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读书看世界 亲子伴读课程
哲思领域 我如何看世界
第4个探索主题 艺术 第 1 课
这是童行学院的第
45
本绘本推荐,推荐
龄组阅读,

但知识本身并不分龄,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展开。
本文共计4238字
阅读需要7分钟
提供超过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时光
孩子将了解↓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吗?
梦想具有怎样的力量?
跟随童行学院,一起阅读50本好书,思考100个好问题,带孩子一起童行读书看世界。
🔎已更新的亲子伴读课程查找方式:
点击公众号菜单栏「育儿干货」—「书单伴读」
绘本推荐
《大脚丫学芭蕾》讲的是一个有着一双大脚丫的小姑娘学芭蕾的故事。
贝琳达身上的每个部位都很小,但脚丫却特别大,教戏剧的牛老师觉得她是天生的小丑,希望她在学校的晚会上扮演小丑,可是她不喜欢扮丑摔跤,而是悄悄喜欢上了芭蕾舞。
这是所有小孩都会遇到的困境,大人们说我更适合做这个,可我心里喜欢的是那个,要不要听大人的?我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吗?长着大脚丫的小姑娘能跳好芭蕾舞吗?相信这本书能给孩子一个贴近内心的答案。
《大脚丫学芭蕾》封面图
📍推荐理由
绘画优美:
这本书以粉色调为主,整个基调温柔而美丽。作者用鲜明的粉红、明黄和蓝紫交织出悦目的画面,用漫画手法画出贝琳达那双超级大脚,突出又很和谐地展现芭蕾舞跳跃、伸展、旋转等种种姿态,整个画面充盈着舞动的线条和优雅的韵律。
情节曲折:
虽然故事只是讲述一个小女孩学芭蕾的故事,但是画面和情节充满了对比,作者灵活地运用小图与大图的配置,描绘出贝琳达身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吸引人忍不住想往下看。
情感启迪: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有着一双大脚丫的贝琳达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跳舞的女孩,但是她对于舞蹈的热爱,她对梦想的坚持,最终让她跳出了美丽的芭蕾,这就是坚持梦想的力量。
本期我们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跟着故事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可以↓
第一次读,可以专注于绘本本身,了解这个大脚丫的小姑娘贝琳达的故事,感受她对于梦想的坚持。
读完之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互动,在“科学锦囊”中了解芭蕾舞相关小知识,再一起聊聊“哲学锦囊”中的小问题。
科学锦囊
科学好问题
为什么芭蕾要这样跳?
📍
可以问

绘本中,贝琳达的梦想就是跳出美丽的芭蕾舞,那么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芭蕾舞吗?
  • 最早的芭蕾是什么样的?
  • 跳芭蕾为什么要穿足尖鞋和TUTU裙?
  • 跳芭蕾的主要动作有哪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芭蕾舞的有趣小知识。
📍
可以讲

  • 最早的芭蕾是什么样的?
1、15世纪的宴会芭蕾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芭蕾是Ballet的音译,源于意大利语里的“balletto”,是“小舞蹈”的意思,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贵族聚会上交际舞与编排舞融合后的产物。
这时候的“芭蕾”,并不完全算是舞蹈,更像是一种宫廷礼仪,配合宴席使用。一般在宴会大厅,不需要舞台,参与者都是贵族,没有专业舞者,如果贵族不懂这些,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宫廷里混不下去,所以还是必修课
2、16世纪:宫廷芭蕾
1533年,意大利贵族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美第奇嫁给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也将芭蕾带到了法国宫廷。芭蕾舞作为宫廷的消遣娱乐和歌剧的附庸颇为流行,所以被称为“宫廷芭蕾”
1581年10月15日,“世界上首部芭蕾舞剧”《王后的喜剧芭蕾》在宫廷上演,是为了庆祝亨利三世的王后路易丝的妹妹玛格丽特的结婚庆典上的一场演出,场面奢华,更有趣的是,凯瑟琳王后和她的丈夫都出演了这部长达5个半小时的舞剧,据说有上万观众观看了演出。
该剧编导波若瓦叶宣称,这部舞剧取名“喜剧-芭蕾”是表明芭蕾和戏剧(在法国称为喜剧)已被结合成统一体。这部舞剧的演出质量和它的壮观程度,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宫廷娱乐活动。
芭蕾史学家认为,这部“喜剧芭蕾”由于只有一个戏剧性主题,演出形式也比过去完整,所以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芭蕾作品。
图为《皇后喜剧芭蕾》的现场,地点是在小波旁宫的正厅里,国王、王后和一些贵宾坐在大厅一端的坛台上,大厅另一端是女妖宫殿的布景,大厅中间是树丛、喷泉和流水等布景和道具。
3、17世纪:剧院芭蕾的萌芽
大家可能想不到,古代的芭蕾大都是男演员在跳,因为那时候有个法国的皇帝名叫路易十四的,他特别喜欢芭蕾,他从小就接受芭蕾舞训练,在十五岁时出演了太阳神阿波罗——奢靡的服饰和华丽的编舞诏告天下自己就是天之骄子,并且赢得了“太阳王的称号”。
那时路易十四每周都要举办宫廷舞会,即便战争也从不间断。他把舞会塑造成维系王室威严的力量,要求大臣们每年准备12支舞蹈,身法步伐都不得重复。这是路易十四时代特有的政治艺术。
路易十四在《夜之芭蕾》中扮演太阳神阿波罗
这幅画亚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所绘制的的路易十四肖像画,作于1701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肖像之一
画中的路易十四保持着舞蹈姿势,理想化的双腿也被展现出来——这个细节巧妙地唤起了国王作为舞者的过去
一直到17世纪70年代后,芭蕾才逐步走出宫廷在教堂剧院演出,因为表演的场地和观众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专业的芭蕾舞演员随之诞生了,女演员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走上芭蕾剧的舞台。
路易十四于1661年创立的皇家舞蹈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芭蕾舞学校
  • 跳芭蕾为什么要穿足尖鞋和tutu裙?
足尖鞋
看芭蕾舞剧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芭蕾舞女演员是怎样站着用脚尖跳舞的呢?或许你也有自己在家偷偷试着用脚尖掂起来,可是怎么都站不起来的失败经历。
实际上,芭蕾舞者可以毫不费力地用脚尖站立离不开“足尖鞋“的帮助。“足尖鞋”是芭蕾服饰中最重要的服饰之一,甚至已经成为芭蕾的代名词。
足尖鞋不同于普通的软底练功鞋,它是一种特制舞蹈鞋,前部由专门的鞋匠师傅用一层布,一层胶水,一层布,一层胶水,一层一层粘好,形成一个硬硬的头,并且在最前端有一个小小的平面,而鞋底内有一块橡胶鞋板,鞋底外有一块皮质底。芭蕾舞女演员就是靠鞋板的帮助立起来,并利用鞋头的小平面固定重心的。
芭蕾足尖鞋的制作过程
不过也不是所有芭蕾舞者都要穿足尖鞋的。还有一种芭蕾舞鞋是软底的,一般为初学者使用,在芭蕾初期基础训练的课堂中所穿。它能使学生更快找到脚下重心,循序渐进地掌握脚踝力量。
软底鞋大多就是这样,鞋底由两块皮支撑,鞋面薄,包裹性较好
TUTU裙
早期的芭蕾服装带有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夸张、奢华的服装,繁琐的配饰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但是中世纪的宫廷服饰曳地长裙,是非常影响舞者的动作的。
后来,有一个舞蹈家名叫卡玛戈,她跳舞跳得非常厉害,为了让观众能看清自己独有的双脚交叉击打的技巧,将裙子剪短了几厘米。 
之后,扮演《仙女》的玛丽·塔里奥尼又进一步改进了裙子的外型:在卡玛戈的基础之上,她将舞裙的形状修改至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钟型TUTU;长度也进一步被缩短至稍微露出小腿,这使得舞者的步伐更能够被观众所清楚地欣赏。
这条白纱裙也大受追捧,把它誉为“塔里奥尼裙”,这一创造后来一直被沿用作为了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浪漫主义芭蕾甚至被称为白色芭蕾。
之后随着芭蕾技术的日趋复杂,TUTU裙也就越来越短了,发展成《天鹅湖》中的舞裙。
现代的芭蕾舞裙是采用仿生原理,将长度提升到了极致,同时向周围散开,由四层或五层丝绸褶皱构成,像是天鹅那雪白挥动的翅膀,裙子连在与演员的体型尺寸相称的吊带背心上,盘起来的头发上带着洁白的羽毛头饰。这套舞裙被规定为芭蕾舞的标准舞裙,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作“TUTU裙”。
跳芭蕾的主要动作有哪些?
很多人在欣赏芭蕾舞剧的时候,虽然觉得芭蕾舞可爱甜美,但对芭蕾舞中的动作却不是很了解,其实舞蹈里的手语其实非常有趣,比方说两只手在头顶转两个圈,表示一同来跳舞;又比方说,双手握拳交叉于身前,表示死亡。
芭蕾舞七个基本手位动作
芭蕾舞的五个脚位动作
📍
可以拓展
小朋友们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看一段芭蕾舞剧《天鹅湖》,好好体会一下芭蕾舞蹈的美。
比如“四小天鹅”那段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
所谓"击脚跳",就是跳起后双脚互击数次。所谓"轻步行进",就是前脚跟碰着后脚尖的行过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

«天鹅湖» 是世界最著名、最广受喜爱的芭蕾剧目之一,是世界各国芭蕾舞团演出场次最多、版本最多、观众人数最多的芭蕾舞剧
哲思锦囊
哲思好问题
如果别人说你不行,你就真的做不好吗?
📍可以问
1. 牛老师觉得贝琳达最适合做什么?为什么他会这么觉得?
2. 贝琳达喜欢做小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贝琳达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4. 为什么别人会觉得她跳不好芭蕾?
5. 她最后跳得怎么样?
6. 有人觉得她的芭蕾跳得好吗?
7. 你觉得贝琳达适合跳芭蕾吗?
8. 如果你是贝琳达,你会坚持跳芭蕾吗?
📍
可以讲
爱跳舞的贝琳达从小就有一双大脚,但是她从来不把大脚看成是缺陷。
她的大脚丫可以让她轻松够到放在高处的饼干桶,轻而易举地就能蹦得很高,她还会踢足球,甚至滑雪的时候连雪橇都不用。虽然偶尔也有点小烦恼,跳绳时常常被绊倒,跳房子时常常压线,买鞋子时买不到漂亮的鞋子……可是这些并不影响贝琳达的生活。
然而就在牛老师因为她的大脚挑她去演小丑的时候,她有点难过,即便她完全可以凭借大脚的优势成为优秀的小丑她也不愿意,她更喜欢像卡蜜那样在空中飞跳,她喜欢上了轻盈优雅的芭蕾舞。
小朋友们,如果你是贝琳达,如果遇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而别人却说你不行,你会怎样呢?
1、如果别人说“你做不好的”,你就不做了吗?
牛老师觉得贝琳达就适合演小丑,那双大脚太好笑了,随便摔倒就能制造足够的喜剧效果。但是贝琳达却不喜欢,可惜抗议无效,她只能在彩排后偷偷去看卡蜜跳舞,然后回家后默默练习她所看到的动作,她慢慢学会优雅地旋转,甚至还能轻松地跳过她的床,连续不停地旋转好几圈。
就算别人说不行,我们也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喜爱,努力去做。
2、别人说不好的,就一定不对吗?
有时候别人说不好的,可能是对方因为对方更了解情况,如果不听取建议的话,也许会吃大亏。
我国古代有一个国君叫蔡桓公的,他生病了,刚开始只是小病,但是当他的医生扁鹊要给他治疗的时候他拒绝了,后来两次见面,扁鹊说他的病严重了,蔡桓公都不相信,甚至还觉得他是骗人的,最后蔡恒公不治身亡,吃了不听取建议的大亏!
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情,别人会跟我们看法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对事情的想法当然也不一样。同一枚硬币,从正面看的人,看见的是字,从背面看的人,看的是人头像。
每个人的眼光都不同,所以看同一件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盲人摸象》的故事里,摸象腿的说大象像根柱子,摸象背的说大象像堵墙,摸像耳朵的说大象像把蒲扇,人们看问题有时候也跟盲人摸象一样,都只是看到了一个侧面。
所以,当别人说“不对”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他为什么 要这么说呢?他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是对的吗?他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我们需要仔细地想一想再做决定。
📍可以扩展
如果有人真的不合适,还要不要支持他坚持?
坚持本身没错,但如果说“坚持就是胜利”就不一定对了。因为坚持只是一个动作,不是目的,如果方向错了,或者坚持的方式不正确的话,坚持不一定会取得胜利。
就像有个人想要抓鱼,结果爬到树上去找呀找,你觉得他会找到小鱼吗?这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就叫做“缘木求鱼”。
如果我们的家人、朋友真的在坚持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并且很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我们一定要勇敢地说出来,不要让对方白白花力气去坚持,而是请他想一想:
  • 他坚持的理由是什么?
  • 他坚持的目标是什么?
  • 这些理由真的能帮助他实现目标吗?
  • 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他之前忽略的?
  • 继续坚持可能会造成什么结果?
  • 不做的话会有什么好处?
  •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相信经过这样的提醒和思考,我们都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也能看得更清楚。
下方留言,聊聊你和孩子的阅读时光吧,关于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的观点、互动、体验、感悟……都欢迎与我们分享。
童行tips
1、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回答,不要强迫孩子非要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当孩子对某一问题失去兴趣,也不要强迫孩子再回到问题上来。这些问题本身也不是一次能“解决”的,而是在多次的阅读中慢慢“消化”的。当然,如果你有其它的视角,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探讨。
2、孩子可能不会跟着我们的设想提问和回答,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在同孩子问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提问和猜想的重视,对他勇于表达的赞许,对他探索的支持。
3、在跟孩子的问答过程中,我们也会被问到很多“我不知道”的问题,这也很正常,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在这种时候,勇于对孩子承认“我不知道”,再同他一起查阅资料、询问专家,也是开放的求知态度。
这是童行亲子伴读课程的第60篇智慧分享。
让我们一起把大大的世界送给小小的人儿~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理念
伴读专辑
🔎已更新的亲子伴读课程查找方式:
点击菜单栏「育儿干货」—「书单伴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