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作者
欧小宅|编辑
《以家人之名》|封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懂事”。
《以家人之名》大结局了,因为太烂尾,又被网友骂了一通。
这部剧从刚开始的温馨家庭剧,发展成爱情伪骨科剧情之后,几乎天天被骂上热搜。
大结局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恶人”都强行洗了白,包括观众最讨厌的赵华光、陈婷,全员大和解。
凌霄的妈妈陈婷,对他情感勒索控制九年,一次自杀后忽然觉醒,放弃控制儿子回了新加坡,还接纳了女友李尖尖。
贺梅和李海潮领证结婚,贺子秋终于有了下雨天接他回家的妈妈,有依然爱他的爸爸、哥哥和妹妹,一家人齐齐整整。
是挺好的。就是有点假。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像凌霄和贺子秋这样太过懂事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美好的童话结局。
我们心疼凌霄和贺子秋的懂事,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就像剧里有句台词说,人是在瞬间长大的。
哪一瞬间呢?
“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你知道的那一瞬间,你的内心改变了,你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那一瞬间,你就一个人,悄悄地长大了。”
凌霄和贺子秋,都是在只有他们知道的一瞬间,变成了懂事的孩子。
他们都被大人“催熟”了,过早变成了“小大人”。
懂事是他们照顾大人,获得生存的方式。

贺子秋式的懂事,
是“被抛弃”的绝望
如果一个人可以任性,为什么非要选择懂事?
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逼着他必须懂事,才能获得生存价值。
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长大
贺子秋刚出生,就被亲生父亲抛弃,后来又被妈妈抛弃。
此后,“自己是个累赘”的信念就深入骨髓,他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被李海潮收养后,他一直害怕自己会被再次抛弃,于是用懂事来换取爱。 
妹妹李尖尖不想要后妈,老是欺负他,他都主动说是自己的错。
李尖尖一次次把他的行李箱扔掉,他一次次捡回来。
他喜欢吃排骨,但只夹青菜吃,把肉留给李尖尖。
兄妹三个人一起看动画,凌霄和李尖尖坐在沙发上,他只敢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
凌霄给他递西瓜,他才敢吃。
他会半夜偷偷起床洗全家人的衣服,会到店里帮爸爸擦桌子、帮厨。
即便这样懂事,邻居、路人、三姑六婆仍在不断地提醒他:
你是没人要的孩子,你要懂事,要乖,要感恩。
被抛弃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长大后,留学期间没有钱,受尽苦头,但对家里都是报喜不报忧,想让家里人觉得他过得很好。
回国后,大家都以为他是真的混成了富二代,给两个爸爸买了名牌鞋,给李尖尖买了很贵的大牌包,而自己连吃顿好的烧烤都舍不得。
多少孩子像子秋一样,觉得“只要我再懂事一点,就会有人多看我一眼,多爱我一点。”
把父母不爱自己的原因归咎于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错。
后用懂事的外壳,伪装着自己隐秘的脆弱角落。
用默默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不会被抛弃。
太心疼。

凌霄式的懂事,

是阉割情绪后的隐忍和成熟
懂事,本质上是一种“内伤”。
因为你用到的武器,是“压抑”。
压抑自己的情绪、需求,把他人的情绪、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默默地,把哭声调成静音。

凌霄小时候,妈妈陈婷一出门打麻将,就把凌霄和妹妹锁在家里。
有一次,他在喂妹妹吃核桃时,妹妹意外呛到。
门窗被锁死,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亲眼看着妹妹在自己面前死去。
此后, 妈妈沉浸在失去妹妹的悲伤里,变成一个“情绪巨婴”,一次次歇斯底里地怪他,“都是因为你,把妹妹害死了”。
他的负罪感,将他第一次“杀死”,变成了一个懂事隐忍的少年,被迫学会阉割自己的情绪,去照顾妈妈的情绪。
爸妈天天吵架,他躲到门外安静地等,等爸妈吵完架摔完东西,再回家低头默默收拾一地狼藉。
妈妈不做饭,他就自己泡方便面。
妈妈问起来,就说自己爱吃,减轻妈妈的愧疚感。
妈妈为了吵架,大半夜让他出去玩,他就默默出去。
爸爸以工作忙碌为由,消极躲避,常常留下他自己面对妈妈的情绪崩溃。
即便这样,妈妈最后还是抛弃了他。
九年后,陈婷出车祸,他还是为了“赎罪”,被迫去照顾她。
照顾妈妈的整整九年里,陈婷动不动就要去死,她的控制欲和情感绑架,再一次将凌霄杀死。
他整夜整夜失眠、焦虑,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却不敢告诉陈婷半句。
真正变成了一个敏感懂事,默默照顾每个人的感受,唯独不能照顾自己感受的的大人。
因为在妈妈面前,他不能有情绪,不能提需求。
他指望不上任何人。

最幸运的是,你的懂事有人治愈

懂事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填补心中那个不被爱的黑洞。
为了寻求一份稳稳的安全感,一份可以信任、依靠的爱。
贺子秋和凌霄,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被抛弃,被伤害。
但幸运的是,在新的组成家庭里,又同时被李海潮和李尖尖真正的爱治愈。
贺子秋打从被李海潮收养开始,就饱受周围人异样的目光,谁都能教育他:
“那不是你亲爸,你要报答他,你要孝顺。”
“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要是不孝顺不干活,李爸爸就不要你了。”
但李海潮始终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给了贺子秋稳稳的爱和安全感。
从他叫李海潮一声“爸”开始,他就真正把子秋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去疼爱。
不管再忙,都照顾好他的一日三餐。
他知道子秋不敢吃肉,就主动夹给他吃。
当别人开玩笑小子秋说“你不听话,你爸爸就会把你送走”时,李爸一遍又一遍坚定地告诉他:
“爸爸不会把你送走的。你和尖尖一样,都是爸爸的孩子。”
他会在贺子秋焦虑时告诉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有爸爸在。
别人看不见子秋的懂事,他看得见,他心疼子秋的懂事、付出。
“我自己当亲生儿子一样疼的人,你们非说他不孝顺,非要提醒我他不是亲生的!我们子秋怎么不孝顺了?怎么不孝顺了?”
而李尖尖,也是他生命里的一道光,在他被小伙伴嘲笑是没妈的孩子,是拖油瓶时,紧紧握住他的手告诉他:
你不是拖油瓶。
这些爱,都让他慢慢确信,自己是是值得被爱,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所以,长大后的贺子秋,变得活泼开朗,从以前被迫的懂事,变成了真正的疼爱家人。
他要把所有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不曾抛弃他的人。
因为在这个家,李爸、凌爸、李尖尖、凌霄就是他的全世界,让他知道:
不管怎样,我们都爱你。
而凌霄,也在李爸和李尖尖的爱中得到了救赎。
在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李爸爸用一桌桌热饭热菜,让他尝到了家的温暖。
在他被妈妈抛弃的时候,李尖尖用她的乐观告诉他:妈妈不要你,我要。
这些爱,是他在后来照顾陈婷的灰暗岁月里,最温暖的一束光,支撑着他走过无数的暗夜。
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承认,那些打着以家人之名去抛弃你、控制你的人,往往伤你最深。
反而是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教会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双向治愈的。
正如这部剧带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
有的人会以家人之名伤害你,也有人会以家人之名治愈你。
有血缘的,不一定能成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爱护的人,一定可以。

懂事不可怕,怕的是不被珍惜

说到底,我们怕的不是懂事。
怕的是我们的懂事、付出,被当成理所应当,不被珍惜。
想起朋友毛毛,是家里的老二,有两个弟弟。
她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从来不会主动向父母伸手要什么。
弟弟在看电视的时候,她一个人包揽家务,主动洗一家人的衣服、做饭、下地干活。
心疼父母挣钱难,她一直穿堂姐的旧衣服,从不敢要求买新衣。
中学时甚至为了省公交车费,宁愿步行 1 小时回家。
她以为,自己的懂事,父母是看在眼里的,是会珍惜的。
但现实一次次让她失望。
只要她没按时煮好饭、做好家务,妈妈就骂她偷懒,而弟弟没刷过碗没扫过地。
弟弟上初中后,她要求不再帮弟弟洗内裤,被妈妈教训,“你是姐姐,就应该帮弟弟洗衣服”。
有一次过年,她看到堂姐穿了一件很好看的新棉衣,看到发呆,妈妈也只是说:“等你姐穿旧了,就给你。”
她不懂,为什么自己的付出和牺牲都被当做理所当然?
为什么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委屈,还是选择忽略?
高考前一个月回家,妈妈还是让她洗弟弟的内裤,她终于忍不住吵了一架,崩溃地问:
“为什么我就要给弟弟服务?”
“为什么你们都觉得我应该做这么多?”
她永远记得妈妈说的那句:“谁让你是姐姐,是女儿呢?女人就是要做这些的啊。”
后来,高考报志愿,她坚决报了外省院校,想离这个家,远远地。  
人是愿意用付出换取爱的。
只是,当你的付出得不到爱的时候,才会委屈、难过、愤怒、绝望。
才会觉得,家不是家,想要出逃。

写在最后

我知道,如果不被养育者所爱,我们很难像电视剧一样,找到一个角色能够替代养育者的存在。
但依然希望,你可以找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给自己以爱的支持。
如果你的懂事没有被看见、被珍惜,我希望你做个不那么懂事的孩子。
任性点,也无妨。

在过度对别人懂事、过度付出之前,先照顾一下自己,和真实的自我连接。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正视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自私,维护自己内心的感受。
就像凌霄,一直的付出都没有被陈婷珍惜,反而被不断索取、控制,最后崩溃地问她:
你为什么不疼我。
然后,和妈妈完成精神分离,努力去过自己的人生。
真的希望你在照顾别人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
因为对你来说,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自己心理意义上最稳固的“家”,拥有真正的、不会随时崩塌的安全感。
一起努力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是的,我们可以懂事付出,但没有得到回应的过度付出,是廉价的、不会被珍惜的
与其为了谁谁谁放低姿态,还不如好好投资自己。
壹心理推出壹心理读书会畅听“实用、治愈的心理学经典好书
  • 300本心理好书无限次畅听
  • 50+位大咖心理咨询师领读
  • 8大人生课题书单全面覆盖
  • 25本心理咨询师入门必读书
明天上午11:00本文点赞数最高的5条留言,将获得壹心理送出的读书会月卡一张。
原价188元/年,限时特惠49元/
↓扫码立即听书↓

点个“在看”,别太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