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设计: 黄仔 | 责任编辑: 柴君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导言
「他让我做我不想做的事,他让我说我不想说的话,尽管我试图逃脱,但我只能说我爱他……」
穿着粉色缎面夹克的女孩Autumn,独自一人站在猩红色的幕布前,抱着吉他轻轻唱着,情绪淡淡的。
「荡妇!」观众席里的一个男生大喊着打断了她的歌,语罢,他捂住嘴窃窃笑着。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Autumn强撑着完成了表演,歌词意味深长、饱含痛苦,这是她的一次自我表达,甚至是求助的尝试,但显然,这次尝试并不顺利,意外的出现令她哑口无言。这是她遭遇的困境,也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住在宾州的未成年女高中生奥特姆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她试图通过捶打自己的肚子、喝漱口水、做剧烈运动来打掉孩子,但于事无补。决心流产的她,发现在当地做手术的种种限制,于是某个夜晚,在表姐Skylar的陪同下,她们计划到纽约完成堕胎
是的,这是一个和「堕胎」有关的故事。我们想借着这部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聊一聊这个女性议题。
▲图片来源:豆瓣
2012年,已婚女牙医萨维塔在孕17周时因有自然流产迹象住院。她请求堕胎,但根据爱尔兰的堕胎法,医院认为萨维塔腹中的胎儿仍有心跳,拒绝了这一请求。直到几天后胎死腹中,医院才将胚胎取出,但不幸的是,萨维塔因感染去世。
▲图片来源:Google
这引起了众怒,也成为导演伊丽莎·希特曼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而2019年,美国数个州最严堕胎法案「心跳法案」的通过,让这部电影的出现更加应景。(「心跳法案」:腹中胎儿一旦能检测到心跳,就不能进行堕胎,强奸等极端情况的受孕也不例外。)
如果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再出现少女堕胎的情节,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屑一顾。前几年以青春为主题的部分国产影视作品里,多半少不了这样的剧情——
女性角色被渣男欺骗、辜负,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有的瞒着父母偷偷摸摸找了小诊所,在看起来并不正规的「医院」里默默流泪;有的不小心让父母知道了,被长辈围在中间盘问,被羞辱「不知廉耻」。
与这些落入俗套的故事相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更像是真实记录,镜头始终保持着克制的距离,让每一位观众都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旁观两位少女不为人知的秘密之旅
整部电影的节奏是慢慢的,剧情平静地展开、进行着,直到Autumn坐在纽约的诊所里接受工作人员常规的术前询问……
「我会问你一些比较私密的问题,你只需要回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到这里,电影片名中的四个词终于出现,我们知道了名字的来源。平淡展开的剧情,也从这里进入了高潮,变得令人揪心。
「在过去一年里,你的伴侣拒绝戴套。」
「有时。」
「你的伴侣影响你的避孕打算或在你不想怀孕的时候让你怀孕。」
「从不。」
「你的伴侣曾威胁或恐吓你。」
「很少。」
「你的伴侣曾打过你、扇你耳光或虐待你。」
沉默。
「有人强迫你进行性行为。」
「有过。」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镜头对准了Autumn,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她再也无法保持冷静,用沉默与克制的哭泣来让自己尽可能地完成这些令自己不适的问题。她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迫与对方发生了关系,甚至没想到会怀孕。
我们并不知道那个让Autumn怀孕的人是谁,被故意隐去的男性,仿佛在告诉我们,她遭受过怎样的暴力,孩子的父亲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意外怀孕的结果最终都只能由她一个人承担
没有经历过的人并不会知道,每一个得知自己怀孕、颤抖着手搜索人流医院时的女性,每一个坐在候诊室、躺在手术台上的女性,内心经过了怎样的挣扎,害怕、困惑交织,而感到羞耻」成为内心的底色
影片中,纽约诊所的工作人员询问Autumn终止妊娠的原因时,Autumn表示:「我只是还没有准备好当一个妈妈。」工作人员没再揪着不放,而是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只要是你自己的决定就没问题」,在这里,Autumn是被尊重的,在工作人员眼里,她是一个独立自主,并对自己的人生有自主权的人
现如今很多人都在强调保护女性、让女性保护好自己,但我想,和「保护」一样重要的是「尊重」。尊重她们,给予她们理解与支持,把身体的自主权交还到她们手中。
除了「堕胎」这一明显的主题,在这部电影里,男性给女性的恶意、伤害,也以不同的方式时刻存在着。
影片开头大喊「荡妇」打断Autumn表演的男生,还有想方设法羞辱女性,连家里的母狗都不放过的Autumn的继父: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将Skylar的例行寒暄误会成来自女性的「主动诱惑」的男顾客,即使Skylar明确表示拒绝,他依然留了地址给她: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身无分文的姐妹俩,为了解决住宿和回程车票等问题, Skylar不得不满足一位男孩索求的长吻来换取钱: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这些屡禁不止的、无处不在的伤害与压迫浓缩进一两个小时里,偏见、攻击、剥削如影随形,触目惊心。
落到现实中才发现,影片中的这些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人的缩影,它们总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动人们的神经,也让其他女孩们一样处于「被经历」的担忧、恐惧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曝光,也有越来越多「普通女性」走出来大胆发声,讲述自己的真实遭遇,给予其他同样遭遇困境的女性以力量
影片里,是表姐Skylar发现了Autumn的异样,毅然决然支持她,陪着她一起踏上前往纽约的大巴。
纽约诊所里的女性工作人员懂得Autumn的无助,快而精准地了解她的处境,充分运用了自己专业的知识去帮助她,甚至在Autumn躺上手术台时,工作人员陪在她的身边,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
▲图片来源:网络
看见Skylar为了换钱不得不满足男孩的要求时,Autumn悄悄站在她所在的柱子后面,伸出手,勾住了Skylar的手指,仿佛告诉她「我在」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现实里,也有无数女性正手拉着手,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疫情期间,一线女性医护人员面临卫生巾短缺问题时,女性博主联合网友将物资送到前线;鲍毓明事件爆出后,接二连三发声支持的是女性,不管她们是何身份……
女性之间给予的温暖,也可以是一个坚实有力的拥抱,一句提醒危险的话……因为都是女性,所以更懂得彼此的脆弱与无助,能给予彼此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还记得影片中,Autumn初到纽约时,从地下车站到地面的电梯停滞不前,而反向的电梯正常运行着,她只能艰难地提着行李箱一步一步往上走。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而电影的结尾,做完手术后的第二天,Autumn拉着行李箱顺利坐上下行的电梯来到地下车站,坐上了回家的大巴, 大巴上的她望着窗外,一言不发,缓缓睡去。看起来平静而顺利,前后的心酸却不言而喻。
这次的事件也许只是她青春里的一段小插曲,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提起,影片到这里画上了句点,但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结束
到这里,让我们把目光从这部电影挪到我们身处的现实中来。
我们国家堕胎虽然没那么艰难,但是性教育缺乏导致很多女性走向堕胎的结局却屡见不鲜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在2014年至2018年间,这个数字稳定在950万以上。
▲图片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意外怀孕之后,不管选择人流还是药流,对女性的身心无疑都会造成巨大的伤。人流适用于14周之前的妊娠,虽然成功率比较高,但是,但凡是手术必然会有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子宫穿孔、破裂,其他还有一些感染、出血、内分泌紊乱的风险。
药流呢?很多人都认为药流是可以在家自己完成的,既私密、方便操作,又能避免手术及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首先,药流是需要在医院完成的,其次,药流的成功率并不高,有75%,这也就意味着有四分之一失败的概率,如果失败,就需要再次清宫,而清宫就相当于一次人流手术了。
除了身体上的创伤以外,情绪甚至是心理也会出现问题。美国心理协会(APA)心理健康与堕胎特别工作组(TFMHA)曾表示:有些妇女在终止妊娠后会感到悲伤、失落,有些人甚至会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图片来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如今,「无痛人流」「轻松药流」的小广告仍随处可见,真正的性教育科普却只能遮遮掩掩,而且也依然有人认为,那些流产的女性,都是因为不懂得「洁身自好」;也有人认为,怀了就该生下来,否则会牵连一条无辜的生命。仿佛那个身心遭受巨创的女孩一点也不无辜……
然而,他们忘了,大多数女性在遭遇这一意外时并非是自愿的,她们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另一个生命的到来
谁愿意见到「流产」这一结局呢?没有人。为此我们需要的是更加普及、完善、科学的性教育。在性事上最起码要做到互相尊重和知情同意,以及时刻谨记把安全放在第一。
而在面对那些已经受伤、需要帮助的女孩时,我们或许也可以少些批评、指责、嘲讽,多点鼓励、支持和帮助
今天的故事,与「堕胎」有关,却不止于「堕胎」。女性的生存处境,性教育的缺失……始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希望未来,当你们再看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时,不会是:从不反思,很少关心,有时看见,总是沉默。
另外,如果你对自己所处的两性关系感到困惑、犹豫,不妨做做电影里的那份选择题,也许,它会告诉你答案。
别忘了点个 在看 ~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Wendy Mitchell. Eilza Hittman’s eight-year journey to make ‘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EB/OL]. (2020-05-13)[2020-08-28]. https://www.screendaily.com/features/eliza-hittmans-eight-year-journey-to-make-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5149745.article.
[2]Major B, Appelbaum M, Beckman L, et al. Report of the APA task force on mental health and abor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