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1959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书·财经
陈屹视线】导语
35年前周励怀揣40美元离开上海,踏上了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留学之路,她根据自己从北大荒到曼哈顿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1992年以销售160万册荣登中国畅销书榜首,同时获得《十月》文学奖,本书不仅确立了周励在海外文坛的位置,作品正如董鼎山先生所说:“展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
35年后的今天,周励带着疫情期间于纽约撰写的最新力作《亲吻世界 - 曼哈顿手记》,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办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以她作品中的众多史料、场景与叙事内容,再次给文坛带来震撼。
本文是一篇聚集了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回顾历史、反思历史的文化盛宴大汇编。
近两年【留美学子】先后编辑发表了周励近十篇书中的部分内容,同时,《周励 vs 陈屹视线 的穿越访谈》也被摘录在书中的最后一节内容里。
《亲吻世界》封面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主题:《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
会议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三联书店主办,华语文学网协办。
时间:2020年9月12日
研讨会主持人: 
汪澜女士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上海三联书店董事长陈启甸
《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展现了作者的斐然才气和惊人的勇气,全书收录28篇散文中。
第一部分
来自于作者对跳岛战役遗址实地考察,以及对美国档案馆众多史料的梳理,对二战历史及战争硝烟中人性与狼性所做的比较深入的解读。周励女士独具慧眼的发现令史学界惊叹,在二战史书中周励作品非但没有被淹没,而且赢得如潮好评。
第二部分
作者在欧洲美洲非洲各地寻找梵高、海明威、凯伦、丘吉尔、路易十四、拿坡仑、罗曼罗兰等艺术家史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的文史感怀,每到一地,作者都会浮想联翩,进而变得时间纵横穿梭,激昂文字中不乏对人性独特之洞见,令人叹服。
第三部分
作者在地球三极的探险,其中对南极的描述让你隐隐感觉莫非作者就是科学家。
这本书被编辑称之为烧脑的书,原因就在于它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继《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成功之后,以后的岁月属于周励的传奇没有止步,在经历十年前一次大手术后,60岁的周励女士以更大的勇气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在攀登马特洪峰和探索珠峰之外,她七次逐梦南北极,甚至跃入北冰洋。
新书中的大量内容创作于纽约新冠疫情期间,因为新冠感染人数远远超过上次改变美国的历史,甚至历史走向的大世界。二战成了国际媒体常用来与疫情对比的沉重话题,听着救护车不停的在耳旁呼啸,看着无数人在生死线上挣扎,通过回顾惨痛的战争历史,她大声疾呼,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我们不分国际,珍惜生命,相互辅助,这大概也是这本书最终命名为“亲吻世界”的原因吧。
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影响了走出国门,成为新移民文学兴起的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周励女士的勇气至今未曾衰减,正是凭着这股动力他闯荡和游历地球各个角落,在世界的三极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山,在浩瀚的太平洋,在亚欧非大陆,像南来北去的飞鸿,一番番闯荡游历,一次次激情迸发,使得周励女士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学创作,还有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以厚重的新作亲吻世界,我认为周励女士是华文文学作家当中的独具风格和视野,他的创作使华文创作中比较稀缺,对于中国文学在内的华文文学,有着特别的意义。
上海市原副市长兵团战友周禹鹏先生
我既不属于作家,也不属于学者,更不属于评论家。我最好的身份是老知青,周励当年也是黑龙江知青,黑龙江知青原来都不认识的,黑龙江这么大,兵团有六十几个团,一个团几十个人。认识周励时,还不知道她也是黑龙江知青。
1995年我在美国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认识周励一晃25年了。
《亲吻世界》我算最早的读者之一,在疫情全球蔓延,她在纽约见儿子都是很难的事情,但她坚持在写,每写完一篇微信发给我,你给我好好看。我肯定不能像陈思和的专业性和深度,但是我尽了责任,找出两个错别字,也提了一些小建议。
关于这本书,她的文采、思想、国际视野,她对历史真实的认真追逐,很不简单,这都是你们来谈,你们是内行。
我也算退休以后周游了南极北极,我们算进了南极北极圈到南极北极,只身到南极点,90度,进66度算进南极了,周励跳到北极点,这个人的勇气是很了不得。这种理想、这种激情四射,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勇气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书。
这是挑战人类极限:跳入冰泳之前瞬间
周励是我们当年老知青的一颗闪亮的明星,是我们华文作坛上的奇葩,如果当年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奠定了周励在华人文学中的地位,我相信这本《亲吻世界》一定在华人文学中留下浓浓的一笔。
感谢作协,我在隔壁,这是675号,我在703弄741号,从副区长做到副市长一直在隔壁住,天天路过作协大门,今天是第一次来,我不是什么家,所以始终没有敢进入作家的文学殿堂,今天有机会进来了,非常感谢王伟书记,感谢大家!
三联书店责任编辑匡志宏
今年4月22日下午从黄总接到这本书,那时只是目录。那个之前只是听说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当时没有看过这本书,对周励老师几乎没有了解。没有想到刚刚加上她的微信电话就打过来,那时候是纽约时间凌晨2点,一打就是15分钟,之后不断的信息,所有的文章基本上进来。
那时候没有预料到这本书会是现在的样子,周老师一开始只是想把近年来的新作加上以前的文章集结成一个集子,给原来关心他的读者有一个交代。一开始想交给团队做,周老师说经过很多次修改,新媒体编辑找了好多次,也是比较容易出这本书,但是我同事看了他之前两本书说面对不了这么强势的作者,后来我发现他是对得,如果没有黄总坚定支持我估计也 hold 不住。
读了之后前面两篇是被震撼了,作者不是学院派,在自己的角度看望这个世界,如果他之前那本书从自己出,这本书是对自我的超越,很快意识到这本书不应该那么随意的被出版,作为出版人,我有责任做的更好,并且传达给更多人。
于是开始了艰苦的说服过程,周老师之前出过两本书,有她自己喜欢书的理解和坚持,所以接受新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我只能告诉她从她文字当中读到一个人,并且对激情旺盛的生命力感染,相信这本书可以吸引打动一大批新的读者,我们目标不是出一本书,而是有影响,影响广泛的经典作品。
“勇气,是人类最珍贵的品格”
感谢周老师对编辑充分认同,成功者是有过人之处。
大框架周老师决定为新书确定新的内容,我们确实是夜以继日在工作,常常他写到夜里7点,我这边刚吃完晚饭就开始看。编辑这本书的工作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因为成稿时间不同,前后重复出入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涉及学科众多,涉及各种门类,如果说作者负责大胆想象,编辑是负责小心求证。
编辑工作确实耗费大量的时间,加上想在大量照片中选出合适的用以展开叙事,为每篇文章配上图,跟设计师的沟通花了一些功夫。书稿复印前93天里几乎天天围绕这个在转,劳动节在劳动,端午节同样在劳动,周老师也是一样,不但要赶写新的文章,还要负责回答我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她大量工作靠手机在看,看手机微信,可以想见她劳累的程度,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
读了这本书很感动,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定位这个书,周励女士是世界华人文学作家,我们过去讲这个话是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讨论严歌苓,她是世界华人作家,这只是说说,感觉上跟国内创作也有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大多数海外华人作家写的。
读周励女士的《亲吻世界》,概念完全被颠覆,这样才是世界华人作家的标杆,他首先给我冲击的是巨大的世界性的视野,世界上每一个奇奇怪怪的角落都谈到了,不是说世界华人作家表达整个世界,但是她里面讲到的内容,历史的内涵,包括地理地图,活动的空间,都是世界性的。
我不是说中国作家没有条件可以去游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去,但是周励这本书里不是旅游问题,不是写点随笔,通常给人感觉是这样,写点花絮,她不是,她是向世界挑战,尤其是第一部分给我震撼非常大,她讲述的太平洋战争,过去也看过电影,她能够把广阔的国际的战场,写的那么开阔,对亲历者一方有足够的谴责,但是对死亡,失误作为平民的死亡,包括原子弹都有非常深刻的统计。
对战争一方也毫不回避战争,包括美国军队的失败,他们的失误,他们遭到的惨败。很小时候听祖父辈说日本人打仗,打到美国人出场,就不行了,飞机很矮,美国飞机很高,丢下来一个炸弹。当时脑子里模模糊糊印象是美国参战,日本就完蛋
但是看了这个作品里很多战场上的描述,包括美国人去插国旗。历史的事实可能比周励笔下还要重,我们现在能借助于历史的文献,有很多,当然专家去看,一般老百姓不会看很深的,它又是文学的语调,又有理式的场面,更重要是世界的眼光,这样组合成《亲吻世界》这本书的写作空间,这比我们仅仅局限在国内,或者局限在某一地,过去老写留学生文学,这样的说法比较多,这本书完全刷新了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做法,它标杆了世界华文文学能够达到的高度。
这个高度也是我对华语文学,周励也是华人作家,她能做到,以后也会有人做到,达到了让大家去学习去感受的目标。能够看到世界华文文学出现这样新的视角。
作者在贝里琉岛尼米兹石碑前
周励完全避开了写点风景的小情怀,有些地方超越了一个作家的本质,她变成历史学家,花大量的精力去考察,关于墓碑里的一个石头的考察,这个碑由此战斗女性精神,她对战败国敌人不是表达咬牙切齿的,她非常公正,非常理性,来了解历史,她的起点非常高。
她对某些历史上的疑虑、疑问,完全用学者的眼光去看,一个是关于插旗的照片,到国会图书馆翻无数的照片,最后被她查清历史。一个是碑可以想像周励当时去,人家背景看不太清楚,她手摸去看,这种感情深深的落在我的脑子里。
还有一个梵高,我前不久看了一部梵高的电影,写梵高怎么死的,电影拍的非常好,用梵高的画面来组合镜头。我从头看到尾不认为是真实的,以为是编的侦探故事,看了周励才知道这是真实的事,她自己用自己跑步去测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个结论对不对不知道,但是她这样用自己生命体验去考证查历史事件。
这三件事情,国会图书馆查照片、一个到战场上找墓碑、一个是用自己身体跑步体验历史的真实,这三件事情值得研究历史的人去学习,这三个不同场景不同的劳动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个感受,推动这个作品创作完全是她的超乎常人的强大生命力,生命书写,她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这个文字是用生命用血来书写,不能想象这么一个年龄的人能够去爬山跳海,刚才看她北冰洋,我都早搏了。她强大的生命力支撑了去探讨世界的奥秘,探讨人类的奥秘,人类历史的奥秘,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值得我们感动的,因为今天这个时代被称为小时代,人从一个英雄人物变成非常萎缩的贫贱平民的中庸的生命,有一个科幻不知道谁写的,人变成了这么小的人,将来就很安全。
我觉得今天人就是这样,这个世界再这么平庸下去,再这么混乱下去,人都萎缩了,认得个性,人的生命的价值,包括对人的本质上的肯定,去英雄化,去是非化,去人的崇高性等等,把一些所有卑微的感情笼罩了对人的解释。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学习她,但是她给我们树立了,在今天这个时代,平庸的卑微的小人国时代,她提出了高的标准,重新激起大型人的自信。我对这个非常感动。
华东师大沈志华教授
我们是搞历史学的,从历史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历史学家按说是搞二战史国际战争史,我都不知道跳岛战争,我们关注点跟文学作家的关注点不太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研究的重点。
关键是人家写本书,畅销书,谁都看,咱们写本书没几个人看。我很早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历史研究主要是追求历史的真实,因为过去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到底后人是怎么看,要靠历史学家的创作,还原历史,但是你还原完了,谁知道,还原完了就这圈里的人,历史研究杂志,中国顶尖的史学杂志,我估计在座的2/3人没看过,也没有功夫看。
它存在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把历史学家象牙塔里研究出来的东西成为大众,我们研究完历史需要大众知道的,社会都知道真实的历史,它才能改变人的观念。例子太多了,直到今天还有。
横向飞越马特洪峰,海拔4000多米,马特洪峰触手可及,山脊到山顶极为险峻。空中遇到强风,堪称惊心动魄!爬过、飞过、写过、爱过……心旷神怡,马特洪峰!
好多年前想过这个事,让我们去创作,我们写不出您写的那个东西,写三国志的人写不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才是大众坎德,三国志是咱们几个人,弄来弄去,但是有一条,三国演义一定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起来的。
我不是说历史研究没有作用,当然有作用,咱们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作用,但是要传播到世界社会上,恐怕要历史文学家。历史文学家里,是文学家往历史学家靠,还是历史学家去变成文学家,我也搞不清楚,这个将来可以作为一个科研项目。
周励在华盛顿美国国家档案馆

手持《密苏里战列舰签字仪式》原始照片
咱们的思维逻辑跟她不太一样,我想不到,当然人家文笔好,咱们的文字学者当中交流要求的是严谨、正确,不能说错一个字,不能写错一个字,不能说错一句话,你看人家的洋洋洒洒,随笔就来,所以我好好向你学习,当然也学不会。
历史学家和历史文学家联合才能把真的历史本来的面貌告诉世界,我们研究的范围要广泛的多,别说二战,冷战,比如朝鲜战争很多细节,怎么让广大的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能看到,这个是我们将来工作特别注意的地方。包括教科书问题,编教科书也有这个问题,不是从真正历史研究的史实出发编教科书,教科书的问题更大了。你传播的知识,如果是虚假的,或者是偏差的知识,可能会影响一代人两代人,怎么做好历史学科,向社会公众转换这个工作,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右为作家周励女士
用五句话评价这本书不是一般的好书。
第一句话是诗的情怀和史的深邃的书写,历史深邃的书写。
第二句话,血泪和辉煌同在的书写。
第三句话,珍视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有大爱的书写。
第四句话,对先贤满怀崇敬,而且走出传奇人生的书写。
第五句话,华文文学中视野宏阔独树一帜的书写。
关于这本书的体会是这样的。
这本书一半的文章,尤其是第一阶段被遗忘的炼狱,周励2002年的至暗时刻写的,所谓至暗时刻是两点,一点是新冠疫情的蔓延,第二点是中美关系的紧张。在至暗时刻周励用激情的文字再现二战的燃烧的太平洋跳岛战略,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是正义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清算,美军胜利了,但是胜利的很惨烈。
作者探访马林塔隧道
美菲大军被迫投降
巴丹死亡行军照片
周励揭开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追问学术背后的成因,那就是战争当中的人性与狼性的转换。日本天王的侵略野性塑造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日本武士道精神樱花美学调教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人,给他们洗脑打鸡血,长他们为天皇抱团,日本军人一个个成了疯狂的狼,原先的学者和诗人都组成神风突击队,神风突击队平均不到20岁的年轻人,包括不少大学生,走向死亡。
周励令人心惊的描写,仿佛看到背后击中的日军士兵,一个个从黑洞来传出疯狂的死死抱住美军士兵一起燃烧,还有断腿的日军跳下悬崖前疯狂的喊着天皇万岁,这是狼性的爆发,这是樱花美学极端帝国主义的熊熊燃烧。
修建死亡铁路战俘的照片
周励不仅揭示了日本军人的狼性,也挖掘了美国军人的人性,美军和日军的战斗是正义的,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他们赢得战争,以血泪构成的辉煌,在道德天平上是善治善行,本身是一种人性的发扬。周励赞扬美军士兵和他们将军的勇义智慧和牺牲,同时在炮火中挖掘了他们人性的光芒。
周励再发现了石碑,这个石碑现在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以及国家档案馆,都没有任何记载,周励揭示挡性和人性的转换,目的是十分清楚,担心民粹主义自身的狼性为赞扬战争。她试图将二战中富有勇义品格人性的将军们与现在华盛顿政客们做对比,不要再重蹈战争的覆辙。悲惨的人类要爱与悲哀,滚开吧战争,周励让战争周励,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意味着人类生命和文明的毁灭,这是警告,也是发自肺腑的珍视人类生命的和人类文明的大爱的呼唤。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 
怎么定义周励?
以前说周励是著名的华文作家,没有问题,现在自从跟周励认识后,周励就在我身边,很多时间住在上海,到纽约也是飞来飞去,这次又是克服了这么大的困难,回到我们当中,周励作为华文作家,这个定义对我来讲有点隔膜了,我引入一个概念,我们的朋友王宏图教授提出来,双城作家,上海的作家有这个视野能够跨出自己的城市来看自己的城市,或者把自己作为世界的公民来描写,宏图这个概念双城作家比较能够接受。
2018菲律宾华文文学国际笔会开始之前,周励动员文友们前往达马尼拉, 一起探访战争岛遗址,寻找麦克阿瑟的二战足迹。
我不是做文学的,不试图给周励做定义,我只是拿这个概念来说明周励两个城市的使者,她自己也是两个城市的孕育出来的作家。从书里看到的周励,从华语文学来讲,有些华语文学,马来西亚、海外、悉尼,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城市生活,他们没有用华语写作。
周励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兴趣以及文字的风格,她的问题,她带着问题是我们上海带出去的,在纽约长大的,发展出来的,她的写作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从纽约出发,一个从上海出发的,上海是她的根的地方,纽约是她生长的地方,这两个城市的关系是一个现象,上海有很多,不单单是作家,文艺工作者,画家、艺术家、音乐家很多在纽约长大的,我们这代,50后的那代,正好碰到开放的时期,一下子出去,出去以后再上海没有实现的一些想法,包括艺术的手法,影响了很多人,甚至不是上海的,是纽约的,但是上海的女婿,他也在上海圈子混,上海和纽约,曾经是邻居一样,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很多上海人成功了,到1949年出去,很多上海背景的,也是有独特生活圈的,周励跟我们描述了下知青,这样的氛围是我们的双城,是两个城市的双城,纽约也可以为上海孕育一些文化的样式,上海也能够发展自己的大都会。
上海 vs 纽约
周励带给我们的启示,上海本土作家也有这个视野,因为宏图在描写陈丹燕,很多作家也有这样走出去的过程,这是一个现象,我更愿意接受周励是双城作家,经常回到我们的中间。
周励表现了一种思想的深度、思考,对历史细节的考证,都不亚于一个做历史的,在她的题目里,不亚于做历史的数量,比如描写法国一系列的作家,这个问题是上海带出去的,因为我们从小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左拉、罗曼罗兰,从上海带到纽约,纽约又走向世界,这样的思想状态非常好,非常有意义,非常美妙。
周励目前状态更喜欢孟德斯鸠,不那么喜欢伏尔泰,我现在更偏向孟德斯鸠,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弊端是有鞭笞批判的,伏尔泰在某一些场合对中国文化的赞美有时候是夸张的过分的,真正读进去以后,在现场发现,一定能够有这样的感受,作为中国人的感受,在上海的感受,周励书中有这样的启示,对我们是很好的解读。
华东师大王晓玉教授
读周励这本书读的蛮累的,平时看一些作家的书,可以很快,速度很快,看你这本书,看了一个星期,抽几篇出来,给我老公看,他看了以后说不像女作家写得,像男作家写得。我说你性别歧视,我们女作家为什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看了这个就是女作家写的。
我看她的作品,我在琢磨周励这个人,怎么会有这样一部作品出来,她跟我们一般的女作家所写的作品的确不一样,通常我们写作的东西在她那只剩下一点了,还有一点柔情。我不是说女作家没有她这种激情,也有,但是周励的激情几倍几十倍于我们这些,怎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出来?趁今天的机会,分析一下。
你这个人有一种不懈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情,对历史的热情,对哲学的热情,对古往今来的为人的热情,也有对平民小百姓的热情,这种不懈的热情组成你写成这本书。你还有一种探究的热情,好奇心,这个好奇心不随着你的年龄而消退,恰恰最近十年激发你探索更多你以前没有探索过的东西,这也是非常了不起。我看你书的同时不断看别人的评论,解放日报发了一篇,新民晚报发了,包括你的发小修晓林同志,先放在知青的群里发了。
《亲吻世界》作者周励女士
我这本书看之前,看了陈思和的序,陈思和的序写的真好,非常认真读完她这本书,发自内心,写了一篇富有激情的一篇序,一般序是四平八稳,做一点分析评论,显示点理论高度,陈思和跟你一起在创作,他给你最近十年列了一个表。这张表我认真看下来,佩服周励,这十年当中,她还开过一个大刀,这个刀白开了,这十年当中,你走了哪些地方,好奇心真佩服。
一个作家需要踏实的专业,不要求躲在自己小房间里一点感受写一点,你是跑华盛顿的国家图书馆,上天来做热气球,下海,别说冰游,下海潜水,用这样的探索专业的精神,跟我们大学里的老师们不一样的,我们很多老师研究一辈子没有很好的像你这样做田野研究,田野调查,你这个专业从图书馆一直到具体的那块碑,有这种钻研精神才能写出你这样的书。
作家必须对文字的掌握,自己有那么多激情,你能够倒得出来,你能够发挥你的想象,你可以从古代想到现在,从外国想到中国,从美国的疫情想到中国的疫情,这种想象力,这种文字的表述能力,把自己的热情化为文字的能力,你具有,正因为具有,所以能够形成这本书。我们这里有南极考察的,那么多探险家,不是每个人能够写出来,你能够写出来,因此你拥有这样的文字表述能力,于是形成这么一个成功的一本书。责任编辑讲的非常清楚,成功之人必有人过人一处。 
复旦大学金光耀教授
看周励这本书中间有一些文章,疫情中看到她从公众号发出,尤其是关于跳岛战役的文章,在疫情至暗时刻,看到她对生命的悲悯之怀敬畏之心一下被打动了,这本书出来之后,认认真真看了,作为做历史的人来说,最吸引你的是跳岛战役的文章,和我们做史地的不一样,她关注的战争进程作为背景,主要关注战争中间的人,主要通过人探讨人性,一个个将军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写成功之将,最打动我的是写的败军之将,也是探讨文化,美国这个国家怎么对待败军之将,给他足够的尊敬。而且不但写败军之将,还写敌人之将。
“尼米兹”号航母远行编队
她17岁的时候给文汇报写了一封信,被我看了,我们国家正在蒙难,一看很佩服,这封信给她带来很多政治上的磨难,半个世纪后,周励这样的激情仍然在,对樱花军国主义的批判,马上想到对文革的批判,这是非常感动的。
作为历史学从业者,她对历史的描写更多关注怎么描写的,中国读书人是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业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时间,有钱有闲,很难做到,周励把读书行路推到其他很难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梵高的死亡之地,不到现场不拼命走走。她也到档案馆,因为中间两个他,被说到不是他们,美国媒体说这两个人冒充,所有照片根据时间排出来,还有几分钟的录像,这两个人也在这个中间,历史的角度考证的非常清楚,从历史学的角度很有感受,从历史学的从业者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因为你给他插上文学的翅膀。
旅美作家、周励文学发小薛海翔
今天在这个大厅里能够看到周励,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周市长说他这么多年第一次来,是最新的,我到这个大厅是最老的,1969年每个月都要到这个大厅,我是上师大大学二年级学生,赵丽宏、王晓鹰、周伟波、卢新华,王安忆、陈村,十几个人每个月到这里来一次,拿出这个月写的短篇小说稿大家互相看,互相提意见,几位老师给我们做点评,这些人是我的文坛40年老友。
周励是我的文坛发小,我们两个从1964年是中学同学,两个13岁的小丫头小男孩,我还没有发育,一米五八。周励被打成反动学生的时候,当时觉得你胆子好大,那时候我们在一起聊天,抨击文革,只不过我们是干部子弟,我们父辈被打到,我们是革命者,怎么会变坏了,天然反对,搞了很多书来看,想论证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我们只敢私下说说。她把说的东西弄封信弄出去,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她到今天还是这样。
八十年代我到了美国,第一个圣诞节在她家过的,老友重逢。
那时候我已经是所谓青年作家,她那时候做生意,她领着我到他公司大楼里小房间,他给我看传真机,那时候中国没有,领着我走到第五大道,这是我进口的纱巾,这是我进口的衣服。
几年以后她写进了她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她当时跟我说,别看你现在写书,我以后也要写的,果然写了,影响之大。
周励总是敢于行动,总是做了再说。我算是很冲动的,她比我还厉害,前两年到河北一个活动,河北沧州一个图书馆的活动,那两天刚刚发布了新闻,建一个雄安新区,大家听了就听了,她可不一样,跑到房间说我们去看看,雄安新区以后不得了,要为将来造福一千年的,我们要见证历史的。
人家主办方说这个人没关系,他找到我,我们九点开会,我们早上五点起来你开车开到那个地方,来回一百公里两百里,没关系,我不吃早饭。主办方说周老师,那里现在就是公布了一个新闻,那里的街面村庄跟我们差不多一模一样的,一件东西没有的,你只不过到那里走一圈。她这个人的特点,看的东西有现场感有介入感,要介入地势,要在场,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我们都是六十多岁人了,她一点都不改。她的作品都是非虚构的。咄咄逼人,才会让她生命力一直往前,她到现在没有写过虚构的作品,我是写了一辈子的虚构作品,最近才想要写虚构了,技术上生疏的很,脑子很活,给她讲了几次虚构的技巧,她写成了,而且还发表了,还会拍。
她的特点特别适合写非虚构,非虚构我也在写,刚刚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了写跑到马来西亚,进行了一万多公里的调查,而且有很多奇遇,把不可思议的点找到了,特别体会你书到写到,找到的欣喜、快乐,有一种情感,颠覆爆发的感觉,特别幸福。有这样的发下引以为自豪。
我看到陈瑞琳讲到不要觉得《亲吻世界》是软性,她写的很硬,这是误导,被你前面误导,你这个《亲吻世界》,你不仅是大大咧咧的人,不仅是热火朝天的人,你有颗诗人的心,你的亲吻不是用嘴唇,是用心在亲吻世界。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金大陆
我们和金光耀做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因此,也做知青研究,周市长是我们的领队,为什么跟周励认识,周励捐了第一笔钱,第二黑龙江边疆队几个遇难知青的故事,听周励讲了一下,真的是巨大的同情和理解,巨大的人性光辉,在疫情的时候看到跳岛故事,周励说你写一个简单的东西。
看到周励这本书,原来知道葛剑雄去过南极北极,现在知道周励去了六七次,还跳到水里。历史学文学的东西,她是文学不断向历史学靠拢,人类学的关系在里面,他搞历史人类学,有点这个味道,不断到历史中,到人类学当中,到电业中来,丰富非虚构的写作,是非常好的。
周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爱憎分明,真诚正直纯粹勇敢,后来想爱憎分明,她最后的后记里,最后一页小学班主任给我的评语就是爱憎分明,我第一个爱憎分明跟她小学班主任的爱憎分明是一致的,我觉得很激动,很振奋。
我看你这个书,周励有一句话是关键,自序第一句话,请与我同行,到一个人类辉煌对话的安静世界。安静世界才是最本色对本质最本体的周励。我们讲她那么多澎湃、激情,它不是泡沫,她内在是安静的世界,这安静的世界非常博大非常沉着,她沉得下来,她有广阔的东西,宁静的东西,她有安静的世界,她才有真正的澎湃,这个澎湃才不会是泡沫,这个澎湃才是真正激情的战术,她既然在这里用了安静的世界,是非常了不起的。安静的世界是真正能够解释周励为什么澎湃,为什么富有激情,这是她的本色,所以他才那么沉着、宽大。
主持人汪澜说:今天我们在作协大厅里开研讨会,同一辈的薛海翔还打过球,他是大队长,周励是中队长,上海的这一辈的作家,有写的经典的,有立得起来,传得下去的作品,也有写的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是有经典的,有提得起来传得下来,也有不说甜腻的琐碎的平庸或者鸡毛蒜皮的东西。但是周励这个女作家给我们这样的精神气象,她这么有激情有正义有力量有气质的作家是我们上海的一脉。
上海师大杨剑龙教授
周励这部作品很认真的从头读到尾,第一个感受亲吻周励,题目是在寻找中探究历史与人生。
在新冠疫情期间推出他的新作《亲吻世界》,以38万字洋溢着激情锐意的文字,书写其对二战历史的追寻,世界各地的游历,南北极的探险,在寻找中探究历史与人生,在洋溢着巾帼豪杰的稚拙追求与探险精神中呈现出作家周励的大爱,在图文并茂身临其境的描述中呈现其深邃的思考与睿智的表达,使该作成为一部反思历史,催人奋进的佳作。
在寻找中探究历史,成为该作最为引人入胜之处,周励是一位充满激情又具有探究精神的作家,她对历史充满好奇与归真的精神,她有历史学家的认真,她很多篇目都是寻找。在寻找中对历史真相探究,是对人生阵地的探寻,在不懈寻找中呈现出历史的深度与人生的厚度。
第二,在探险中思索社会人生真理,成为该作最为发人深省之处,周励具有文学的激情,哲学家的深刻,他常常在寻找中思考,在回眸中反省,在探究中呼唤,在他历史与人生的探险中表现出某些其人生真理。他常常在探险中思索社会,富有探险精神周励,思索社会,思考人生,她往往步入历史深处探究真相,她往往深入名人心灵深处挖掘精髓,在对历史名人的追慕中表达其社会人生的思考,常常具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在旁征博引中塑造人物形象,成为该作最动人心魄之处,周励是一位充满激情追求理想的作家,不断寻找勇于探险,敢于追求,她寻找她所崇拜偶像的踪迹,探究诸多偶像的精神内涵,她不仅在实地寻找中寻觅历史的遗迹,而且在大量阅读中完善其心目中的偶像,用其洒脱又形象的笔触在旁征博引中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常常令人动容发人深省。这部散文集可以看到生动的形象。
麦克阿瑟莱特岛登陆
周励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姿态在寻找与探险的路途中,周励是一位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作家,她始终以青春的激情和宏阔的理想去追寻、探险,以亲吻世界的方式呈现出她的大爱,她以征服险境的勇气呈现出她的大气,她以不卷的追梦姿态追寻名人足迹,在疫病期间周励用热血写出《亲吻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刻的散文佳作。
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
我已经写过一个书评,沿着陈思和老师的发言阐述一下跟陈思和老师一致的观点,我看到这个书的名字,这个书出版之前看了,拿到这个书看到亲吻世界,非常激动,觉得这个书代表了周励,代表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观点。
亲吻世界这四个字正好是重塑,也是重申了当代华语文学的世界历史,人类情怀。汉语作家在过去一百年中有过几次高潮,比如五四时代,鲁迅不忌讳东欧文学,那时候主要是被压迫者的文学。然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再然后是比较弱的。这个过程中,五四时代马上被救亡图存压抑了,49年以后,马上被美国的断美关系,后来跟苏联的关系。
当下新时代,一方面需要战狼的意识,但是对于文学界思想界来说,重申过去对世界的人类情怀,站在更高的历史的角度上看待跟中华民族跟世界的关系,尤其重要,用亲吻世界,对当下,跟世界的战狼的外交、小粉红的文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修正,同时也是一种知识分子意识的重申。这是我特别看重的这部书的地方。
这部书同时展示了在历史当中寻找现实的动力,其实我们这个民族老是说灾难深重,老是说被殖民等等,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的反思过二战,我们甚至对一战的认识也不深刻,我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都莫名其妙的成了胜利者,又以胜利的姿态对待这个世界。我们没有真实的去对待过,比如我们今天,二战的反思文学界的作品,还处于简单的抗日思维自然里,到现在对抗战的思维还是抗,以至于产生了将来总有一战,哪一天灭掉日本。我们纪念没有到二战纪念,纪念双方都是牺牲,各有苦难,甚至我们的纪念没有韩国作家那么高。
周励这部作品在历史当中看到了现实当中亲吻世界的可能性,纪念当中的可能性,在这个时代里,在疫情时代里,的确是至暗时刻,大家都在怀疑还有没有机会跟世界重新拥抱,跟世界重新亲吻。现在看到大量的东西。
这部作品在这个背景中,出版社很勇敢,选这个题目选的非常有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微光,这个微光是每一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文革记忆,有历史的对立记忆的人都觉得要小心呵护的。

复旦大学梁燕丽教授
分享两个小联想,我选择了梵高的眼泪这篇,它让我想起技术的作品,比如香港写曹雪芹的史志明(音),想起台湾的作家写莫札特穷途末路,英年早逝等等。刚才很多赞扬我很赞同,我现在是跟她对话,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梵高小镇每家窗户贴屋檐五色的梵高画的印刷品,据说每年有超过25万人来梵高墓地朝圣,梵高的灵魂有没有融入梵高小镇,梵高灵魂是什么,它的艺术价值是什么,不要只告诉我它很好,卖多少钱,它到底是不配拥有这个美丽,这个美丽是什么,作者探寻到什么。
我联想到很多梵高的版本,他们是怎么展开的解读和注脚,周励强调的是身临其境,还有是探寻真相,是自杀还是他杀,作者的主体介入非常强烈,从真情共情到激情,梵高的人生悲剧饱受精神的痛苦,周励难能可贵的非常感同身受。
孤独的梵高终身在等待爱人的认可,每一次新翠把他推向绝望的深渊,精神崩溃,渴望知音,被小镇上人的当成疯子,这个疯子理性与非理性不好确定。这种世俗和偏见艺术大师的孤独和先锋前卫小众艺术的悲剧也是非常普遍的问题,沿着这个逻辑,自杀或者恶作剧非常的顺理成章,还有人生悲剧,还有什么?还是会去想。
我们看到作者寻寻觅觅用自己的角度追寻梵高的足迹。梵高一迷,试图探寻真相,周励的梵高的眼泪有自己的方式,达成自己书写的效果,这是求仁得仁的事,梵高的悲剧人生,前卫艺术和大众的区隔,创作如果兼顾历史,深入历史本身,还有渗透他一生的作品,可能是另外一个深邃浩瀚的世界,这个世界有自身的逻辑,有自己永恒的规律,生生不息,这是可以深入下去的。
我们带着种种奇怪的东西前行,带着白天来到黑夜,带着东方来到西方,带着自己来到他人,带着中国照片带着喝不红酒,不知如何的将来,突然来到新的关卡,回答东方的问题,看揣外世界在色的广告改,这是怀念,这是责任,这是生命,这是累赘,这是我们的快乐,这是我们的悲哀,这是前行,这是后退,这里面有意义。
同济大学钱虹教授
这本书在当下的出版,三联书店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8月14日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前面出的一本书,戴小华的《忽如归》,2017年出版的书
周励这本书在当下,不光是对生活,对战争,对生命,对疫情等等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出版,他是以史为镜,以史为鉴,钱学龙先生说你们要读一流的好作用,我一直想什么叫一流的好作品,他说好作品就是读的时候会被感动,一定要打动你,不打动你的作品哪怕技巧再好,写得再成熟,都不能算好作品。
我读周励的作品,感到一种悸动,像陈思和所说的,我们阅读周励的文章需要足够的精神准备,准备承受那种心灵的重大冲击。这本书一定会在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文坛上,会留下来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这本书是2020年世界华文文坛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它远远超越了新移民文学司空见惯的文学主题与描写,比如说乡愁、漂泊、放逐、离散等等,这本书是把战争、死亡、生命、,世界文学有四大文学主题,周励在这本书当中是把三大文学主题融合起来,除了爱情。这是永恒的主题,纳入笔端,并以激烈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和史料、文献档案等,从文体上来说,类似系列散文,他确又是文学史学与哲学互相交织的一部诗史从内容上而言,既是探险实录也是生命激情与信念互相辉映的交响曲。
尊重历史的理性精神与文学的感性书写相互融合。去年去了纽伦堡审判的实地,我和周励,在她的感染下,才对二战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她对战役史料的发掘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相互印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鲜明的体现了现实世界与历史语境的互相互照。作者写这本书并非只是单纯的承载历史、铭记历史,而是集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熔铸历史、反思历史,现实映照历史,历史预示现实。正如作者在书中的发问疫情之下珍珠港是一面镜子吗?作为读者的我们,回答,是的,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华师大历史学者徐庆全先生
我是搞历史的,文学分析不在行,这本书带来一个思考问题,作家的作品跟历史语境是什么关系?我读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感受,我见了周励第一面我说你是我的春偶,青春偶像,他写《曼哈顿的中国女人》92年,他比我大十岁。
1993年周励接受纽约海外电视台专访,谈土、洋插队和创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背景是世贸中心双塔大楼。
92年的情况下,在我的岁月中,在我心目中,你的思维很混乱,八九完了以后,我们这些人感受找不到自我,以前是这些国家从我做起,八九完了以后,感觉到人家不需要,陷入到特别迷茫的状态,到八九以后,到92年之前,是改革倒退时期,更加深了我们很多人的迷茫,至少我很迷茫,迷茫的不得了,那时候不知道该干吗,我也跟在座作家一样,写过小说,还获过奖,一个搞历史的人写小说,这是天大的笑话,但是那时候找不到方向,因为你失落,89到92倒退,包括反革命,包括社会教育,更加加深了你的迷茫。
89年到92年这三年间是出国潮,为什么有出国潮,就是因为很多人像我一样迷茫,要走,92年下海潮,从社会政治领域来讲,89到92之前是出国潮,很多人出国,我好多同学出国了,就是迷茫,再选择,我也想再选择,我在大学当老师。
当时读到周励这本书后,突然觉得她这本书是一个作家的感觉,什么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作家的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一个点,陈老师搞文学史大家,王朔的《玩主》,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什么说她是历史坐标的一个点,我们看看92年,92年1月30日,李鹏参加联合国大会,跟布什对接了,89完了以后,我们跟美国又裂开了,美国制裁我们,世界处于紧张状态。
92年1月30日,李鹏跟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席间非正式接触一下,算是恢复了关系。到10月份,美国特首到我们的国家。当时读这本书感觉到,为什么这本书很快推出来,为什么在92年这个时间点推出来?
这个书给我两点,第一点,当我们觉得中美关系进到低谷以后,你突然看到一本讲中国人在美国奋斗的历史,作为学历史的感知,中美关系是不是有点起色了,这是当年我的感觉,第二感觉,在迷茫当中的人,迷茫在哪里,失去了我们自我,这本书给我们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我讲课给学生推荐,几个学生,你们看看这本书,上次跟周励大姐也讲,同学们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会给你一总,失去自我以后会有方向感的东西。
当年这本书给我激励比较大,92年小平南巡,到10月份促进中美关系再往下好。作家的感知点,不知道当年你在美国写那个东西的时候是否跟我们作为历史研究者的感知点,但是我总相信一部作品,尤其带动很大影响的作品,为什么你可以发行160万册,我买的目的是中美关系太差,突然想从这本书里看到点什么,副产品是从这本书当中得到了激励,得到鼓舞。
旗帜插上硫磺岛
《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大家做了很多分析,尤其是理性和人性关怀,《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在这时候推出来,我不讲民族大义,不讲目前的关系,但是有时候历史的节点往往我们自己感知不到,往往是作家们感知到,所以我特别希望《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这本书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像《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节点一样,让我们能感知到作家所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你这本书写的就是历史和现实,历史和现实感知起来,历史学家是照镜子,文学家是感知现实,再追索历史。你是海外华人作家,作家从小说到写历史,它是套路问题,戴小华写《忽如归》是历史学家,不是文学作家,是文学家感知来写这个东西,周励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也是文学家的感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所以希望它成为一个节点。
第三,我们作品研讨会,提一点建议,大家赞成周励姐的激情,爱憎分明,但是从书的话语体系来讲,对几个口号不赞成的,爱憎分明、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历史写作,尤其是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写作,处于一种情怀,没有情怀写不出来。我们话语体系当中,所谓的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从哪儿来的?这两句话的话语体系在里面,这样的话属于国家话语体系,你这本书不是国家话语体系,套上几句官话,也许是出版社的智慧,如果我是责任编辑,我愿意把这个话去掉,
为什么?你首先让作者想到这个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而且爱憎分明,我不认为会读,我不喜欢用这么多正统话语体系,贴上这么多话语体系标签。去掉有国家话语体系标签的东西,可以更让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找到周励,找到年前写《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感觉。
华东政法学院吴敏教授
非常兴奋的捧读周励姐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感觉被她书里非常蓬勃的生命热情眩目的异域风采,斑驳历史的人文解读深深吸引,我遇到这本书想进入极具挑战历史哲学宏大的殿堂,对于战争和政治相纠结人类历史的重新探寻,对勇气、自尊坚韧理性等高贵品质的诗意解读,这本书有大致三个章节,寻访系列、攀登系列。
通关这三个系列有三个特点贯穿作品始终的,个性鲜明的浪漫色彩,认真探寻的求实精神和深沉悲悯的情怀,她另外几个系列里,还有很多的文章寻找等等,有鲜明的女性特征,是一种女性写作的浪漫色彩,非常强烈,非常明显的。周励的浪漫色彩既有探索的热忱,探险的激情和逐梦的理想,激情是周励作品标志性的特征,是有初恋版热恋和广博的爱意,他喜欢用恋人、情人、偶像、精神伴侣等等充满情感热度的词称呼她笔下的对象。他在一书中感受艺术的优美和神奇,这种爱能够让用他悲悯的眼光看待笔下的人和事物,爱世界上自由高贵的灵魂,也爱自由生长的植物和动物。
另外周励笔下对于梵高海明威罗斯福海伦等等都是选择凤凰涅盘式的故事,他告诉人们人类所有的痛苦和屈辱都可以转化为生命的火电和动力。用这样的中心看她的作品,它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她比较推崇的生命的火电和动力,还有对艺术的执着。周励还喜欢用稳这个动作,这个表达自己最深沉的爱,在美国科考站深情俯身亲吻南极地标,她到埃及金字塔探访,她也是临走之前还要回身吻一下金字塔。这些浪漫的有女性化鲜明特征的组成了她的作品里的温柔、柔情,还有一种悲悯的色彩。
认真探寻的求实精神,她是尽可能的逼近历史的幽暗深处,她写太平洋战争,会浮潜看战争坟墓,还会去硫黄岛战争博物馆,美国档案馆寻求资料等等,包括梵高的探寻。
讲到极地探险里,她对探险,对南极科考等等的专业知识钻研,这种专业程度是让在座的杨惠根博士感叹周励是认真钻研的极地学者,她是以学者的态度去钻研,去了解,然后去亲身的投入,她感受人类先驱他们在冰寒当中活活冻死的瞬间,为先驱前赴后继的精神所震撼,这是他亲身经历见证历史的表现。由此明白为什么周励的文字总是那么的源源不断的滚烫的热度,因为她善于发现和挖掘能够燃烧自己一个个高贵而纯粹的灵魂,由心中不熄的火照亮点燃读者的生命激情。这也是贯穿始终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深沉悲悯的人文情怀,如果说周励早期的理想主义呈现的方式主要是由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合成,经过这么多年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开放多元的吸收,她所呈现的理想主义更多了,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的因素。在记述跳岛战役血腥和恐怖中,她对狭隘的民粹主义、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旗号下对洗脑毒性保持高度警惕,在欧洲君主的历史叙述当中,她又特别重视对俄国迫害12位党员的专制者痛加挞伐,她深信人的本质就是自由发展,因而对禁锢思想奴役百姓,享用无度的专制权贵毫不留情。
周励的人道情怀还在于她的世界主义的倾向,她不是狭隘的爱一个国家,而是以国际视野看待地球上的人类,更加赞赏理性和平互助的国与国的关系,当时雪龙号冒着危险营救52人脱离危险,自身陷入重重浮冰围困,但是在这样的与自然环境生死攸关的关头,人类超越种族和地域的区隔,携手互助更加难得。这种既承认竞争又不忘相助的人类共同意识,对解决当今国际关系困局也是有一种有益的启迪。
主持人汪澜说:“在周励这本新书出版后,很多海内外的作家和学者读了之后,因为没有办法来到现场,纷纷用书面形式表达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和体会,接下来有请淳子为我们朗读几位海外作家。”
开会前在日本的华纯特地发来表示祝贺和阅读后的感想。
严歌苓
在纽约曼哈顿有一位女友她的步履能够穿越南极点和北极点,她的心灵激情之火连接着太平洋战争跳岛战役的硝烟战场,他从未停止过探险世界的脚步,她把最深情的吻献给了极地冰川和珠峰,她就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她如今的生命早已跨越了自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揉进了大历史、大文化,追溯血染的战旗探寻先贤的足迹,无数震撼和发人深思的场景都呈现在这一部《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
卢新华
读周励的诗史般的血染战旗--硫黄岛不为认知的隐秘,我总觉得她生错了时代,如果让她赶上炮火连天尸骨横飞的战争年代她一定会十分出色的战地记者,这不仅表现在她对太平洋战争,对中途岛战役、塞班战役以及硫黄岛战役等等大开大合的叙述和对战场态势以及参战双方官兵性格的细致描写,也体现在她对战争中正义一方战胜非正义一方,或曰反侵略一方战胜侵略一方的热情讴歌,以及对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深沉的反思和悲悯。
她又是一位十分注重历史细节的人,因为这个原因,她自己成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她的细心考证下,不仅还原了被污名化的插旗者的清白,也让我们调查到,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常常会不由自主的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梵高《阿尔勒医院中的花园》
作者在《阿尔勒医院花园的方庭》
读周励《梵高的眼泪--从阿尔勒到奥威尔:探寻梵高最后的足迹》,这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女作家,在写另一位被激情燃烧着的男画家的美文,不是用笔,而是用心写得,她是梵高隔种族隔性别的之一。
修晓林
我和周励的友情可以追溯到幼年童年,因为我们住在常熟路日华公寓(音),我和周励是2号电梯,小学到中学一直到文革都在一起,而且对文学有共同的热爱和追求,周励从小,给我的印象有好奇心,对于未知事物,对于未来都要问为什么,不甘落后,力争上游,是不肯墨守成规,也不愿意固步自封,敢于挑战自我。
文革到黑龙江兵团,我到云南建设兵团,文革结束回来我们共同开始做作家,在1980年代非常绚烂,努力的读书勤奋的写作,周励带到我到上海文学,到文汇报,我带周励到上海文艺出版社,都是互相帮助。
1949父亲随陈毅大军南下,在上海军管会大院留影。
第二年年底周励出生
1969-1978周励在北大荒兵团,父亲、母亲和弟弟妹妹在黑龙江边境呼玛县插队落户。图为母亲和妹妹、弟弟在居住的小茅屋合影。
现在看起来作家们起步阶段打下那么好的基础,不是那么容易的,作家没有十年的磨砺退稿的折磨,当时我们有激情,但是缺乏情感和经验的积累,现在周励走在文学的高原上,周励这本书里能感受到强烈的感情,拒绝战争呼唤和平,崇尚美好,她表现出内心的强大的爱心,这种爱心在周励的书外的故事,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她马上在美国捐款捐物,捐了几十辆轮椅,因为有很多人截肢,他通过轮椅公司捐。
2006年到2011年,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馆捐了一百多万,包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稿费,用于中国贫困山区的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把当地的学生看了这个书后的体会向她进行反馈,而且把感谢信转给周励。上海有一个知识青年研究会,2012年成立的,周励是每年六位数,知青研究会是知青研究的高地,周励都慷慨解囊,去年六月份,上海的作家编剧彭晓言(音)不幸去世,她委托她妹妹到彭晓言的家里表示自己的心意。
我做过彭晓言的责编,我没有去,周励横跨太平洋,令人很感动。今年全世界的疫情肆虐,他处于华人作家的身份发动组织,得到各地华人的响应,捐款捐物。周励昨天电话跟我讲,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爱,而且她本身也是想做的,让我们看到她内心的善良、炽热、美好的情怀。 
府宪展
我和周励的相遇和平行,我相信我和周励的相遇绝对是一个误解,今年一月份在汉研会(音)做了一个讲座,原来题目是探险俄罗斯,为什么说探险俄罗斯?因为俄罗斯跟中国接壤,派出最多的探险队在中国弄走了大量文物,敦煌曾经流失海外的文物在我们三十年的工作中大概有60%以上是由我们这个边境室,到目前还再继续。为什么周励会参加我们这个讲座?不是探险,是把海外文物的回归。我们后来发现有很多的平行,我特别关注的叙述、调查、了解,我发现我们有很多平行的地方。
我在整个东欧博物馆和敦煌学研究所,包括后来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做了很多年的调查和图书管理,在东欧博物馆,也许我们走在一条路上,周励也在寻找丽娜的遗踪,我每天大大咧咧的跑到食堂吃饭,后来我有机会到伊尔库斯科,只有看到她这本书后才发现我白色去了。周励的探险精神,追求把事情做到极点,尽她的可能,这个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我从小也受过游泳训练,好的地方都要去游泳,涅瓦河、波罗的海,但是看见周励冰游,我就浑身发抖,为什么离开游泳队,就是因为发了一次烧。
陈先法
说一个小花絮,1990年我出版了一本书《我在美国酸甜苦辣》,写的上海女子48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生活一辈子,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就是星球上的一个国家,你在美国生存发展,同样要付出艰辛。突然有天晚上在家里吃完饭,接到一个电话,陈先法,我是周励。周励是谁,我不认识。她说你写的《我在美国酸甜苦辣》我看了,你写是美国老太,我是美国小太。你家在那里,我到你家里,把我的故事跟你说。
我说我家的弄堂很深,你美国回来找不到。我听了你的故事,非常好,然后就有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非常有幸当你这本书的责编,这本书的反响,成了你的代表作品,当时的反响到了什么程度,有两个反响,社会反响,我作为责任编辑,收到许多读者转交给你的信,当时我们国家经历改革开放浪潮,你的书给了人家很大的信息量,同时获得很大鼓舞。
外地读者跑到上海来找你,因为你不在。我当了责任编辑,你这本书是我收到让我转交给作者信件最多的。文学的成就,从你当代新文学角度的成就,还有新时期新文学的角度评价,从留学生文学成就来评价,评价非常高,你这本书影响了一代人。到后来累计印刷额超过162万本,而且获了许多奖。
到2006年给你编了《曼哈顿情商》,跟你交往给你编书很刺激很有劲,老是推着你一样,你的性格非常鲜明。后来写了《曼哈顿情商》。到了去年,今天发布的亲吻世界,你越写越好,文学表达描述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老练,愈加老练,而且思想上愈加敏感,愈加有深度。我作为编辑又激动起来了,想到上海三联书店,三联书店是非常好的出版社,很有情怀的出版。后来这本书出来了,最后了今天的发布会。由衷的祝贺你。
沈嘉禄美食作家,上海作协小说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
我每个星期写几篇美食文章,因为别的文章不能写,一写就有敏感词。今天是上海旅游节开幕,有一个活动在南京路东拓工程完成,在江西路上南京路树立了一个灯,这是复刻,上海第一批路灯,有四个地方有第一盏灯,外滩公园亭子里,浦江饭店、威尔士桥(外摆渡桥)、还有江西路,2006年上海电力公司复刻,后来这盏灯不知什么原因,不了,现在又复刻了。
复刻后灯上写了人民城市人民建,这盏灯应该是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刻下来告诉游客观众,存在于1882年。现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给它打上了政治烙印,政治符号,每个人没办法。历史必须要告诉人类,政治正确,不一定等于历史正确,历史也很重要。本来参加这个活动,但是这里有这样的研讨会赶过来了,我们这里看到了一盏路灯,在你的能量里看到了伏尔泰、丘吉尔、海明威,刚才有许多专家学者谈到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我是美食家,所以我谈个人体会。
个人认为梵高不重要,跳岛战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伏尔泰,但是我们专家没有提到,删掉有删掉的考虑,我讲的是麻辣烫,你的书又麻又辣非常刺激,又非常烫,烫把时间烫出泡来,你提供的是精神的盛宴。这本书不仅仅是探险,更加艰难的探险是探什么,探灵魂的险,你走的很深邃,而且这篇文章是关于伏尔泰,在当下的对话,有前列的现实意义,甚至不仅仅是给普通读者,你的标题回答了,亲吻世界,在今天国际关系处于严重困难情况下你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都要亲吻世界,你亲吻世界也是有这个资格,我们许多人被动的亲吻世界,不真诚的亲吻世界,人家给你冷冰冰的屁股,为什么?你有口臭,有些人有口臭,人家不愿意。你这本书告诉人家,怎样亲吻世界,我们具备什么东西,这篇文章的价值把这本书支撑起来。谢谢你给我一个头脑风暴,让我感受麻辣烫的思想。
孔明珠
我的题目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周励。周励老师的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中的文章大多数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但是拿到书后再看仍然被深深的吸引,周励书中的激情大家都体会到了,我想说,激情只是表面,而背后是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底色的支撑,周励是一位明星型作家,她的第一本书与目前这本书都将她推到明星的地位,因为她身体力行,就像艺术家的行为艺术,用文字深化自己的生命。
周励不算海归,她对国家有贡献的海外华侨、爱国华侨,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在文学界已经有点成就的人离开了文学,出国改读其他专业或者下海经商,当他们成功或者退休之后,常常会流露出离开文学或艺术的遗憾,而周励不说这些,她是行动派,她小别文学,若即若离,她中间出版过一本书,退休后一下子捧出大餐,让读者非常惊喜非常意外。2012年第一次南极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那只是个有钱人的游戏,他们小看你了,我喜欢叫你励姐,不知道你看过芒果台最潮流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吗,你是文学界最励志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我是你的小浪花。
杨惠根
今天非常高兴,我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感谢作协和周老师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作品发布会。谈几点感受,非常幸运非常感谢周励老师,周励老师最靠近的一次南极,咱们在同一个时间,中国34次南极考察,跟周励老师,跟南极点。
在上海极地码头送别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武汉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现任国际南极科考委员会副主席)
在雪龙船上接到周励老师的微信,我回了一个短信,非常幸运,我们能够在同一个时间,踏上南极洲,我知道意味着我们能够在南极的同一个,这是11月份,日不落的,尽管我们不在同一片天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太阳。如果夜幕来临,南半球可以看到同一个星座。当时我很兴奋,我们应该可以更加的心心相印,
今天看到您的大作。读完您的书,我在南极带领三四十只队伍,我们主要任务是在南延岛上建第五个考察站,在我阅读的,只有在南极的时候,文学作品相对阅读比较少,当时摆着了周励老师的,我比较早的得到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但是我到那个时候才有机会通读一遍,同时还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大量关于思奥特(音)、沙克尔敦等等,在人类星空探索的作家,除了想听他们的故事,中外极地考察或者探索,南北极点,周老师有一个线索,这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劲头,人类极致的探索。
为什么说跟周励老师心心相印,正是因为这样,我看了这个作品,你说您的作品早早的发表,我不用那么苦恼的看那么多的作品,作为极地考察,需要一些精神,但也需要一些实际作业,尤其遭遇巨大困难时候的处置方式,我和周励老师在不同的方式,周励老师是到南极点,在一起共同的探索。
我到南北极考察,到现在为止补了很好的一次课,以前有过一批文学者到过南北极,周励老师的作品是中国的人类学者真正的到达在南极的土地上,在南极的星空下的思索,站在人类前沿的思索。这个我可以证明,到目前为止是最深刻的一次总结。
周励老师是中国的思维科,对这些认识,这种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对极地的探索或者度极致的探索有一种天才,这种天才不是宣扬天才,天才最先以及最后都是对真实的追求。比如关于斯科特和阿蒙森,因为是伟大的悲剧的英雄,一个是真正的英雄,这个问题很难处理的,在你作品中,怎么回答,我觉得非常巧妙,就用了南极点,一位女队员轻描淡写说了他们真棒。
这是生死追求,都是英雄,这是南极点的队员非常认同,我是中国队的领队,我们的责任一方面是探索,还有一方面是把每一个人完整的带回国。
这是不可忽略的,这是周励老师追求的真实。刚才大家提到了南极点,任何人都会激动,这是地球的极点,唯一的极点,足够的兴奋,但是周励老师除了那个,她关注了射电望远镜,这才是去南极她做了最全面的准备,中国极地考察队,对极地的考察,无论是雪龙号去救援俄罗斯的院士号,还是雪龙号在深海跟冰山做斗争,都得到了周励老师,她对南极的探索跟我们有深切的联系。
生当做人杰,死为做鬼雄。周励老师第一个飞跃南极点,世界的尽头可能会是这样最后从悬崖后侧的男人,总这样的地平线上跳,风而窒息,海面冻结,天图安详,大地在冰川的寂静里一起回应宁静。
李念 文汇报文汇讲堂负责人
文汇讲堂做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我认识周励先从杨惠根开始,因为我们做了极地讲座,杨惠根介绍了很多对极地热爱者、学者,认识后一直有联系,2018年周励写了文章,来自极地的问候,当时把阿文森这些英雄写在里面,之后雪龙号探险中,那次遇险,她写好半夜通话修改,最后交到杨惠根这里,杨惠根说不能法发,我们这个过程磨合了很长时间。
今天现场都是被周励感情感染的人,凡是跟周励接触过的人不会不被她的激情感染,我跟她交流,2017年开始,一直没有对她年龄的概念,看了陈思和的叙说,2010年的时候,去探险,那年60岁,周励老师今年已经是这个年龄了吗?因为她每次是半夜在写,过两天跟我说,这个是照片是我拍的,这个视频是我剪的。
第二,性别超越,跨越历史,有英雄情怀,通常来讲不是女性所最擅长的,她这里看不到这个痕迹。
第三,学科的超越,她要追索历史、文学、艺术,身体力行地去探险。
周励近年六次探险南北极,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美国侨报》《上海纪实》《华人头条》《文综》季刊发表约二十篇极地探险与科考纪实文学。
第四,透过所有表面是情怀的超越,最多的是关于南极探险,她在南极探险里不是光写她自己的探险感受,最主要是为中国在人类极地探险史上做出的巨大成就或者巨大的进步在讴歌,她又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洗液铺垫,通过考察队员的事迹,动作科学的考察,严谨的考证来铺垫。周励老师一直给我这么一个印象。
看了她的书,她出这样的书一点不意外,今天听了研讨会,作家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映她对世界的看法,沈志华老师说历史学家是要怎么样的还原历史,我们作为媒体人,作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媒体人,又应该发什么,在传播中应该怎么传,所有的现实当中都是有空间的。凡是读周励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到自己对生命的升华,听了研讨会,对每个人也是一次坚持什么的提升。谢谢周励,谢谢邀请我,谢谢之前的发言者。
朱蕊
有人说过要以史为鉴,读历史的人以史为鉴,但是有人说以史为鉴做不到。人类是犯错,永远会错,要犯的错不可能以前错过现在不能错了,这样看起来,袁崇焕被杀,以前犯过的错以后还是会犯下去,包括中美关系,走过很多曲折的路,九十年代,后来怎么样,又恢复,现在又处于这样的阶段。那么多的错误永远会犯下去,也会永远被纠正,这是历史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们会走入历史的虚无主义,有个作者说没意思,历史是这样的,我们看到历史,我们看到现在,历史到现在没有进化过,我们只是进化了技术,穿的衣服变化了,寿命长一点,其他东西没有变,人性是不变的,看过历史觉得活着没意义,文学告诉你人活着意义是什么,文学是用一种细节,生活的呈现,每一次的心动记载下来,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周励是特别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每一次大家讲到了,包括发布文章,不可能隔一段时间再看,你肯定是马上看的,不管多长,她就是给你一种动力,每次来都是马上看,我就知道她在那边等消息。读的时候心潮澎湃,鼓动你以后觉得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她的经历,让你感受到人活什么?活这份经历,阅读也是一份经历,不可能像她跳到北冰洋,不可能去南极点北极点,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这样一份生命。谢谢周励。
刘运辉 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总编辑
大家今天看到周励老师的激情四射,这样一种很澎湃的样子,我一直想她是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在工作中,之前跟她接触,周励老师是带节奏的人,把你带到她的节奏里。我们华语文学网跟周励老师认识的时候是2016年,那时候开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曼哈顿的情商》发布电子版,后面举办海外华文论坛上第一届请周励老师,一共十位,还有薛海翔也是第一届。
海外华文论坛到目前为止举办三届,邀请到海外华文作家32位和国内的顶尖级评论家三十多位,论坛得到在座很多专家学者作家的支持,他们参与了论坛。因为疫情影响,今年没有做论坛,这个发布会也是论坛的延伸,2016年的论坛在一定意义上让周励老师在这本书的成熟有自己的紧迫性,祝贺这本新书的出版,希望你带着这样的节奏让这本书大卖特卖,也要卖160万。
我们海外华文论坛出了三本文集,如果各位有兴趣想拿文集,大家可以自己拿上文集,大家需要的话,最后想说的是抱歉,大家在做论坛的时候,在脑子里,在分享作品文本的时候,我脑子里跟大家想法不太一样,作为协办单位,作协植被茂盛,树木比较多,一楼是蚊子比较多,我看到不少女同胞穿裙子和穿短袖都在扰,说明作协有它的生命力,谢谢大家!
结语
汪澜主席主持了一场无论从文化内涵还是专业水平,都是最顶级的研讨会。她也被会场激情洋溢的氛围所感动。在周励女士创作过程中,汪澜主席常常也是第一读着和建议者。
《亲吻世界》是周励女士继《曼哈顿的中国女人》35年后的再次重磅力作,正如陈思和教授所述:“过去老写留学生文学,这样的说法比较多,而周励这本书完全刷新了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做法,它标杆了世界华文文学能够达到的高度。
【周励作品】部分链接
【留美学子】已发1958期
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脚踏实地·坚守6年公益分享
公众号:留美学子
投稿/联系:[email protected]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