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213 篇文章
题图:雷尼尔山国家公园。
雷尼尔山国家公园里面最著名的一条徒步路线,是天堂路线 paradise trail。
这条路线朝着雪山冰川,越走越高。
为什么叫天堂?因为就在这高山草甸里,有大自然的奇迹 : 在夏天短暂的几个星期里,漫山遍野是盛开的野花。
在徒步路线的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说明牌:
Tough Place to Bloom
艰难的盛开
Buried by snow for nine months or more, blasted by freezing winds, clutching at thin volcanic soil – it seems amazing that anything could grow under these conditions.
在雪下九个月或更长时间,肆虐的狂风,仅有薄薄的火山土壤可以抓得住 —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东西可以生长,似乎都令人惊讶。
Yet subalpine meadow plants thrive at this elevation, completing their growth cycle in a compressed time period.
但是亚高山草甸植物在这个海拔上竟然可以茁壮成长,在压缩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生长周期。
Look closely at their adaptations. Fuzzy hairs of the Birds-beak Lousewort retain heat and trap moisture. With only a few weeks of summer, the growing season is accelerated: glacier lilies beginning to bloom out of receding snowbanks.
仔细看看他们的生存策略。Birds-beak Lousewort 用绒毛保留热量并捕获水分。对冰川百合,因为仅有几个星期的夏天,生长也不得不加速,她们从逐渐减少的积雪中就开始了自己的绽放。
我看着这些怒放的野花,莫名的感动。
想到了太多人,太多事。
很多话没法说。
但这些野花,又似乎说了所有的话。
我想这生命,是在致敬所有
在困境中努力盛开的
野花
最近我的一个演讲视频似乎流传很广,是 2019 年一月在人物杂志的平台上做的演讲。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又流传起来, 一般都起了个”深刻演讲“的标题党。
其实没什么”深刻“ 。无非是些真实的经历,反思和感受。 当然,去接触和表达这些内心深处的想法, 哪怕是自己的想法,也并不容易。 大家如果看了觉得有共鸣, 说明这些想法,信念,和梦想在你的心理也一样有, 哪怕是被深深的压在心底。 
现在回想,很感激当时采访我的人物记者张薇。
做好记者是一个耗心耗命的工作。当时张薇为了采访,有几个月的时间,和我有生命的交织,记不得有多少个晚上在我家的沙发上喝茶。还有她文章里写到的那次初冬的被迫“散步”。文章 2018 年 3 月份出来,和颜宁的采访一起,成为《人物》杂志的封面文章
到 2019 年 1 月,收到这个演讲的邀请,为了准备,也是改了很多稿,但是一直不满意。直到演讲的前一天晚上,请 Autumn 来我家,我们俩一起几乎重写了一遍,她离开的时候已经凌晨 4 点了,我们俩都肿着眼睛。然后我开始记稿子。
第二天应该是中午左右讲,虽然告诉我会有提词器,但是我眼睛不好,不带眼镜怕看不清楚。几千字的稿子,一遍一遍在脑子里过,没想到竟然背了下来。
那是 1 月的北京,准备上台的的那个小房间特别冷,周末出来陪我加班的同事,带着自己的小孩,一边招呼着孩子,一边不停在提醒我,“穿上羽绒服!喝点热水!”
现在回想,记住的都是这些温暖的小细节。
现在张薇已经离开了人物杂志,我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多变化。但是回去看,这篇文字,这个演讲,还是真实的在那里,也还有读的价值。我想也许这就是努力接近真实的价值吧。
那个演讲完了,其实当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响,这次又流传起来,也好像也是这雪山上的花,在不经意间开放了。
其实在过去两年, 中信出版社的李静媛编辑一直在不离不弃跟一份书稿。在这个疫情后的第一个开学季,一土学校创建以来的第一本书(上下册)要与大家见面了,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老师和我聊天的时候引用过的一句话,《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
一土进入第五年,说实话,一直做的非常辛苦。但是,回看这些年,在一土的 IT 平台“晨犀”上,老师们竟然留下了 900 万字的课堂记录、教学反思和与家长的书信往来。
这两本书,就是其中的一片片花瓣,组成的一朵朵野花。
其中一土的创校教师写的一小段话,我看了就湿了眼眶:
对我来说,教育更多地是指向自我,在无数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渴望被看见,所以总在发各种信号,害怕被忘记,所以抢着说话,珍惜每一个温暖的瞬间,反而害羞地绷住脸移开眼睛……
你剥过洋葱吗?洋葱总是一片紧紧地包裹着下一片,剥了一片又一片,似乎总也剥不到头,而且,在剥的过程中,洋葱总散发着辛辣的气味,会让你忍不住涕泗横流,考验着你继续往下剥的勇气。
作为老师,面对自己就像剥洋葱,层层剖析、不断反思,经常拷问,偶尔会沮丧,但也越来越勇敢。以前,我红着眼睛剥过很多次洋葱,以后,估计还会继续。
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字,有情感的流动,也有可用的方法。静媛说希望这是中国的《窗边的小豆豆》,看到儿童和教育真实的样子,也是中国的《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多年教育人分享的实操的方法,可以让每个普通家庭受益。
这些年围绕一土的最多的讨论,就是大都认为理念很好,但落地到底如何?面对高考、以及依然没有改变的标准化的评价与选拔制度,教育创新如何去证明其有效性?一土的学生如何在未来去面对这样那样的“出口”?
其实,就像找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上面这些问题,也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而除去所谓的表层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能带给人的更加宝贵的部分,比如品格,比如与人的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最终对自我的深度的觉察与认知,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去体会和感受。
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感知和衡量教育中那些“不可见”的部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影响每天都在发生。衡量这些,就是靠记录。不管多么高大上的教育理念,最终落地,都是老师与孩子们在课堂里、在学校里的一个一个的互动和对话,这些对话是否真的听到了孩子,看到了孩子,是否支持了他们的小想法,是否支撑了他们的想象,是否搭了一个脚手架,让他们去攀爬 — 这些,才是教育的真谛。 
这本书,得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在为了更好的教育努力的朋友们的认可和推荐。我特别喜欢“万人迷”粲然写的这一句话:

一土学校是中国创新教育界一个小小的灯塔与哨岗,守望着越来越多人为童心世界、为真实的未来交付自己的才能、诚意和充满想象力的答卷。
— 童书作家,三五锄教育创始人,粲然
书里收入了 100 多个故事,来自一土老师的最真实的课堂记录、师生对话和教育反思。希望我们能都在在这些对话和互动里,一起去体会教育应有的样子。
而且,这些对话,你也可以,在家里也可以。我们成人面对孩子,其实从来不缺爱, 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些方法,和一些“一念之差”。希望通过这本书,大家都可以把一土带回家。 

今天正值教师节,这本书正式对奴隶社会、诺言及全村社区用户开始预售,预售数量有限,会享受全网最低价格折扣。另外,书里还会附赠小土豆原创的节气小书,是另一朵可爱真实的小野花。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小诗》
▲ 扫描海报中二维码,即可进入当当网预售链接,下单输入优惠码:UFSU4G,享受额外减免 10 元优惠。优惠码自即日起到 9 月 30 日截止,数量 5000 个,用完即止。
-  END  -
推荐阅读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了解这个比家大一点的地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