运动戏无可挑剔,文戏就弱些,陈导只能把戏压在吴刚、黄渤与巩俐身上。
但有个特例,扮演青年郎平的演员,我说咋那么像呢,
原来是郎指导的亲闺女白浪。
我先说说《夺冠》的不足吧。
由于年代跨度大,用三场半(与江苏男排的算半场)比赛串联就显得细碎,人物的关键历程直接略过,比如郎平退役、出国、陈忠实后来的执教经历,都是用字幕交代的。2008年郎平带领美国队战胜中国队,这事儿当年引起不小争议,其实是可以深挖一下的(现在只一句话带过了)。
前半段极力营造出八零年代的感觉,服化道是到位了,但人物的谈吐还是显得怪怪的,我的观感是后半段更流畅舒服一些,现役排球手脸儿也熟。
从纯技术角度来评判《夺冠》的话,我觉得算得上合格的国产体育励志类型片,陈导出了名的会把握观众情绪,每场比赛都有力道有悬念,专业排球手就是给力,仿佛置身真实的赛场。
里约奥运会打巴西的那场,我当年看了转播,跌宕起伏太刺激了。昨儿又在大银幕上回味了一遍,竞技体育的魅力不是摧枯拉朽,而是交替领先,过瘾。
除了运动戏到位,家国情怀这块当然也是加分的,中国足球无论踢的多烂大家还是看,我们并不是多爱看球,而是爱中国,希望祖国能赢。
《夺冠》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对“女排精神”的阐释,这才是陈导的核心表达。
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四个字:为国拼命。
把谁放在当时的位置上,想要出成绩,也只有“拼命练”这一招,营养、设备、梯队,比起西方强国,我们可以说什么都没有,舍得一身剐才能将强队拉下马,袁伟民近似魔鬼的训练强度只为一个目标:为国争光
第一批女排姑娘就是在残酷的条件下,拿到了五连冠,她们每个人都值得一枚战斗勋章,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段历史,说没人性啦、唯金牌论啊,这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后来有西方记者问郎平,为什么中国人把一场排球比赛看的如此之重,郎平的回答耐人寻味:因为当时,我们还不够自信。
现在的观众已能以平常心看待胜负,因为咱各方面都开始变得卓越,体育不再是落后的安慰剂,八十年代可不是,每个走上世界赛场的运动员都背负巨大压力,李宁有次没拿冠军,真的有人给他寄过刀片。
进入新千年,陈可辛通过对郎指导的刻画,诠释了新一代的女排精神。
郎平当上女排主教练后说:我希望你们不光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还要成为优秀的人。
郎指导是经历过浴血奋战的,她最明白唯冠军论的优劣,为国争光与享受运动的快乐之间,并非不可调和。
有个桥段,训练结束,郎指导说今天就到这儿,你们去谈恋爱吧。上了场,你们代表国家征战,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否则就是渎职。下了场,你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
从这一点上来说,新一代“女排精神”其实更接近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郎平对球员不讲什么大的道理,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拼尽全力,不要为自己留下遗憾。
赢了,你与祖国同荣耀;输了,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做到更好。
从“为国拼命”到“成为更好的自己让祖国骄傲”,体现了“女排精神”的与时俱进。
对女排精神的诠释,是我觉得《夺冠》里最好的部分,这才是拥有全方位自信的新一代中国运动员。
最后再说下表演,巩俐演的真是好啊,连声音都像郎指导,巩皇不愧是你。
彭昱畅与渤哥塑造的陈指导也舒服,还刻意模仿了福建口音,陈、郎二位指导是所谓的
“一天敌手,一生挚友”
,最后升国旗打电话的段落我真落泪了,点抓的极精准。

袁指导在前半段戏份颇重,吴刚的诠释让人信服,但有个缺陷,他台词太多,有说教感;反而是到了后段,在葬礼上只露一面,说一句话,情绪却全出来了。
总的来说《夺冠》还是值得推荐的,有条件的话记得带上爸妈一起,他们一定记得那匮乏却热情如火的岁月。
四十多年来中国女排取得了辉煌成绩,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确信,即使处于低谷,中国女排一定会再起来,她们永远有一颗冠军的心脏。
新时代的女排从外形到性格都焕然一新,也并不排斥新兴的传播方式。
这不,趁着《夺冠》热映,9月23日中国女排集体入驻快手,其中不仅有郎平郎指导,还有现役队员丁霞、张常宁、袁心玥、魏秋月等人,堪称中国女排“最强阵容”。
快手为此专门举办了“在快手,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女排”直播活动。
来看看直播视频预告:

昨晚直播我溜进去看了,快手从“寻找快手最强主攻”活动中选出8名选手,几人跟女排姑娘一较高下,郎指导还亲自指导几人打球,实在太幸福了。
郎平在现场回忆实现“十冠王”壮举时的心情,大家对女排平时的训练有了新认识,“女排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汗水和拼搏换来的荣誉。
让人惊喜的,还请到了宋世雄老师!他的声音是一代中国观众的回忆,“郎平后排插上,郎平扣球,球打中了”!宋老师一开口,八十年代内味儿全出来了。
同时姑娘们也分享了训练之外的生活,跟普通女孩一样,她们也喜欢买买买,也会追剧,甚至会聊队友的八卦。
中间连线《夺冠》导演陈可辛,聊了一会儿拍摄幕后趣事与创作理念,经过几个月拍摄,他已对女排姑娘们如数家珍,顺口就能说出一大串名字。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快手App上搜索“央视新闻”,里面有直播回放全片。

快手一直以来的Slogan都是“拥抱每一种生活”,排迷们有福了,未来不仅在电视荧幕,上快手也能“追到”女排姑娘的最新动态,还可以看到她们褪去“冠军”光环后的真实故事。
快手体育目前已经有数百位体育明星入驻,也拥有CBA、昆仑决等热门赛事的转播权。
无论你喜欢看体育赛事还是明星趣闻,快来快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