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立中
来源:解放日报(jiefangdaily)
疫情过后,该不该出国留学?这是不少家长和学生非常纠结的问题。
上海纽约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日前在“全球名校长论坛”线上专题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回应了留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关切问题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出国留学的初心是什么

除了学习知识技能,我们出国留学还能够获得什么?
第一,出国留学是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正在融入世界,需要一大批有全球视野,愿意并善于跨文化沟通、理解和合作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出国留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教育改革开放的需要。教育国际合作的初心,出国留学的初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中国的学生需要更多地关注全球问题,参与全球事务,向世界学习,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途径,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这是一个双向的进程。
第三,国际化教育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个要求。因为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适合所有的人。所以,只有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
我自己是在英国留学的,我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读的博士。我前后在利物浦大学待了5年,除了博士研究以外,我特别关注英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在这方面花了很多精力与教授、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
我个人的感受是,除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留学还使我获得了很多其他的收获,这些收获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第一,它提供了一个融入多元文化的机会,能使我更切身地去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第二,它打开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间去进行比较,才能更全面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第三,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因为面临很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努力去找到解决方案,所以出国留学的经历会增加一个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第四,它提升了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就是一种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出国留学无疑可以提升自己的全球胜任力,以便将来应对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那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创新人才,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他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最原始的动力,因为人类天生有对于自然现象的好奇、对社会不同现象的好奇,他才会有探索的精神。所以,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从学习兴趣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今天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一种被动的方式。
第三,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去试错。实践是一个最高境界的学习过程。一个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一些问题,得出一些结论,实际上这是学习能力的最好表现,而不是在课堂考试中考一个很高的分数。
此外,批判性思维也是非常需要强调的。批判性思维不是愤青,不是吐槽,而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已有的结论和论述。
疫情后,还要不要选择出国留学
怎样理解国际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疫情后,还要不要选择出国留学?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国际化教育不等同于欧美教育。
国际化教育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变革下,不断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它是把人类社会各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聚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好的教育资源。
国际化教育汇集了各国教育的精华,它的核心是让孩子打开视野,认同多元文化,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希望孩子更多地关注全球问题,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我们要通过这样一种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在认同文化差异、欣赏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寻找人类的共同点,承担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
所以,疫情之后,虽然面临地缘政治的各种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在政治、外交、经贸等各方面的摩擦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文化的交流、教育的交流是绝不会阻断的。如果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也许学生选择的留学国家会更加多样化,留学的格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最后我想说,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希望你们立足本土,融入世界,能够成为连接各国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分享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