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定君
但凡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自然而然的会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循环的历史。新王朝建立—大治—由盛而衰—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再次建立。循环往复,周行不怠。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历史周期律,孟子所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正是一个经典概况。
01
早在1945年,著名学者黄炎培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议题“新中国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吗?”按照黄老先生的说法,所谓历史周期律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然这句话出自《左传》,但不可否认,黄老先生在此处的应用相当精妙。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而言,什么是历史周期律呢?
之前已经讲过了通俗意义上的历史周期律为何物,可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呢?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过去人类全部的政治制度史,就是凭借与依仗某种力量来支配资源和分配财富的历史。也是人类转化依仗力量,调整支配方案的历史。”
正是如此,也就是说,不止历史周期律,宽泛的说,所有的历史都具有如上特点,也就是依靠某种力量来进行资源分配形成社会制度。
所以,我理解的历史周期律的本质,就是“执政集团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因固有的理性化和自利性,导致资本收益率高于劳动收益率,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使得不平等由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领域横向演变,以致其与主体人民共有利益的缺失而使其丧失合法性地位,并为更具有共有利益的执政集团所替代。”
接下来进行详细的通俗解释。
02
首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模型,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所以一定会在变量上有所遗漏,但应该无伤大雅。
第一个变量,人口。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社会总产出是很有限的,而土地的产出则更为有限。在袁老爷子和他的神奇水稻没有现世之前,一块地该出多少粮食,那就是多少粮食。就是说,土地所提供的粮食是一定的。但是当盛世来临,人口是不断增加的。当粮食不足以供应当前总人口时,活不下去的人自然揭竿而起谋求生计。于是人口再次减少,人民又安定了下来。
第二个变量,土地兼并。我们可以看到,秦之前的朝代,命硬得很,而秦之后的朝代,则普遍短命。实际上这个变化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而是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当时社会正处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为应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各国纷纷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法令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该措施在当时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出现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当少部分人掌握了大部分土地,导致多数农民无地可种,而大地主们却面对着多到种不完的土地暗自头痛,于是双方干柴烈火一拍即合,自然而然的达成协议,大地主雇佣农民为其种地并收取地租。从此,农民们不仅要面对政府的税收,还要面对地主的地租。于是,当荒年来临,既交不起税又交不起租的农民就又面临了走投无路的困境。于是……
嗯,反正活不下去,不如反他娘的,打土豪,分田地!
第三个变量,气候。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已经纳闷了,气候和政治有关系吗?自然是有的,1932年,李四光先生对中国战国后的内战进行统计,发现存在明显的动乱—治乱周期。于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得出了如下结论: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冷抑暖扬”的特点。这东西掰扯开来讲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气候温暖湿润时,政治也走向兴盛。因为气候温暖的影响是很广泛的,比如说粮食增收。而气候寒冷的影响则更为明显,首先自然是粮食的减产,其次,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产出减少及气候寒冷,不得不向南迁移,富有生命力的游牧民族对脆弱的农耕文明带来巨大冲击,更容易导致王朝灭亡。当然,游牧民族的内迁也为死气沉沉的农耕文明带来生机活力。大唐盛世,正是建立在南北朝大乱的基础之上。
第四个变量,政治体制。所谓的政治体制,其实在这里我更多指的是具有易腐性的官僚体制。这东西因为发展历程比较长,所以很难一两句话掰扯清楚。
03
最早的官制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体制的大体内容。简单来说,你爸是当官的,你也当官,假如你不是长子的话,还是可以当官,只是官阶会降一级。这个官制的缺陷很明显,首先固化了阶层,容易激化矛盾,其次,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中国,这种制度容易导致近亲结婚,按理说近亲结婚就近亲结婚呗对国家有什么影响?问题是这帮人的儿子不是皇帝就是地方长官,这就很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察,就是说,某某某人名气很大,被皇帝知道了,于是皇帝说,你来做官。二是举,就是说,地方长官觉得某某某人能力很强,于是上报皇帝,皇帝说,好,你来做官。这种制度的缺陷也显而易见,首先平头百姓怎么才能名气大到皇帝都知道呢?其次举人才的官员难道不会徇私枉法吗?
当然,会。于是官员和地方大族勾结,世家大族再次垄断官制。
后来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创立者就是陈群,在三国杀中,陈群的技能定品就来自于此,“定品寻良骥,中正探人杰”,这是定品发动时的语音。其实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定品就是把人分成不同的品级,而中正是个官名,专门负责评定人才。其实九品中正制大体上还是察举制,而且,由于中正和地方大族勾结,更加垄断了官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实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也很简单。陈群先生,正是当时的世家领头人之一。
最终,皇帝们祭出了大杀器——高考......不,是科举制。这种制度的后果就是造就了一个新的阶层,也就是文官集团。但问题是文官集团并不总是靠谱,明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官集团与太监集团的相互倾轧。而实际上的问题也不在于文官或者太监或者武将们怎么怎么样了,而是整个缺乏有效监察的官僚集团的集体腐化,致使帝国统治力的降低和正常运转受阻。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历史周期律的全部理解,一家之见,就教方家,还望指正。
最后附上黄炎培先生完成讨论之后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未定君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推荐阅读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欢迎转发朋友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