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级IP的再创作总能引起各界的深切讨论。诚然,原版IP带来的文化积淀是每个制作方梦寐以求的礼物,但当留白被填满,脑海里的画面在现实上演,一千个哈姆雷特又能不能被满足?这是每个IP带来的甜蜜困扰。加之沉浸式这一激烈又复杂的形式,本就对统筹有着超高要求,手握小说《风声》版权的华人梦想,做出了什么应对?
《风声》的“沉浸化”是否是条可复制的道路,未来商演项目又是否可以成为新的行业标杆,我们目前给不出答案。但在九棵树上演的这出好戏,给我们提供了美好可能。 //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在工作坊版本的沉浸式戏剧《风声》体验过后,我们没有把很多精力放在讨论“老鬼”是谁上面,无论是跟随哪一条线路的观众,到最后大概都会知道谁是“老鬼”。
“在内测的最后一场大戏之前,我已经知道了老鬼是谁,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后续故事的发展依旧保持非常浓烈的好奇心和欣赏的心态。”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这是一个改编自麦家小说《风声》原著的沉浸戏剧,即使是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它依旧值得体验。在这部戏里,“麦格芬”不再是“谁”,而是“如何”。如果仅仅把沉浸式戏剧当成一个推理解谜游戏,那才是完全会错过它的内核。
对于同时看过电影和阅读过原著的人来说,就知道改编并不是完全沿用原著,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解读和选择。电影版本正是如此,它甚至改变了人物的身份属性。但我们依旧被它折服。
“作为只看过电影《风声》的我来说,会一开始抱着x就是老鬼的心情来参与体验。但从一开始我发现我期待的并不是结果,而是从迈入裘庄的那一刻开始,感觉自己来到了当时那场危机四伏的谍战故事中。”
“当时看完书的时候,就会去想象书中塑造的场景和人物。但体验过后会发现,自己虚拟的那个形象非常容易映射到这些演员身上,包括被气氛所包裹住的感觉,浑身汗毛都立起来了。”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沉浸式戏剧《风声》的剧本对于原著小说有着独特的解读角度,剪裁充分,重构与再创作之后呈现的作品具有另一种魅力。简单点说,这是一种非完全依附于小说或者电影光环的具有独立艺术光点的吸引力。改编的艺术魅力是什么?是一种解构之后的选择。选择将原著故事点打散,精挑细选之后异构放大,加上创作者的理解和表达,呈现在大众面前。
风声之后亦有《风声》
在2009年电影《风声》一举拿下“传奇”之位后,往后的十年间,我们确实印证了那句“风声之后再无传奇”之说。似乎再也没有哪一部谍战作品敢搬上大荧幕。
如今,我们所能再谈的,也还是风声。自电影《风声》之后再不去解读风声,仅仅止步于电影表达的其中一面,着实是对风声的浪费。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沉浸式戏剧将这部谍战经典的《风声》带入现实,激发当下的参与感,邀请观众进入风声的时空中,演员与观众在“真实”的裘庄里互动。这一场博弈重启的时候,精彩程度并不亚于电影和小说,即使我们已经知道“老鬼”是谁,用的什么方式传递情报。但结果并不妨碍过程,这是故事本身的魅力,也是沉浸式戏剧《风声》在故事解读、场景塑造、细节打磨以及演员表演上的精彩,使过程变得更为重要,成为多刷的理由。
选择只看原著小说与电影其中之一的,也许对于这两者的独立作品已经产生满足感和惊叹感。但只要是把两个作品都看过的人,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对这个故事的其他可能性解读会像洪水猛兽一般,席卷而来。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就像顾晓梦不会想到,自己在多年之后,再回到裘庄的几天几夜里,竟然会被这么多人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这些人甚至于可以左右他们,也有可能暴露自己和李宁玉的身份。其他人的生死跟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顾晓梦在乎李宁玉,即使双方在裘庄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她依旧尊敬她。处变不惊,依旧迷人。工作坊版本的《风声》将她的这种情感暴露无遗,一场身姿优雅却又带着秘密和情绪的双人舞,成为情绪的流露窗口。像洪水决堤,也内敛至苦。挣扎、彷徨、果断,既然不能失,那就暂时站在同一战线。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风声》在沉浸式戏剧领域的尝试,提供了另一个维度。从场景的再现到小说戏剧剧本的改编,再到导演与演员对于人物的解读和呈现,因为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演出时观众的交互式参与,因此也决定了它在每一个环节都与传统舞台剧或者戏剧有不同。观众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假想的真实存在,是剧中的一部分,是剧中人。
若非故事的当事人,风声可以依旧存在于人们的不同的解读里。当故事中的人也各执一词,给听故事的人构建了一个“罗生门”,是该选择一方相信,还是兼听取舍,抽丝剥茧?那一千个理解哈姆雷特的人,置身于风声的故事场景中,在与故事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又是怎样看待风声的,这多有趣。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当观众成为“剧中人”
“沉浸式戏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让我们去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情。”
沉浸式戏剧与传统舞台剧一样,要求演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观众没有界限的近距离观赏和互动,演员完全没有犯错的机会。同样的,它也不是一次性的表演,没有媒介记录,每一场都是真实地重新表演,这样的性质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对每一场观众的负责,就是以每一次都是唯一一次表演的状态来呈现。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失去了其他外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比如影视剧的镜头语言和字幕,表演变得更为整体,更加纯粹,观众也将自主地解读和思考每一个细枝末节的深意。但仅仅依靠演员的表演去抓住观众的心,未免过于失之偏颇了。导演对于每一个场景的把控,节奏的安排,包括灯光、音效等对场景的塑造,一个情绪的外放性表达等等这些,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整体,也正是这个整体才将观众拉进到故事的世界。
“除却对于电影的致敬外,我们会更把麦家老师的原著作为一个基石,向它做一个靠近。但电影的某些华彩细节的场景,事实上在小说中也有非常详细的描写,我们会保留。让看过电影的人能够在此找到情怀,产生一些勾连。给予小说读者的感觉是,让小说更为立体化的一个呈现。除此之外,整个导演组也做了自己风格化的尝试,用肢体、场景、道具等将人物的内心外化,进行这样的一个呈现。”
肥原是一个日本军人,即使他是一个中国通,但在与自我相处的个人时空里,一段带有浓烈的日本风情的舞蹈将他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灯光与音效为此加成。现场的身为“警卫员”的我们,在如此近距离的环境中,对肥原那一刻的心境触动了,仿佛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假设这一段是用荧幕呈现,我们只能看到导演想呈现给我们看的角度;如果是舞台剧,我们只能从舞台正面看到;如果是小说,我们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去具象化。而这次的《风声》是沉浸式的,这一种新的艺术呈现方式,给这个故事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与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可能。
它保留着电影的质感,比舞台剧更加浓烈而深刻的现场感,不仅仅是距离的打破,也是观众在自我特性的驱使下,对观赏角度选择的不同。身边不是坐在同一排的观众,而是剧中的环境与故事中的人。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观众作为我党的情报人员潜伏进裘庄,把观众作为一个主角去凸显内心矛盾。观众会感受到想救而救不得的一个情报工作者的内心痛苦。如果观众现在出手相救,那么所有的地下党同志们都会被暴露。这个风险由观众来承担,来做这个决定。”
这算是一次“时空的穿越”,使我们成为剧中人。

需要多次体验的平行蒙太奇
“到底他娘的是谁”“反正我不是”“你说说咱们怎么就有了内鬼呢哎呦呦”“我就该他娘的一枪崩了她”……审讯开始,一场场对峙在近在咫尺的眼前轮番上演。真假、虚实、隔空对话的巧合、善恶难辨的人心……你看到了几个人?又在同一个时空里,围观了几场戏?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边界一旦被打破,创作的空间就开始变得不可望尽前路的大,但也带来了前路的未知。是肆意挥洒创造的自由,也是可见困难与未见危机的挑战。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沉浸式戏剧《风声》工作坊从成立到第一次内测,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日程很紧,意味着创作的时间很少。尽管故事还未完全呈现,被拎出来的为时2小时15分钟的主线内容这一个版本,已经令在场百来位体验者对未来商演版本充满了迫切期待。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超越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界限,演员角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邀请我们参观他们塑造的风声世界。电影是观众被动接受每一个剧幕呈现的画面,而沉浸式却让观众有了选择的权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剪辑”了一个独特的作品。虽然《风声》工作坊版本暂时只呈现了5条线路,相比正式版本预期的21条线路还有很大的丰富空间,但已经是体验一遍仅仅只能领略到凤毛麟角的程度了。
“除去两场强制所有观众必须观看的戏,几乎60%的房间都是同时开放演出的。创作流程是非常繁复,特别艰难的。因为存在时间动线的问题,所以要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立式图谱,横向时间轴,初创剧本达到了180余页的量。”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明线和暗线的铺排与交织,在同一个时间的“裘庄”里,每一个角落,都可能上演着不同场景的戏,这就需要多刷来完成整个戏剧全貌的探索。书中关于裘庄这个建筑本身的历史故事也进行了详述,裘庄的宝藏也是肥原为什么会出现在此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导演也将这宝藏作为彩蛋的暗线,穿插于戏剧之中,甚至是布置了作家麦家的房间,也埋下了不少彩蛋。
《风声》在继续
我们对于沉浸式戏剧的感受,不应该还只停留在“玩”这个词。
《风声》远不应该止步于两种艺术形式,止步于两个独立的表达。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华人梦想在对IP的引进和打造上一直都有着独树一帜的眼光和布局。沉浸式戏剧作为近些年来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华人梦想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在打造国内第一个谍战沉浸式戏剧之前,成功引进并运作沉浸式互动戏剧《金钱世界£¥€$》,成为国内沉浸式戏剧的行业大拿。这次取得麦家原著《风声》的授权,内测版本就已经大受好评,又将在国内掀起一股什么样的浪潮呢?
沉浸式戏剧《风声》,没有镜头的规限,就像坐在同一条河流旁边,聆听的是相同的河流,却产生不同的感受。
除了闭幕,《风声》还在继续。
图片来源:华人梦想   摄影师王犁
Ciel
本期作者
“但是,我拒绝”
编辑/Sylvie
排版/Ciel
校对/Sylvie Ariel
关注我们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